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群;钱美娟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3月收治的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是实验组A和对照组B,每组38人,实验组A患者给予西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氨溴索口服液和止嗽加味汤剂治疗;对照组B患者给予西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半个月治疗后,A组临床效果中30例为显效;7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治愈率为97.4%。B组临床效果中20例为显效;10例为有效;8例为无效,治愈率为78.9%。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副作用小,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所以能受到许多患者的拥护和支持,在临床上应该广推使用。
作者:芦峰 刊期: 2016年第21期
中医历来重视养生和预防疾病。《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其理论体系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它对中医的养生、预防疾病具有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黄帝内经天人合一、治未病养生思想的阐述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分析其现代意义,使中医经典养生思想得以推广和发展。
作者:沈淑慧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本文详细地探讨了通过改进护理流程,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疗效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的伤口愈合。方法:本文案例全选自于我院外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由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患者共36例临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分类。并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采取改进的护理流程。对照组仍采取常规护理,每组各18例患者。比较两组术后12周后的骨折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改进护理流程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愈合具有积极的意义,达到了完全治愈的目标。值得在临床上借鉴。
作者:崔晶 刊期: 2016年第21期
加拿大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更准确测量pH值的微型传感器,或有助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包括癌症在内的一系列疾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手法牵引复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收治的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自愿的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复位联合PKP治疗法,对照组仅采用PKP手术治疗法。经治疗后,观察分析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估疗效。结果:两组VAS评分不断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V A 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O D I评分不断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O D 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牵引复位联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能够有效改善老年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值的临床推广。
作者:郭海涛;蔡江林;张晓卫;栾斌;周占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 M 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临床护理方法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临床护理方法。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A M I后心律失常常见于凌晨5:00至下午4:00,而其他时间则比较少见。加强患者的监护,合理为患者服用β受体阻断剂等护理措施,能减少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呈规律性,临床上应加强高发时段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作者:任琼花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与保护性免疫力的关系。方法:选择某接种门诊2012年1月~2013年12月200名经乙肝疫苗按标准程序预防接种后的小儿作为A组,另选择出生时未经疫苗接种的自然感染抗H B s阳性者50例作为B组,分别测定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和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PCR-HBV DNA)。结果:200例接种疫苗儿童中179例抗一HBs阳性,21例抗一HBs阴性。179例抗一HBs阳性儿童中抗-HBs P/N值>10者155例(86.59%)。B组50例中8例检出HBV DNA。28例抗体P/N值>10者仅2例HBV DNA阳性(7.14%),而22例P/N值<10者就有6例HBV DNA阳性(27.27%)。结论: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者不代表机体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判断是否有保护性免疫力应联系抗体滴度的高低。
作者:罗莉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性心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尿毒症性心包炎患者,将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血液透析疗法,观察组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胸闷、胸痛、胸腔积液、气促、脉压差、心包积液、皮肤瘙痒的基本情况,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尿毒症性心包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虹;廖汉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桡骨头及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对我科2008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16例桡骨头及桡骨颈骨折患者经手术治疗并跟踪随访疗效评价后探讨手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经手术治疗,肘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手术效果满意。讨论:桡骨头及桡骨颈骨折经手术治疗,桡骨头切除术或努力达到骨折解剖复位,多能达到满意的功能恢复。
作者:郭延新;孙振国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脐血中性粒细胞C D64指数在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学意义。方法:将64例患儿分为病例组(胎膜早破组)32例、对照组(非胎膜早破)32例,对所有入选新生儿出生时在产房内即留取脐血,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分子C D64的表达,并留取病例组新生儿外周血查血培养。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胎膜早破新生儿C D64明显升高,且血培养阳性患儿CD64指数明显升高。结论:脐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对胎膜早破新生儿感染的早期诊断有明确提示意义。
