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尹玉芳
目的:探讨难治性皮肤溃疡的中药外治方法.方法:采用临床长期探索定型后的自制药膏局部贴敷,选择病例治疗观察,总结疗效.结论:自制六黄一白蛋黄油生肌膏治疗难治性皮肤溃疡效果肯定.
作者:杜仲平;白仁琴;冯道忠;杜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刘保和教授擅长将用《难经》腹诊理论应用于经方,临床疗效确切.如脐上压痛以旋覆花汤加减;脐左压痛以四逆散为主方;脐右压痛以奔豚汤为主方;脐下压痛以《金匮》肾气丸加减;脐中压痛以当归芍药散为主方.
作者:曹丽静;刘保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肺通调水道是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通过宣发肃降、输布津液到机体各部,濡养机体.该功能还与肺主气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密切联系.肺通调水道则肺气升降有序,血液运行通畅;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常,则会引起多种病变.通过探讨肺通调水道的生理病理意义,以加深中医理论内涵研究并能对临床进行理论指导.
作者:孟庆岩;张庆祥;高思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河图数理哲学的指引下,用五行理论去解析癌细胞的生长过程,认为癌细胞则是木太过而火不及,其运动是不圆的,而根本原因却在土这一环节出了问题.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发病过程中存在着多糖不足、缺氧、干细胞越位、微循环障碍等表现,而这些表现与中医脾虚存在着关联性,得出结论为肿瘤是以脾虚为本的.
作者:罗安明;戎志斌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月经后期中医辨证一般责之于肾虚、血虚、血寒、气滞、痰湿、肾虚,但临床观察发现血热导致的月经后期屡见不鲜,并随着社会节奏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为探讨古今中医对血热导致月经后期的认识,我们试图找出该病机的理论立足点和主要证候特征,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和依据.
作者:郭南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探讨总结张宗礼教授辩治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经验.张宗礼根据多年临床心得将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病机证型概括为“虚、瘀、湿、郁”4型,并从这“四大证”入手时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进行辨证治疗,并分析总结了张宗礼治疗本病的组方配伍及辨证论治特点.
作者:韩阳;张兴坤;刘亚燊;尹志燕;何学志;张宗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通络救脑注射液中三七总皂苷、栀子苷组分配伍对拟缺血损伤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药效特征.方法:采用原代培养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氧糖剥夺法制备拟缺血损伤模型,三七总皂苷、栀子苷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干预后,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变化,生化法检测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ase dismutase,SOD)活性.结果:3种药物均可有效提高拟缺血损伤内皮细胞活性,其中栀子苷在降低脂质过氧化的产物MDA含量上优于三七总皂苷,而三七总皂苷在提高氧自由基清除酶SOD活性上优于栀子苷,通络救脑注射液均优于两有效组分.结论:栀子苷的抗氧化作用可能与抑制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途径有关,三七总皂苷可能与增强自由基的清除有关,通络救脑注射液整体上明显优于2个组分,显示了中药组方配伍发挥整合调节的治疗优势.
作者:郭晓谨;李兴广;李卫红;胡京红;周梦佳;盖聪;李芳赫;臧妍妍;万亮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济生肾气丸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10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分成对照组54例,采用氯沙坦50mgbidpo治疗,观察组给予济生肾气丸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辩治,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从一般情况看,2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在SBP、DBP、FPG、2 hPG、HbA1c、TG、TC、UAER、β2-MG、ACR指标分别为(131.5±9.43) mmHg、(84.6±6.84) mmHg、(6.73±1.03) mmol/L、(11.9±1.84) mmol/L、(7.21±0.94)%、(1.47±1.34) mmol/L、(5.21±1.02) mmol/L、(115.93±23.8) mg/24 h、(337.93±82.1)ug/L、(98.35±31.42);观察组划分别为(124.2±8.23) mmHg、(79.5±5.79) mmHg、(6.03±0.47) mmol/L、(10.5±1.48) mmol/L、(6.99±0.73)%、(1.13±0.83) mmol/L、(5.02±0.69) mmol/L、(91.63±20.31) mg/24 h、(214.83±76.4) vg/L、(78.93±29.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临床总效果看,对照组显效例数为20例,所占比率37.04%,有效例数为22例,所占比率40.74%,无效例数12例,所占比率22.22%,总有效率77.78%;观察组显效例数39例,所占比率72.22%,有效例数12例,所占比率22.22%,无效例数3例,所占比率5.56%,总有效率9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生肾气丸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疗效.
