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类癌1例

闫海鹏

关键词:胃类癌, 现报道如下, 生长缓慢, 发病率, 癌患者, 组织, 肿瘤, 构象
摘要: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因其生长缓慢,组织结构象癌,有恶变的可能而称为类癌,其中,胃类癌更少见,发病率极低.本院1999年收治一例胃类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118例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方案及疗程.方法:选择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118例,随机分成4组,1组用硝酸咪康唑200mg,每天早晚各1次塞阴道,共7次为一疗程,2组在1组基础上,下1次月经干净后3天重复1疗程,3组在1组基础上,口服伊曲康唑200mg,每日1次,共3天为一疗程.4组在3组基础上,下1次月经干净后3天重复1疗程.停药后4、8周评定疗效.结果:停药后4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8周1、2、3组与4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用药延长用药周期能有效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

    作者:杨敏;劳金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多虑平治疗支气管哮喘2例

    本人近八年来对部分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加服多虑平取得满意效果,现就其中两个典型病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商军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1335例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原因分析

    我院自1997年到1999年共做内镜检查14862例,其中内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的有1335例,本文着重分析遗传及其它因素对发病的影响.

    作者:赵理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氯霉素甘能油治疗手术切口感染60例

    目的:本文将术后切口感染而无明显全身症状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仅用氯霉素甘油纱条换药,时照组54例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外,用雷夫诺尔换药.用药前及用药后第5天分别进行细菌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1.7%和16.7%(P<0.01).伤口平均愈合时分别是为10.6和16.2天(P<0.05).

    作者:岳邦彦;闫明文;底辉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广,静脉给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抗生素溶媒的选择、药物之间的配伍以及两瓶液体之间的化学变化是护士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加以重视.

    作者:刘红敏;闫怀平;武清华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医源性胆管损伤

    本文收集12家医院38例胆管因手术损伤者,男11例,女27例,年龄在31岁~64岁间,其中22例占统计病例数3867例的0.57%.指出胆管损伤因素一是客观手术困难,占15/38例,二是医生的技术,粗糙和疏忽,占23/38例.分析病例中损伤原因,提出预防损伤的措施和注意点.时于胆管损伤诊治分为术中及时发现,及时处理者16例,占41.7%,多能顺利恢复.术后因胆漏、腹膜炎、黄疸而发现者22例,占57.9%,易引起吻合口狭窄,尤其是横断损伤,即使进行修复,因吻合口狭窄行第3次手术者6例,占二次手术的42.9%,手术比较困难,指出此类手术以采用Roux-y胆管空肠吻合术为好,同时采用防逆流方法更为理想.

    作者:魏捷;何全儒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结肠黑变病临床病理分析

    结肠黑变病临床上较少见,我们对近四年来六例患者纤维结肠镜检查中发现的结肠黑变病并取活检病理证实,结果,黑变病显示结肠粘膜呈棕色、褐色、黑色素纹状及斑片状色素沉着,分布可见结肠各段,病理示肠粘膜固有层内及肠壁神经丛周围有大量巨噬细胞,其胞浆内含有较多色素,该色素黑色素染色阳性,普鲁士蓝染色阴性.

    作者:杨慈元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乳磨牙龋源性髓室底穿孔的保守治疗

    目的:探讨乳磨牙龋源性髓室底穿孔的保存治疗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碘仿氧化锌糊剂和氢氧化钙糊剂填充法,对84例乳磨牙龋源性髓室底穿孔的患牙进行临床对比性穿孔修补术的保守治疗,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观察.结果:采用碘仿氧化锌糊剂治疗的成功率为84.85%,采用氢氧化钙糊剂治疗的成功率为83.87%,经统计两组材料治疗乳磨牙髓室底穿孔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彻底清除根管感染源及穿孔处炎症组织是保证髓底修复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作者:凌厉;王星南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急性重症胰腺炎29例手术治疗体会

