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虚血瘀型不孕的研究进展

王进进;王宏伟

关键词:补肾活血, 肾虚血瘀, 不孕, 研究进展
摘要:不孕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并已成为生殖医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医学认为优质卵泡的排出与孕卵的成功着床是影响妊娠的关键环节.中医认为肾虚血瘀是不孕主要的发病机制,补肾活血法正成为治疗不孕的研究热点,且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作用日渐突出.故就补肾活血法在肾虚血瘀型不孕患者中如何促排卵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提高妊娠率作如下综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塞流、澄源、复旧在鼻衄中的运用

    鼻衄是鼻科多发病和急重症,其治疗学内容弥足丰富,但对鼻衄一病尚缺乏完整、规范的辨治思路.笔者结合明代医家方约之的治崩三法和鼻衄的临床证治经验,指出“塞流”“澄源”“复旧”亦是治疗鼻衄的基本治则和根本大法,也是鼻衄一病的完整辨治思路.塞流即截流止血、固摄精微,澄源即辨证审因、澄本清源,复旧即调和阴阳、通畅元真.临床施治当在辨证论治与整体观指导下,灵活运用此三法,出血期治疗以“塞流为主,澄源为要”,血止后治疗以“澄源为主,复旧为要”.

    作者:王雷;兰艳;彭星;王振兴;王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史宏中医辨治少弱精子症经验

    少弱精子症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合并有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精索静脉曲张等男科常见病、多发病.史宏教授诊疗少弱精子症紧扣中医特色,注重中西医结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精室,肾虚是贯穿其始末的基本病机,或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或肺肾阴虚,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湿热蕴结,阻碍精子的发生发育,抑制精子的活动,使精子密度减少、活力降低,导致男性不育症的发生.治疗主张“治病必求其本”,补肾乃是治疗少弱精子症的根本大法,以滋补肝肾、健脾益肾、润肺补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为法.创有“红黄仙子饮”、“参术仙子饮”、“乌黄仙子饮”、“丹七仙子饮”等经验方,并运用“阶梯疗法”治疗复杂性少弱精子症,临床取效显著.

    作者:陆良喜;王文杰;陆杰;胡小利;陈忞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比对研究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分别是中西医两大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端.通过对《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哲学思想的比对研究,可以发现中西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早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而为我们正确看待目前两者的差异以及分析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作者:赵心华;李海峰;鲍计章;倪红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略论《医碥》与《嵩厓尊生》的渊源

    清代医家何梦瑶富于著述,《医碥》为其代表作.当前研究多认为《医碥》是以王肯堂《证治准绳》为蓝本整理而成.通过研读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医碥》除参考《证治准绳》外,还重点引用了清代医家景日昣的《嵩厓尊生》.在医论部分,《医碥》通过标注进行引用的有5处:卷一的“血”“寒热”与“瘘”,卷二的“肺痿肺痈”和“疝”;未标注而直接引用的有“瘟疫病论”“七方”“十剂”和“服药法则”等,引用篇幅均较大.在方剂部分,《医碥·诸方》直接从《嵩厓尊生》引用的方剂至少有45首,仅次于《证治准绳》.通过对《医骗》和《嵩厓尊生》的比较,有助于进一步理清何梦瑶在医学上的继承和创见,对当前岭南医学等相关研究也有所助益.

    作者:王国为;杨威;徐世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治疗混合痔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芍倍注射液与消痔灵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患者为笔者2年会门诊或住院诊断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患者12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7例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观察组68例采用芍倍注射液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间临床疗效,注射前、术后3d及7d采用肛镜观察痔核黏膜变化情况,术后随访并观测不良反应状况.结果:对照组(80.70%)显著低于观察组有效率(9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痔核黏膜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观察组术前与术后3d、术后7d均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在术后3d、术后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疼痛变化上2组间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术前与术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与术后24 h存在显著变化,2组间术后24 h存在差异;对照组随访(6.45±2.37)个月,观察组随访(6.51±2.4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在硬结发生率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直肠狭窄、坏死出血及肛门疼痛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芍倍注射液对静脉曲张型混合痔效果及安全性远高于消痔灵,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冯月宁;王爱兵;佟琳;安阿玥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论《黄帝内经》“和态健康观”

    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的内涵及其关系进行阐释,构建以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一体的和态健康观,提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应是“和”.“和”是在其变化过程中内外及其内部之间互相作用、不断发展、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强调人体本身内部脏器之间、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统一,是中医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高概括.血气和、志意和、寒温和共同构成的和态健康观,是《内经》的核心健康观念,是中医学佳的健康模型,是生命活动追求的高境界.

