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合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后处理技术诊断腰椎椎弓峡部裂的准确性.方法 36例腰椎椎弓峡部裂患者,行多排螺旋CT扫描后对原始数据进行MPR后处理,比较椎间盘CT轴位图像与MPR图像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结果 椎间盘CT轴位图像及MPR图像共发现椎弓峡部裂67个,峡部裂位于L3 2个,L424个,L5 41个;椎间盘CT轴位图像对椎弓峡部裂的显示率为68.66%(46/67),MPR图像为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 MPR技术可较好显示椎弓峡部裂特征,对指导治疗方案制订有重要价值.
作者:滕录霞;周庆春;陈雄钊;冯雪平;张远鸿;吕剑宁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容量变化对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CAPD患者93例,随访6个月,应用多频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检测容量状态,根据随访前、后容量变化分为容量下降组30例、容量未变化组42例和容量增加组2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血流介导的扩张反应(flow-mediated dilatation,FMD),比较3组随访前、后FMD水平.结果 随访6个月时,容量下降组FMD(8.36±5.20)%较随访前((6.05±3.76)%)明显增加(P<0.05),容量增加组FMD((6.50±3.27)%)较随访前明显下降((9.94±4.99)%)(P<0.01),容量未变化组FMD((6.81±3.80)%)与随访前((6.80±5.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容量下降组FMD明显高于容量未变化组和容量增加组(P<0.05).结论 CAPD患者容量与FMD纵向变化密切相关,容量对内皮功能有重要影响.
作者:顾玥;阎磊;朱清;邵凤民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尝试建立超声量化评分系统.方法 应用超声量化评分对332个甲状腺结节进行评分,与手术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评价超声量化评分法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准确性.结果 手术组织病理证实良性结节248个,恶性结节84个;在边界、边缘、内部结构、回声、纵横比、微钙化及后方声衰减7项超声特征方面,甲状腺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UC为0.940时,以超声量化评分≥3分为恶性结节判定标准,超声量化评分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5.71%、92.74%、90.96%,诊断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2.74%、85.71%、90.96%.结论 超声量化评分有助于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
作者:邵军;李祁;曹晖;张蕾;李海;徐松;张颂文;胡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老年患者72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行肱骨头置换术,对照组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85.7±9.4)min)、术中出血量((187.6±29.7)mL)、术后引流量((60.5±6.4)mL)和住院时间((10.3±2.1)d)与对照组((103.1±11.2)min、(250.3±34.2)mL、(78.1±5.9)mL、(14.5±1.9)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1 a观察组Constant-Murley评分((61.3±4.7)、(67.4±3.4)分)高于对照组((52.7±3.8)、(60.8±2.9)分)(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1%)与对照组(1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头近端粉碎性骨折疗效确切,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张明生;张仲宁;陈清汉;朱宇 刊期: 2014年第09期
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6是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家族的重要成员,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转移,与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多种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就人组织激肽释放酶基因6与妇科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言研;王洋洋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比较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交锁髓内钉固定及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6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3组,钢板组(24例)行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治疗,髓内钉组(22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外固定架组(20例)行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治疗,比较3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肩关节功能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外固定架组骨折愈合时间((8.55±3.09)个月)较钢板组((5.67±4.60)个月)及髓内钉组((5.09±2.49)个月)长(P<0.05),钢板组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髓内钉组和外固定架组肩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31.08±5.12、29.91±3.74、28.95±4.1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肘关节功能评分(83.00±14.40)高于外固定架组(73.35±16.40) (P<0.05);外支架组术后无骨折不愈合发生,钢板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2例、螺钉松动5例,髓内钉组骨折断端有假关节形成3例、骨折不愈合并感染2例,钢板组、髓内钉组和固定架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7%、22.7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一加压钢板螺钉+髓内针固定可作为肱骨干骨折的首选手术方法,微创有限内固定+外支架固定适用于严重粉碎性、开放性及伴有严重感染的骨折类型.
