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附19例分析)

陈永辉

关键词:腹膜后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9例CT检查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分析.结果:恶性15例,良性4例.CT表现的共同点为:(1)肿瘤较大;(2)密度多不均匀;(3)除囊性病变外,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的强化;(4)良性肿瘤引起邻近组织受压、移位;恶性腹膜后肿瘤多有与周围组织粘连或侵犯的表现.结论: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价值较高,多种影像检查方法相结合有助于本病的鉴别诊断,但病理类型的确定有赖于穿刺活检和术后病理检查.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极宫腔镜电切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探讨

    目的:探讨双极宫腔镜电切治疗宫颈良性病变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01年1月~2002年10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102例重度宫颈炎患者,用双极宫腔镜行宫颈锥形切除,切除组织全部送病检,术后随访半年.结果:术后1月宫颈上皮覆盖约80%,术后2月宫颈上皮覆盖达100%,宫颈光滑,一次性治愈率迭97%,有效率达100%,85.3%的患者宫颈恢复正常大小,平均手术时间12分钟,术中出血5~20ml.结论: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慢性宫颈炎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少,易接受.可作为慢性宫颈炎治疗的方法之一.

    作者:夏秋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儿科产科医生协作对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意义

    目的:探讨儿科医生进产房,产儿科结合与降低新生儿窒息死亡率的相关性及重要意义.方法:1995年1月~1998年12月由产科医护人员实施新生儿窒息复苏为产科复苏组,1999年1月~2002年6月儿科医生进产房(手术室),产儿科结合实施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为产儿科复苏组.结果:产科复苏组新生儿窒息复苏152例,死亡20例,窒息死亡率为13.16%.产儿科复苏组新生儿窒息复苏133例,死亡3例,窒息死亡率为2.26%.两组死亡率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意义.窒息死亡率下降10.9%.结论:儿科医生进产房,产儿科结合推广新法复苏,是减少新生儿窒息死亡的关键.

    作者:陈秀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不含乳糖奶粉治疗迁延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不含乳糖奶粉治疗迁延性腹泻的疗效.方法:将81例迁延性腹泻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不含乳糖奶粉喂养,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结果:治疗组腹泻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X2=23.68,P<0.01).结论:迁延性腹泻患儿常存在继发性乳糖不耐受,所以对迁延性腹泻患儿暂停含乳糖食物,给予无乳糖奶粉喂养,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腹泻时间.

    作者:李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贲门癌手术治疗104例探讨

    目的:探讨贲门癌经胸腔手术与经腹腔手术治疗的选择.方法:对我院1996年1月至2001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104例贲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胸腔手术治疗66例占63.5%,经腹腔手术38例占36.5%.经胸腔手术肺部感染6例占9.1%,返流性食管炎5例占7.6%,心律失常1例占1.5%.经腹腔手术肺部感染1例占2.6%,返流性食管炎3例占7.9%.两组手术均无吻合口瘘或吻合口狭窄,无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无死亡.结论:贲门癌行近端胃、食管部分切除经腹腔手术并发症明显少于经胸腔手术,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梁利波;梁锐华;王旭东;蔡淡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心肌梗死前有心绞痛患者(IP组)与72例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患者(NP组)进行有关项目的比较.结果:IP组在心肌梗死面积、CPK及CPK-MB峰值,Killip2级以上泵功能衰竭、某些心律失常、住院病死率方面明显低于NP组.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怀京;黄容晖;杨雅各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腮腺恶性肿瘤误诊14例分析

    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中,腮腺恶性肿瘤发病的比例较高.腮腺肿瘤中,恶性肿瘤又占29%左右,而且容易误诊.我科从1988年至2001年共收治18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生在腮腺的恶性肿瘤43例,其中误诊14例.

    作者:洪碧波;洪晓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低血糖偏瘫

    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及交感神经.临床上以交感神经兴奋和高级神经功能失常为主要症状.当低血糖症仅表现为偏瘫或以偏瘫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时,称为低血糖偏瘫[1].

    作者:林燕;王小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锡类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锡类散治疗婴幼儿迁延性腹泻疗效.方法:锡类散0.3~0.6/次,用10%葡萄糖液20ml冲服或用生理盐水20ml保留灌肠,bid,3~5天用于30例使用抗生素常规治疗10天以上未治愈的迁延性腹泻婴幼儿.结果:治愈22例,好转3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且无不良反应.结论:锡类散对非感染因素所致的婴幼儿迁延性腹泻见效快,治愈率高.

