学术投稿

探讨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孙伟;张俊侠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 甲状腺瘤, 切除
摘要:目的:对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寻找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郏县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肿瘤长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对甲状腺瘤的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 P分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D62P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对照组按照指南给予标准化治疗,干预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塞通注射液。两组均在入院时和治疗后12 d检测血清CD62P分子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急诊入院时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88,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3,P﹥0.05);治疗后12 d,两组血清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1,P﹤0.05),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1,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梗死时患者的血清和血小板膜CD62P分子水平,但是对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及病情转归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作者:陆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疾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丰县人民医院脑外科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基础护理。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基础上加施肠外营养支持,而实验组患者在基础护理前提下在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免疫状况和营养状态。结果实验组第7天时营养状况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的营养支持在第7天时的免疫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病例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有显著的营养维持效果,并能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以及增加抵抗力,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赵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急诊血管内栓塞治疗隐源性大咯血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隐源性大咯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的隐源性大咯血患者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BAE),术中行主动脉造影。对支气管动脉( BA)和非支气管动脉( NBSA)进行评估,分析血管造影表现。随访观察BAE的临床效果及术后肺部CT表现。结果6例患者中4例有吸烟史,血管造影共发现15支BA,肋间动脉3支。呈病理性改变11支,其主干增粗,可见血管末梢不同程度的增生,主干正常4支。所有患者BAE后即刻获得止血,随访时间内均未再发咯血,术后CT扫描未见异常。结论 BA是隐源性大咯血的主要责任血管,长期吸烟可能是导致隐源性咯血的主要因素,超选择性BAE治疗隐源性大咯血安全、疗效显著。

    作者:张战利;杨瑞民;肖刚;王建利;葛永强;张铭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32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症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32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儿,总结发病率,观察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分析其发病相关因素。结果占住院婴儿的构成比为1.3%,年龄中位数为5.52个月,初发或伴发病27例,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呕吐、惊战,无神经系统症状8例。发病相关因素:病毒感染27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91%,皮质激素减量1例。预后均良好。结论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临床表现不特异且多变,可能存在高发年龄,相关因素多样,感染和缺铁性贫血有很高伴发率,部分颅内高压反复发生,一般预后良好。婴儿良性颅内压增高更多的、确切的相关因素和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

    作者:张庆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动脉瘤破裂患者80例(动脉瘤80枚),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颅夹闭组37例(37枚)和介入组43例(43枚)。开颅夹闭组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介入组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开颅夹闭组总完成栓塞及夹闭率为91.9%,介入组为95.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夹闭组GDC及动脉瘤夹使用枚数明显少于介入组(P﹤0.05);开颅夹闭组H-H分级Ⅲ级以下完全转归率为94.1%,介入组为9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再次出血。结论介入栓塞可治疗各种形态的动脉瘤及开颅夹闭术无法抵达的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必将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领域的主流方法。

    作者:岳四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型肝炎抗体ELISA弱反应性样本与PCR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对丙型肝炎抗体(抗-HCV)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法检测为弱反应性样本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法再分析,以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方法选择ELISA法检测抗-HCV吸光度值/临界值( S/CO)﹤3.8的样本15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A组80例( S/CO﹤0.3)、B组32例(0.75≤S/CO﹤1.0)、C组40例(1.0≤S/CO﹤3.8),所有样本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法进行复检,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 A组FQ-PCR复检均为阴性;B 组 FQ-PCR 复检2例 HCV-RNA 阳性;C 组 FQ-PCR 复检14例 HCV-RNA 阳性,26例 HCV-RNA 阴性。结论 ELISA法检测抗-HCV为弱反应性样本,应进一步对患者进行确认试验,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作者:董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临床特点、伴发疾病及临床治疗,总结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博爱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7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其发病诱因、首发临床症状、伴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等。结果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主要发病诱因为感染,76.6%的老年患者同时有2种及以上的诱发因素;老年患者多以呼吸困难和咳嗽、咳痰为主要的首发临床症状;发病时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其他内科疾病,85.1%的患者同时伴有2种及以上疾病,以冠心病为主,但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往往有多个诱发因素和多个伴发疾病,而症状不典型,非特异性症状繁琐复杂;临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联合用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适当休息与锻炼,正确的指导饮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仝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提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认识,探讨诊治方法。方法分析2013年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以往有关文献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口服泼尼松1个月后治愈。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较罕见,病因未明,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

    作者:张晔;胡晓林;胡开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数字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 X线摄影对乳腺癌多形态影像学分析的价值,提高乳腺癌的影像学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经病理证实乳腺癌的数字乳腺X线摄影资料,评价数字乳腺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临床触及肿块110例,占55%,肿块伴钙化42例,占21%;不对称性密度增高伴结构紊乱27例,占13%,PAGETS病4例,占2%;皮肤增厚32例,占16%,乳头内陷28例,占14%。结论数字乳腺X线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结合临床病史和触诊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

