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艳
探讨杨国华教授应用中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2例,分析中医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机制,认为本病虚实并重,心脾两虚为本,痰浊湿邪为标,治疗当扶正祛邪并举,同时注重身心调摄,为治疗此类精神障碍疾病提供了思路.
作者:李静;杨国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养生学颇有研究,尤其在饮食方面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的不同属性,而施行食疗与药疗,形成一套科学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据《东坡养生集》及其笔记杂著中的养生史料,分析其科学简便、行之有效的食疗与药疗法,旨在为现代人的养生保健及延年益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作者:薛芳芸;杨继红;周蓉;冯丽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六气大司天理论主要阐释五运六气在更长时间周期内的变化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医学历史上不同学术流派产生的原因,所以受到学界重视.并分析了该理论的思想根源、基本内涵和理论意义,初步梳理了六气大司天理论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积极意义和不足之处,建议后续研究应该使用合理的方法,结合学术流派的实际,对六气大司天理论进行完善和验证,以促进理论的发展,同时深化了对于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
作者:吴新明;宾炜;老膺荣;古求知;柯资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学“消渴”、“痿证”、“痹证”等范畴,其病机主要是阴虚为本,燥热又兼瘀滞为标.瘀滞虽然为标,却在本病变中起重要作用,且病变既久符合叶天士“久病入络”之说,故治疗重在通络祛瘀.蜣螂具有破癥结、通二便、定惊痫、拔毒生肌、散肿止血之功.因本病主要发生于四肢,尤重于下肢,而蜣螂之通络破癥之效正主于此,且其寒性又有益于消除标热,故本品当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良药.
作者:袁伟;王友明;侯仙明;王文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脂的影响.方法:将126例早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同时接受黄葵胶囊口服.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血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及24 h尿蛋白总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下降(P<0.05);多普勒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Vs显著降低,Vd显著升高(P<0.05).结论:黄葵胶囊治疗早中期糖尿病肾病可显著改善肾功能、肾血流并能降低血脂,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昭永;谢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探讨姚乃礼主任医师治疗脂肪肝、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用药特点,提出肝脾同治、补益正气、祛除肝络温热疫毒等治疗方法.
作者:马卫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探讨将中药“法象”理论引入到中药学实验中,引导学生从观察药材的形态、部位、分量、味道、嗅气、颜色、习性、生态等自然属性入手,正确联想、理解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真正起到以实验促理论学习的目的.
作者:付伟;查道成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阐述伤寒和杂病的涵义,分析《灵枢·杂病》(简称《杂病》)内容看出,其杂病属伤寒之类病证,这些病证在其他经典著作中有相关论述.《伤寒杂病论》书名中的杂病之名源于《杂病》篇,书中的杂病既包括属于伤寒之类的全部病证,又包括与之相关需要做鉴别的非伤寒之类病证.《伤寒杂病论》的书名名副其实,其书乃“至杂”之作.《伤寒卒病论》的书名不能成立.
作者:吴崇典;程瑞琴;孟庆荣;许建新;李海兵;田美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放血熏蒸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9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应用针刺结合放血熏蒸法,时照组46例应用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7.9%,优于对照组84.8%(P<0.05).结论:针刺结合放血熏蒸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佳.
作者:李景元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伏邪”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温病病因学说的主导理论.“伏邪”已不再是外感温病特有的发病因素及病机,“伏邪”所指与现代感染病学中的潜伏期感染、隐形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有相似之处,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传染病的发病也有密切关系.故从“伏邪”理论出发,思考伏邪和传染病发病的关系,提出“伏邪”潜伏的发病原因与机体邪正盛衰及邪正斗争的趋势有关,提示根据“伏邪”发病机理,对传染病进行早期干预治疗,注重扶正祛邪,并给邪留有出路以引邪外出.
作者:王玉贤;韩经丹;范吉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探讨椒黄颗粒洗剂的止痛药物和镇痛方法.方法:体外抑菌实验对金黄葡萄球菌中度或高度敏感,对豚鼠皮肤无刺激和过敏反应.结论:动物实验证明,椒黄洗剂有抗小鼠耳廓肿胀作用,能提高小鼠痛阅值,提高磷酸组胺对豚鼠致痒和局部抗溃疡及促愈等作用.