    作者:董懿珍;赫安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与饮酒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对药物代谢有着不同和程度的影响,能够抑制许多脂溶性药物的生物转化产生酶抑制作用,与某些药物如扑热息痛、利福平合用会使毒性增加;与甲硝唑及某些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噻肟钠、头孢孟多合用诱发戒酒硫样反应.

    作者:郭银峰;冯金萍;杨巧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快速性房颤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衰合并快速房颤的疗效.方法:心衰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胺碘酮组给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射,然后以0.5mg/min维持静滴,24小时总量不超过800mg.西地兰组:先用西地兰0.2mg稀释后缓慢静推,若20分钟无效再给0.2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1.0mg,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首次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24小时后复律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西地兰组起效快于胺碘酮组(P<0.01),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P<0.05),胺碘酮组用药后转复窦律13例,西地兰组5例(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衰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

    作者:徐忠;朱宗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透用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用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70例HD病人573次深静脉置管进行回顾性的分析,观察置管部位、局部换药及封管方法、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系.结果: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6.6%,置管局部感染率为11.5%,其中股静脉为18.4%,高于颈内静脉的8.7%(P<0.05).留置时间>3周者易发生局部感染(P<0.01),导管血及(或)外周血培养阳性高(P<0.05),抗生素封管及局部应用加3M敷贴固定,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局部换药及浓肝素封管法.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局部感染,导管留置时间>3周易发生局部感染及导管相关性血源感染,抗生素封管及局部应用加3M敷贴固定,有助于降低感染率.

    作者:高莉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剖宫产率增加原因探讨(附1363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剖宫产指征在哪些方面增加,是否合理.方法:对本院分娩的4434例中施行剖宫产的136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在各方面均明显放宽,相对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臀位、妊娠并发症成为剖宫产主要指征.结论:提高产科医师技术水平,对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采用积极处理产程,医患配合,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可望降低剖宫产率.

    作者:陆金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托吡酯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添加托吡酯对难治性癫痫的临床效果与副作用.方法:对1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加用TPM后观察其发作频率并与加用前比较,计算总的效率.同时进行临床疗效和副作用观察.结果:病人加用托吡酯后总有效率为50%,其中显效率达22.2%(3例未再发作).副反应以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发生率为52.6%.结论:加用TPM治疗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

    作者:郑诚东;车峰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医源性MRSA感染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目前引起医源性感染的主要病菌之一,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致病力强且治疗效果差.自1961年发现第一株MRSA以来,由于大量抗生素的作用,世界各地临床分离MRSA阳性率越来越高,耐药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MRSA的流行情况、流行的相关因素、耐药机制、检测技术及其预防和临床药物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作者:马翔宇;易龙;宋治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菌药物使用中的几个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比较严重.抗菌药物是指能抑制或杀火细菌的药物总称.如抗生素、磺胺类、抗痨药、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如何使抗菌药物在药物治疗中发挥大疗效,使其毒性反应降至低,应注意以下几点:

    作者:刘淑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格列美脲治疗2型糖尿病5O例临床观察

    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也较多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故同步治疗可防大血管并发症,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但临床用药种类数量繁多,服药时间要求复杂,长期治疗使病人服药依从性降低,从而降低疗效.

    作者:赵婷;徐长辉;王爱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霉酚酸酯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是由不同疾病组成的临床症候群,降低和阴转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为其主要治疗目标,基本治疗方案为抑制免疫及其介质的炎症反应,常见药物有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等.

    作者:金烈;吕春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的诊治体会

    颅脑损伤并发尿崩症临床少见,我科从1998年3月~2002年6月共收治19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志刚;杨成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粘度测定不宜只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压积值

    目的:探讨血粘度测定的准确性.方法:以温氏管法测定的红细胞压积(Hct)分别与两台不同系列的血细胞分析仪所测定的Hct进行比较.结果: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所得的Hct值均低于温氏管法.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分析仪1(t=20.4 630,P<0.01),分析仪2(t=10.97996,P<0.01).结论:建议基层医院,目前在不能开展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放射性核素法)测定Hct的情况下,进行血粘度测定时,兼顾参考温氏管法,以利于提高血粘度测定的准确性.

    作者:郑平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氨力农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氨力农粉针剂静脉滴注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肺心痛急性加重期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国产氨力农粉针剂150mg,每天静脉滴注,疗程15天.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包括积极抗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改善通气,纠正水、电解质失衡等综合治疗,疗程15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8%,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氨力农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心药物,其强心作用及扩血管作用是肯定的.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既能减轻右心前负荷,又起到降低全心肌耗氧的作用,降低肺血管阻力,使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得到改善,明显提高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

    作者:刘双梅;郭玉显;李海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