    作者:张爱辉;于湛;高剑波;梁盼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子宫瘢痕妊娠29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CSP)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9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方法及疗效等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9例CSP 患者中13例误诊为宫内妊娠,其余16例患者结合病史及阴道彩超确诊。29例CSP患者中1例予急诊子宫切除术,1例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2例行经阴道病灶切除术,其余25例入院后应用米非司酮、氨甲蝶呤或两药联合应用预处理,15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成功,2例药物治疗过程中阴道流血量多,予急诊子宫动脉栓塞术成功止血后行宫腔镜病灶切除,余8例患者中2例行宫腔镜下清宫术,3例行宫腔镜下病灶电切术,1例宫腔镜下病灶电切术时阴道流血量多,立即行经腹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1例宫腔镜检示子宫憩室妊娠,病灶与膀胱粘连严重,予经腹子宫下段病灶切除术,1例予经阴道子宫瘢痕妊娠切除术。单纯药物治疗失败10例患者经保守手术治疗均治疗成功。单纯药物治疗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及阴道流血时间长,月经恢复慢。结论早期诊断及个性化选择保守手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可避免切除子宫,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作者:李文艺;陈俐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和疗效

    目的:研究分析鼻内镜下治疗结构性鼻炎的手术方法,并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汤阴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82例结构性鼻炎患者,其中鼻中隔轻度偏曲65例次,筛大泡34例次,中鼻甲气化22例次,中鼻甲曲线反常19例次,下鼻甲内伸18例次,钩突骨质增生或者向内偏曲14例次,下鼻甲肥厚伴随骨质增生14例次,中鼻甲骨质增生11例次。分别给予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经过6~18个月的随访,治愈例数为67例(81.71%),有效例数为12例(14.63%),无效例数为3例(3.66%);无效的3例患者均为下鼻甲肥厚伴随骨质增生者,加下鼻甲骨折外移术治愈。82例患者中的4例患者出现鼻内结构粘连,及时分离换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治疗结构性鼻炎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针对各种结构性鼻炎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及应用。

    作者:范述孝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武陟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4例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对其进行保肝及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9例患者痊愈,5例死亡。结论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进行严密观察,保肝同时应进行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治疗,能够提高肝病治疗效果。

    作者:杨学谨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液样本检查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检验和治疗对策。方法选择勉县县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血小板检验和治疗对策。结果急性组外周血中血小板、血小板相关抗体G(PAIgG)和血红蛋白含量与慢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结合监测血小板、PAIgG和血红蛋白含量对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余东娟;胡应秀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超声对肾结石和肾钙乳症的鉴别和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对肾结石和肾钙乳症的鉴别和诊断效果。方法选取于开封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肾结石患者52例,肾钙乳症检查患者30例,医护工作人员观察、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肾结石表现为肾盂盏内强光团或强光点后方伴或不伴声影,大小不一,且具有多发性,常伴有肾盂或肾盏积水;肾钙乳症表现为肾盏周边。结论超声在肾结石和肾钙乳症鉴别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付中华;赵嫚嫚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阿托伐他汀钙片与脂必妥片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早期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通许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服用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降脂效果、心功能、不良反应等临床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的改善情况优于脂必妥片组(P﹤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径、左心射血分数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脂必妥片组(P﹤0.01),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脂必妥片组( 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和脂必妥片都具有良好的降脂和改善心功能效果,而阿托伐他汀的效果更好,且药物安全性高。

    作者:陈春建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内黄县人民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100例患者经过手术治疗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出血,未发现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不会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杜铁流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多重血栓预防措施在人工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目的:回顾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围术期如何降低多重血栓发生的措施及临床经验。方法选取许昌市中心医院骨科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符合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诊断标准的3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获得并发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措施。结果①年龄﹥60岁,心肌梗死( MI),雌激素使用,肺栓塞( PE)史以及DVT史,ASA分级以及恶性肿瘤或化疗是主要的因素。②使用多重血栓预防措施后,380例患者中发生DVT 25例,发生率是6.58%。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存在多种导致多重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经过采取多重预防措施后,可以降低发生率。

    作者:申博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临床观察

    目的:探究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68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治疗,观察组34例给予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82.35%;观察组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显效率为61.76%,总有效率为94.12%。观察组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泮托拉唑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胃溃疡,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 TCI)对老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于鄢陵县中心医院行LC治疗的80例老年患者,均为ASAⅠ~Ⅱ级。按给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TCI组( A组)和恒速输注组( B组),每组40例。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插管时( T2)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低于基础值(T1),B组低于A组(P﹤0.05);A组丙泊酚、雷米芬太尼总用量均少于B组(P均﹤0.05);A组初醒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均较B组提前( P均﹥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呼吸抑制及术中知晓。结论对老年LC术患者使用TCI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安全有效,有利于指导合理用药,提高麻醉安全性。

    作者:李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探讨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对小切口手术切除甲状腺瘤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此寻找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郏县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100例甲状腺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肿瘤长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切口手术对甲状腺瘤的切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少、出血量少,治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孙伟;张俊侠 刊期: 2014年第08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