作者:钟蓓;冯罗华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对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间气管道管理方式以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57例在手术麻醉中使用双腔气管插管的患者,对所有患者麻醉复苏过程中的气管管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患者手术前、拔除气管插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拔管后10min、手术后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调查患者气管管理效果。结果: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拔管时两个时间的心率、中心静脉压、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与其他时间段相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加强双腔气管插管麻醉复苏期的气管道管理能够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许伯林;王庆安;李良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阐明中医药与西医药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的优势和劣势;提高中药品质,使其品质相对稳定;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中药的临床疗效,使国人在生病时首先想到和使用的是中医药。以此为基础,向国际推广,选择在西医药临床疗效差,而中医药疗效好的领域作为突破口,进而在双方可共同治愈的领域展开竞争,终使中医药成为与西医药比肩的国际化医疗体系。
作者:黄禄文 刊期: 2016年第21期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患者对临床护理的要求逐渐增加,在医疗工作中为满足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求,不断提高和改进其护理措施,强化护理服务至关重要。口腔疾病在临床中十分多见,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种植体植入的临床治疗逐渐增多,如何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笔者针对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作一综述。
作者:李佳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总结无痛胃镜配合结肠镜检查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护理方法。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胃肠镜检查,经过有效护理,没有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血氧饱和度下降,1例患者血压升高。结论:无痛胃肠镜联合结肠镜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效果明显,在检查过程中辅以有效的护理,能够明显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谢晓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探索针灸治疗偏瘫患者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0例确诊的偏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观察时间为4周: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加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针灸治疗加康复训练;结果:实验组对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反应;结论:针灸治疗偏瘫患者,对其功能的恢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作者:谢荣波;王俊伟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气海穴治疗老年急性脊柱骨折后癃闭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护理疗法,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艾灸关元,气海穴,观察两组患者排尿情况。结果:采用艾灸关元气海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1%,并且总体排尿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治疗老年急性脊柱骨折后癃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明显的改善尿潴留情况。
作者:黄丽霞 刊期: 2016年第21期
肛瘘长期以来是公认的肛肠外科难题。其病因、病理复杂,在诊断、治疗方面均有一定的难度,近年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采用挂线、旷置、内口修补脱管、切缝挂线引流以及皮瓣移植等综合方法,手术中注意保护肛门的括约肌,在保持肛门的节制功能,减少复发以及术后的并发症等方面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一次性的手术较低的治愈率、手术后的并发症以及后遗症较多、肛门的功能和形态受到严重的损坏和破坏、疗程周期长以及大多易复发等问题,因此仍存在进行多次手术的现象。在肛瘘的治疗中,即保护肛门功能、根治肛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笔者就高频电刀主灶切开对口引流技术进行阐述,以更好的服务临床实践。
作者:虞洋生;任东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通过探讨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降低ICU患者非计划拔管。方法:回顾性分析前三年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原因,针对原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培训后组织实施。结果: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后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ICU护士风险防范意识,保证了患者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徐素佳;尤敏;王兴磊 刊期: 2016年第21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难治性疾病,由于其隐匿性发病,渐进行加重的病理特点,故在慢性肾脏病早期很难引起患者的重视,直至发展至终末期时只能通过肾脏透析疗法及肾移植术来延缓病情。近年来,我国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早、中期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充分显示了中医药抗肾纤维化独特的优势。中医治疗常以健脾补肾泄浊为主要治疗原则,为准确了解健脾补肾泄浊法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疗效提供系统、严谨、客观的评价,我们对这种疗法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和评估,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肾衰提供佳循证医学证据。
作者:闫渊;马晓燕 刊期: 2016年第21期
目的:观察研究中医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15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8例,观察组联合使用中西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使用西医综合疗法进行治疗,均为期2周,终比较分析两组的颈椎曲度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好转,观察组显示的效率为91.5%,对照组显示的效率为76.9%,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低于观察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曲度治疗前后差值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曲度且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于临床治疗。
作者:刘永全 刊期: 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