作者:周雪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致康胶囊对模型动物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水浸法造成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测定模型动物胃血流图,取胃计数黏膜的出血点和溃疡的长度,计算溃疡指数并做胃病理学检查.结果:致康胶囊能明显增加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中胃黏膜单位面积的血流量,减少胃黏膜溃疡面积及病理损伤.结论:致康胶囊具有明显防治应激性胃溃疡作用,可明显减轻水浸应激胃溃疡模型大鼠胃黏膜损伤程度,减轻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光镜下形态学改变亦可证实对急性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明显增加模型动物的胃黏膜血流量,调节胃黏膜血流分布状况,通过增加胃黏膜血流量,有效保护胃黏膜.
作者:沈欣;赵宗平;李德凤;宗桂珍;何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金匮要略》所载当归芍药散为临床常用名方,疗效显著,故通过对古文献中有关当归芍药散组方、配伍、证候、病机、证治等整理、分析,并结合现代文献报道,试归纳其临床证治要义.
作者:臧海洋;尹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逍遥散来源于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丸是逍遥散由煮散剂演变为丸剂而成,在逍遥丸的基础上加入丹皮、栀子则组成丹栀逍遥丸,也称之为加味逍遥丸,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常用方剂.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神经科、心血管科及妇科等[1].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逍遥散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为其在临床中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作者:周杰;苏芮;范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在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的大背景下,学习名医名师关于《内经》的治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故从“明确各章命题,掌握中心思想”、“注意文字音义,领会精神实质”、“理解一般经文,熟读重要经文”、“参考各家注释,发挥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指导临床实践”、“分类撷取资料,进行分析归纳”6个方面,介绍了张德超老中医对《内经》的研习方法,可供借鉴参考.
作者:张荣春;张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伏邪”已不再是外感温病特有的发病因素及病机,“伏邪”所指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隐形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有相似之处,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故从“伏邪”理论出发,思考伏邪和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伏邪”潜伏的发病原因与机体邪正盛衰及邪正斗争的趋势有关,提示根据“伏邪”发病机理,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注重扶正祛邪,并给邪留有出路以引邪外出.
作者:王玉贤;韩经丹;范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李中梓是明末清初的医学家,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自号“荩凡居士”,是一位出儒入佛的典型医界代表,他行医济世一生,也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者:李超霞;梁飞;李健;张卫;张瑞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阐述伤寒和杂病的涵义,分析《灵枢·杂病》(简称《杂病》)内容看出,其杂病属伤寒之类病证,这些病证在其他经典著作中有相关论述.《伤寒杂病论》书名中的杂病之名源于《杂病》篇,书中的杂病既包括属于伤寒之类的全部病证,又包括与之相关需要做鉴别的非伤寒之类病证.《伤寒杂病论》的书名名副其实,其书乃“至杂”之作.《伤寒卒病论》的书名不能成立.
作者:吴崇典;程瑞琴;孟庆荣;许建新;李海兵;田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章穆是清代江西名医,临证50余年治验无数,尤其擅长日常生活的饮食调理.他认为饮食既可以安脏腑又可以祛百病,同时提出饮食的卫生及禁忌,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编撰了名著《调疾饮食辩》.故以章穆的《调疾饮食辩》为蓝本,综合概括其食养、食治及饮食卫生与禁忌等诸多方面的学术思想.
作者:王河宝;曹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脑出血后脑积水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积水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方法:将2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中风醒脑液,并给予辨证静脉中药制剂,比较治疗15 d后脑积水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积水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能减轻脑出血患者脑积水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卢云;张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结合目前中医药发展形势和一些实践体会,我们认为流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学科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应互相结合,流派传承为学科建设开拓深度,学科建设为流派传承提升高度.列举我们在“一体两翼”思路与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慢性筋骨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传承石氏伤科流派精髓,在继承中探索创新,在创新中深度继承,打造金字塔型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促进了中医骨伤事业的发展.
作者:施杞;王拥军;莫文;胡志俊;李晓锋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含川芎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分析得出其方剂所用药物多具有补血活血,健脾益气之功;常用药物组合12个,主治疾病27种,选择“痹病”“月经失调”“痛经”进行对比分析,反映出川芎不同疾病用药规律和配伍特点,并为“异病同治”提供理论支持.因此,TCMISS(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为研究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
作者:贾蔷;申丹;石作荣;季旭明;杨洪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头痛方剂的组方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治疗头痛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0.1),利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头痛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对筛选出的315首治疗头痛方剂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26个,新处方13个.结论: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头痛方剂组成,可以发现组方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杨雯晴;李运伦;丁学义;沈真真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