作者:李春雨;霍峰;李春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沈氏女科源远流长,为全国第一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始于明洪武年间(约公元1368年),传承至今已逾600余年20代之久.沈氏行医崇德重效,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理论的同时,在学术上提出了颇多的创新观点,通过历代不断完善与发挥,已经拓展为除了手法、手术之外,凡处方用药者均予诊治的全科中医.通过梳理沈氏女科学术流派的传承脉络及整理研究其学术思想内涵,必将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沈绍功;沈宁;韩学杰;杨金生;刘兴方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恬淡”养生观是先秦养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帝内经》养生观的核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思想家们认为外来的物质诱惑使人的欲望增加,引起内心世界的过度波动和不安,精神耗散,疾病从生.思想家们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主张减少私欲恢复人的天真本性,来保养生命、安定社会,从而提倡“恬淡”的养生观.
作者:申瑞华;胡晨霞;王洪琦;刘焕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EN)加大黄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方法:选择42例SAP患者分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 21例(普通组),肠内营养液加大黄治疗SAP 21例(大黄组),并对其营养指标、免疫指标、肠道功能恢复、住院天数等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肠内营养(EN)加大黄可早期恢复肠道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结论:早期肠内营养(EN)加大黄对S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王玲;严谨;王芳;聂五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红炉点雪》为明·龚居中所辑著,是主要论述虚损痨瘵的专著.是书以“水亏火炽金伤”立论,提出益水清金降火之法,以甘温为从治法,在补阴之时不忘顾护阳气;强调临证审脉辩证以别虚实,并以脉之虚实辨人参之取舍.其用药多遵守张元素五脏虚实补泻,亢害承制之理且间有新意.其用药剂量轻灵,盖因虚劳之疾乃沉疴痼疾宜缓缓图之.此外,龚居中提出灸法治疗热证,使拔除病根;提出痰火禁忌及养生却病延年之法,使病轻浅者可不药而愈.
作者:谢静文;潘桂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运用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亚健康失眠诊断标准且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8-15分的患者进行为期2周治疗,采用PSQI评分法和失眠疗效诊断标准比较治疗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纳入病例114例,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临床有效率88.60%,治疗后PSQI评分显著降低.结论:调和营卫法治疗亚健康失眠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李希民;李欢;侯江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的多发病、疑难病,中医药对其治疗优势明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病情复杂,变证多端,治疗起来颇为棘手,清肺化痰法能较好解决这一问题,临床运用效果尚佳.清肺化痰法的治疗呈现多途径的综合效应,尤其是在提高自身免疫、防止病情反复和加重方面优势更显突出,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周奎龙;史锁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益气逐瘀方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93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47例,使用益气逐瘀方治疗,对照组46例,使用银杏叶片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治愈11例,显效8例,好转17例,无效10例,有效率78.3%;观察组治愈22例,显效12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有效率95.7%,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8.097,P<0.05);2组患者治疗前BI及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显著上升,观察组上升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2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发现观察组出现1例一过性皮肤瘙痒,1例轻微胃脘不适,不良反应率4.3%;对照组出现1例轻微胃脘不适,不良反应率2.2%,2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671,P<0.05);观察组随访总复发率6.4%,对照组19.6%,观察组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益气逐瘀方可针时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气血不畅特点进行针对性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能够有效保证患者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率,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作者:周晓晖;许玉娇;卢瑞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明确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及差异,为半夏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将半夏与水半夏的鉴别及差异进行系统整理归纳,从而论述两者的鉴别方法及差异.结果:半夏与水半夏可采用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技术等方法进行鉴别,且两者在化学成分、炮制方法及成分变化和功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半夏与水半夏区别明显,不可混用.
作者:张婷;尹玉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与单纯西医治疗脑出血后脑积水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积水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方法:将2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口服中风醒脑液,并给予辨证静脉中药制剂,比较治疗15 d后脑积水程度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结果:治疗15 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积水程度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积分降低.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方案能减轻脑出血患者脑积水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卢云;张晓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