    作者:杨志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电针穴位对分娩大鼠镇痛效应及5-HT mRNA与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穴位对大鼠分娩的镇痛效应及其中枢5-HT、2A受体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方法:120例孕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电针三阴交穴组、电针合谷穴组、电针合谷加三阴交组、电针血海穴组及药物组.热水甩尾观察镇痛效应,ELISA法检测血清5-HT水平,Real-timePCR、Westernblot检测中枢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大鼠痛阈值治疗前(f=0.73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F=216.3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5-HT、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电针不同穴位由低至高依次为空白组<血海组<合谷加三阴交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药物组,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提高大鼠痛阈值及大脑、脊髓5-HT及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电针不同穴位产生不同针效作用与电针不同程度降低血清5-HT表达水平及提高中枢5-HT、2A受体mRNA与蛋白表达相关,揭示5-HT及2A受体参与电针穴位镇痛的作用机制.

    作者:蒋秋燕;王美丽;李丽;李艳林;王梦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研究

    在梳理中医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中医学对喷嚏的认识、取嚏法的产生与发展、取嚏法的理论基础、取嚏法在防治上感中的运用以及使用注意,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探讨取嚏法的作用机制.认为鼻交通肺与外界,在外感病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取嚏法能通过发汗和催吐痰涎达到畅达气机、解肌祛邪、通关开窍的治疗作用.同时由于鼻黏膜内血管丰富、渗透性高,所以经鼻腔给药的药物能有效地作用于全身且吸收程度、速度与静脉注射相当.以滴鼻法为代表的取嚏法在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中相对于一般药物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皓皓;杨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防己潜在功用的发掘与利用

    通过对古代本草、方剂及2005版《中国药典》中防己功用的比较,确认历代本草所载基本功用已被《中国药典》收录.但由古本草提炼出来的治疗诸痫、中风手脚挛急、口面喎斜、主肺气喘嗽、膈间支满、散留痰等功能,以及古代含防己复方治疗中风、风痱、中风半身不遂、偏风、喘嗽、喘促、诸咳嗽等病症,《中国药典》未曾收录.综合古今,初步确认平肝息风、止咳、化瘀消癥、宁心安神、明目是防己的潜在功用.

    作者:张丽艳;梁茂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为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的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对比分析3种体质之间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痰湿体质血压、尿酸、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体质量指数水平和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超重/肥胖发生率显著高于气虚质和平和质,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气虚质和平和质.结论:痰湿质是岭南地区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密集的危险体质,提示可以基于中医体质角度防治心血管疾病.

    作者:蔡海荣;赵帅;黄永莲;黄炬明;陈伯钧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归脾汤中木香作用探析

    归脾汤出自宋·严用和的《济生方》,时至今日仍是临床用于治疗心脾气血两虚所引起心悸失眠等症的常用方剂.方中木香的作用自古多有讨论.通过对木香功效的考据与分析以及比较历代医家对归脾汤中木香的认识,提出木香在归脾汤中作用的新观点,遵照《神农本草经》等本草著作所记载的木香“久服不梦寤魇寐”,认为归脾汤中用木香不仅可理气醒脾,更应有安神的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其他方剂论述了木香可安心神的观点.

    作者:周玄;周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景岳全书》痛风相关诊治研讨

    痛风是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病变,造成急性炎症反应性滑膜的反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而历代中医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论述不一.《景岳全书》是明·张景岳所著,熔其毕生临床心得、处方体会、用药特长于一炉,其中属于现代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如风痹、脚气、历节、骨痹、热痹等具有独特的见解.笔者通过对《景岳全书》中有关痛风范畴的中医病名相关诊治方法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总结其中与痛风相关的论述,为痛风的早期预见性诊断、干预治疗及其预防调护提供理论指导.