作者:牛学强;刘福云;郭永成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乳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综合治疗效果.方法 80例乳腺癌患者依据其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等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其中4例Ⅰ期乳腺癌患者行保乳乳腺癌切除术,20例Ⅱ~Ⅲ期乳腺癌伴腋窝1、2组淋巴结肿大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9例伴腋窝1、2、3组淋巴结肿大者行乳腺癌根治术,1例Ⅲc期及6例Ⅳ期患者行姑息性全乳房切除术.术后除Ⅰ期4例外,均行化、放疗等辅助治疗.随访5 a观察存活率.结果 4例行保乳乳腺癌切除术者均存活;2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者存活10例,生存率50.00%;49例行乳腺癌根治术者存活41例,生存率83.67%;7例行姑息性全乳房切除术者存活2例,生存率28.57%.60例肿瘤直径<3 cm者术后5 a生存率(86.67%)高于20例直径>3 cm者(25.00%)(P<0.05).结论 Ⅱ期以上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术后辅助放、化疗,可提高患者5 a生存率.
作者:臧元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和肺外表现.方法 1 056例MPP患儿依据年龄分为婴幼儿组344例,学龄前组399例和学龄组313例,比较3组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外表现差异.结果 婴幼儿组、学龄前组、学龄组体温>37.3~<38.5℃(81.7%、64.4%、33.2%)、体温≥38.5℃(18.3%、35.6%、66.8%)、喘鸣(81.1%、54.1%、26.5%)和湿啰音(85.2%、61.9%、90.4%)等肺部症状及体征,循环系统(9.6%、23.8%、44.1%)、消化系统(48.3%、25.8%、1 5.7%)、泌尿系统(8.7%、16.6%、31.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MPP患儿的临床特点不同,且可并发不同肺外损害.
作者:吴云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低温心脏保存液HP100XD对猪离体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功能的保存效果.方法 瑞典家猪10只,全身麻醉及全身肝素化后取出心脏,经冠状动脉开口滴注氧和Krebs溶液去除冠状动脉内血液,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前降支远端血管,并切成1 mm长的血管环.随机将血管环分为新鲜对照组、24 h保存组和48 h保存组,新鲜对照组将血管环直接置入器官浴槽内,24 h保存组和48 h保存组将血管环置入4℃HP100XD溶液中分别保存24、48 h.3组采用高钾Krebs溶液和血栓烷A2相似物(U-46619)检测平滑肌的收缩功能,采用罂粟碱诱导血管环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评价平滑肌的舒张功能.结果 新鲜对照组由高钾Krebs溶液和U-46619诱导的收缩反应值分别为(22.3±3.3)、(16.4±3.6)mN,24 h保存组分别为(21.8±3.4)、(16.3±2.3)mN,48 h保存组分别为(22.3±3.3)、(17.3±2.2)m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管平滑肌的大舒张百分数均为100%.结论 HP100XD溶液可完整保存离体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功能达48 h,是一种较好的心脏保存液.
作者:张伟华;马宁;张新;罗鸿;乔晨晖;廖秋明;Steen Stig;李继峰;朱耀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对Arnold-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目前主要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本文对Arnold-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症综合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马军;刘庆鹏;张建楠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左心室压力变化率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价值.方法 有二尖瓣反流、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7例,测量术前、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反流面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在连续多普勒频谱图上测量二尖瓣反流压差速率1~3 m/s两点间时间,估测左心室压力变化率.结果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期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76.3±8.7)mm、(64.7±9.3 mm、(232±54)mL、(168±48)mL)较治疗前((78.3±8.5)mm、(69.2±8.4)mm、(270±59)mL、(207±47)mL)明显降低(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6.5±3.9)mm2较治疗前(9.2±4.1)mm2明显缩小(P<0.05);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压力变化率((27.4±8.6)%、(598±141)mm Hg/s))较治疗前((21.5±5.1)%、(473±132)mm Hg/s)明显升高(P<0.01).结论 左心室压力变化率是目前评价心肌再同步化治疗术后短期疗效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付建莉;张军;刘丽文;丁育增;寿锡凌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脓毒血症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86例脓毒血症患者,依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为革兰阴性菌组(46例)和革兰阳性菌组(40例),依据病变程度分为严重脓毒血症组(46例)和脓毒血症组(40例),检测其血清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rophil,NEU),并与5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严重脓毒血症组PCT、CRP、白细胞计数、NEU分别为((17.34±12.32) mg/L、(34.32±13.23) mg/L、(13.98±4.45)× 109/L、(88.37±21.23)%),脓毒血症组分别为((9.34±3.34)mg/L、(11.34±5.43) mg/L、(11.78±3.37)×109/L、(82.34±10.45)%),均高于对照组((0.23±0.06)mg/L、(0.68±0.23)mg/L、(7.32±2.97)×109/L、(64.43±10.45)%)(P<0.05);严重脓毒血症组PCT、CRP水平均高于脓毒血症组(P<0.05);革兰阴性菌组血清PCT、CRP水平、白细胞计数、NEU分别为((16.34±8.85) mg/L、(17.52±9.64)mg/L、(12.65±5.87)×109/L、(81.36±30.55)%)高于革兰阳性菌组((9.43±0.32) mg/L、(13.43±8.33)mg/L、(9.87±3.87)×109/L、(64.60±21.87)%)和对照组(P<0.05),革兰阳性菌组血清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T与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原菌感染类型有一定关系,可用于脓毒血症的早期诊断.