    急性重症胰腺炎系指形态学上有胰腺坏死,临床按危险因素分类属于Ⅱ、Ⅲ级的急性胰腺炎,约占急性胰腺炎的8%~15%.它的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是外科临床中危重的良性疾病之一.笔者总结我院自1994年2月至2001年10月对29例急性重症胰腺炎行手术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驰;马春峰;齐朝欣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吸宫术前服用米索前列醇软化宫颈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药物流产已在国内广泛使用,大量的临床研究在验证了其高达90%的完全流产率和药物副反应十分轻微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不可忽视的缺点--药流后阴道出血时间长,出血量较多,个别潜伏大出血危险,排囊后有10%左右仍需清宫,故药流只能部分替代而非完全替代吸宫术.鉴于以上情况,根据米索前列醇对宫颈的扩张作用和对子宫肌的收缩作用引用至吸宫术,在人流术前应用米索前列醇,然后再行人工流产术,大大减轻了受术者的痛苦,收到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瞿丽芬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Mahaim纤维的心电图特征

    随着心内心电生理学工作的开展,尤其是随着导管消融术的发展,Mahaim纤维的临床、电生理特征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目前认为Mahaim旁道位于右侧游离壁,心房端插入三尖瓣环心房侧,心室端插入三尖瓣环心室侧为房室旁道,心室端插入右束支远端为房束旁道.目前国内已有治疗成功的病例.我院于今年应用射频消融术成功治疗1例Mahaim纤维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人,现将心电图特征报告如下:

    作者:洪美满;林荣;曾碧英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水痘引起中耳炎致聋1例

    患者,男,11岁,汉,学生,因全身散在疱疹伴发热4天来我院就诊.查体:T39℃,双侧耳后淋巴结肿大,口腔粘膜未见柯氏斑,咽红,右侧扁桃体Ⅰ度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闻及少量湿罗音,心脏和腹部未见异常.

    作者:安尼瓦尔;金波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抗结核药致肝损害28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结核病发病率增高,抗结核药的应用随之增多,抗结核药导致肝损害的病例数明显增多,现对我科收治的28例抗结核致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钟庆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胃类癌1例

    类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因其生长缓慢,组织结构象癌,有恶变的可能而称为类癌,其中,胃类癌更少见,发病率极低.本院1999年收治一例胃类癌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闫海鹏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缺血性眩晕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椎一基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对照组给予维脑路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作者:顾雅慧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老年人咳嗽变异型哮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老年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临床特点,以便早诊断、早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老年人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症状、体征、胸部X线、气道反应性测定、治疗及疗效,并以46例青年人咳嗽变异型哮喘为对照.结果:老年组院外均误诊为支气管-肺感染.老年组咳痰(41.7%),肺部罗音(29.2%),胸片炎性改变(20.8%),均明显多于青年组的6.5%、2.5%、及0,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两组所有病人均有气道高反应性.老年组咳嗽消失时间为6~20天(平均14.2天),明显长于青年组的4~11天(平均7.3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人咳嗽变异型哮喘极易误诊为支气管-肺感染.老年人出现慢性咳嗽,抗感染治疗无效,应尽早作气道反应性测定.

    作者:马芸;王俊平;王静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罕见宫内异物残留致继发不孕1例

    胡某,女,29岁,工人,继发性不孕7年余.一诊:1999年7月21日,患者1991年结婚,婚前检查夫妇双方正常,婚后夫妻和睦,生活美满.1992年曾孕3月,行插管和钳刮术,自此以后,7年多来一直未再孕.此期间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丈夫再次检查无异常.

    作者:胡文金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卡托普利致血尿1例

    患者,男性,46岁.因阵发性头晕,恶心3天就诊于我院内科门诊.既往有原支性高血压病史1年,未坚持正规服用降压药物.

    作者:李东义;尚玉秀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的观察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症,本研究主要通过对T3、T4、TSH的测定,观察心力衰竭患者T3、T4、TSH的变化.

    作者:刘志梅 刊期: 2002年第11期

  • 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和乙肝后硬化患者血清IgM型HBcAb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PHC)和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IgM型HBcA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法测定HBsAg阳性PHC组(40例)和乙肝后肝硬化组(45例)血清IgM型HBcAb的阳性率.结果:HBsAg阳性PHC组IgM型HBcAb的阳性率(23/40)明显高于乙肝后肝硬化组(6/45),P<0.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清IgM型HBsAb是HBsAg阳性PHC的肿瘤标记物.

    作者:王业忠 刊期: 2002年第11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