    作者:谢平金;邓铭聪;柴生颋;刘成丽;吴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五苓散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五苓散降压作用及其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方法:选择50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按随机数字袁法分为模型组、五苓散高、中、低剂量组、替米沙坦组各10只,选择10只Wistar京都大鼠作为正常组,测量大鼠用药前后2、4、6、8周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测定给药8周各组血清中肾素(Renin)、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水平以及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mRNA的表达.结果:用药后第4周起五苓散各剂量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心率以及体质量均有降低作用;用药8周后,五苓散高、中剂量组血清中Renin、AngⅡ、ALD的含量均低于模型组,五苓散各剂量组心肌组织中AT1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ACE2 mRNA的表达量高于模型组.结论:五苓散能够降低血压,其机制可能与RAAS系统的调控作用有关.

    作者:江宏;钱林超;奚胜艳;彭立;杨宗保;赵玉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2016(丙申)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

    2016(丙申)年,是继金运之后的水运太过之年,而其气候的偏向性当以风和火热为主,所以上半年少阳相火司天,下半年厥阴风木在泉,火热经常与寒肃作平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日:“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凛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凡此少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木火同德,上应莹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沈绍功应用“加减二仙汤”临证经验

    沈绍功教授在“二仙汤”及其变化的基础上尊重原意进行调整,灵活运用“加减二仙汤”并扩展其滋肾阴、温肾阳、调冲任的功效.针对临床因内分泌功能失调而出现的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精神分裂症、闭经、肾炎、神经衰弱、糖尿病及多种慢性病属肾亏阴阳两虚、虚火上炎等一系列病症有治疗价值.方中当归、益母草调冲任,进而协调肾阴肾阳之平衡;如此配伍可谓精妙,阴阳之药易格拒,此组药物却可促成阴阳药物的相互融合.

    作者:贾海骅;李玉波;李志更;张治国;韩学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肺卫之气年节律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目的:运用血浆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肺卫气虚证患者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以探索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分别选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肺卫气虚证患者,设为疾病组给予玉屏风颗粒干预,60 d为1个疗程.同时每个季节设对应健康组,并分别对健康组及疾病组治疗前后采集血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3组的血浆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偏小二乘法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四季推测出不完全相同的肺卫气虚证的潜在标志物;推测并反证了半胱氨酸、L-蛋氨酸是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结论:四季发现不完全相同的潜在标志物与肺卫之气的节律性相关,推测半胱氨酸、L-蛋氨酸是伴随肺卫之气年节律的潜在标记物.

    作者:林燕;王亚利;张明泉;王鑫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金实治疗乳糜尿经验

    中医临床将乳糜尿归于“尿浊”范畴,病机多为湿热犯肾、脾肾不足.金实教授认为乳糜尿总治则是祛邪与扶正兼顾,但尤重清利湿热.辨治乳糜尿应分期论治,早期宜清利湿热,中后期宜标本兼顾;具体治法运用上,清利湿热应侧重化湿泄浊,且利湿不伤阴;遇乳糜尿迁延易复发者,在清利下焦时如能加入化瘀和络药物则疗效更著;若精微过泄,宜运用莲须等兼顾涩精固肾,此外加入水蜈蚣和飞廉可增强分清别浊功效,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袁晓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方家选运用中医宗气理论治疗获得性皮肤松弛症经验

    方家选教授认为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属于中医“皮痿”范畴,病机多属宗气亏虚、风湿热外邪入侵所致,治疗以补益宗气,同时驱风清热祛湿,故在使用消风散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黄芪施治.其中大剂量黄芪峻补宗气,宗气得补,在里可托举脏器,在外可固摄皮毛,此外宗气得补不但可使消风散中驱风清热祛湿之品驱邪有力,且使其久用而不伤正气,如此施治邪去正安,宗气固摄有力,则获得性皮肤松弛症可治,以此为指导成功医治此病1例.

    作者:陈吉全;张方毅;方家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目的:考评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使其能够在临床和科研中应用.方法:在广东省广州、深圳、中山、番禺、东莞5个地区选择慢性肝病和健康人各250例进行调查,并计算该量表的信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等.结果:492份问卷进入结果分析,量表大部分方面及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大于0.7,大部分条目与领域的相关性较强,量表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数(CFI)大于0.9.不同组别的量表得分采用成组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症状量表具有区分健康人与病人的能力.结论:中医肝病临床疗效评价量表是一份用于测定和评价肝病临床疗效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作者:罗仕娟;佘世锋;朗建英;刘凤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对“肝病实脾”相关问题的思考

    “肝病实脾”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史,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作者:祝建材;苏新民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