作者:张延蕊;杨坤;马玉静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8例轻度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患者,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测定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水平,观察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72.73%)(P<0.01),不良反应发生率(9.09%)与对照组(4.5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4.71±0.88)、(1.97±0.40)、(2.37±0.47)mmol/L)较治疗前((5.80±0.95)、(2.58±0.62)、(3.36±0.76) mmol/L)降低(P<0.01),并低于对照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5.49±0.83)、(2.42±0.49)、(3.22±0.63) mmol/L) (P<0.01);观察组治疗后MoCA、ADL评分(21.70±3.73、67.39±10.03)较对照组(19.73±2.83、62.16±9.55)明显增高(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度脑小血管病性认知功能损害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轻.
作者:朱阿娣;周俊山;张颖冬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上皮间质转化及CD146、N-cadherin判定肺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耐药的价值.方法 肺腺癌患者10例均应用EGFR-TKI治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治疗前、后肺腺癌标本E-cadherin、vimentin、CD146及N-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指标吸光度值.结果 EGFR-TKI治疗后肺腺癌组织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0.180±0.011)低于治疗前(0.231±0.012),vimentin、N-cadherin与CD146蛋白表达水平(0.231±0.012,0.214±0.013,0.321±0.022)高于治疗前(0.165±0.012,0.174±0.013,0.161±0.022)(P<0.05).结论 EGFR-TKI耐药后肺腺癌产生上皮间质转化并使CD146、N-cadherin表达上调,E-cadherin、vimentin、CD146、N-cadherin可作为诊断肺腺癌EGFR-TKI耐药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张晓菊;安云霞;汪铮;任红岩;时军;马希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联合颈肩部物理治疗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颈肩部物理治疗,治疗组先静脉滴注红花注射液20 mL+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滴注完0.5~1.0 h内行颈肩部物理治疗.2组均10d为1个周期,治疗3个周期.随访3个月观察疗效,比较2组症状缓解时间.结果 治疗组症状缓解时间、总有效率分别为(2.6±0.4)d、96.7%,对照组分别为(5.4±1.1)d、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联合局部物理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可较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作者:王俊;杨军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Glypican 3,GPC3)联合甲胎蛋白异质体(alpha fetoprotein variants,AFP-L3)占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的百分比(AFP-L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原发性肝癌患者43例为肝癌组,慢性肝炎患者43例为肝炎组,肝硬化患者43例为肝硬化组,体检健康者43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ELISA法和亲和吸附法检测4组GPC3和AFP-L3水平,计算AFP-L3%,并比较分析.结果 血清GPC3和AFP-L3%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癌组((10.94±0.58)μg/L和(15.85±2.74)%)、肝硬化组((5.56±0.49)μg/L和(10.72±2.65)%)、肝炎组((2.73±0.46) μg/L和(9.57±2.59)%)、对照组((1.15±0.42)μg/L和(9.08±2.55)%),肝炎组与对照组AFP-L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织病理结果进行对照,AFP-L3%联合GPC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符合率(81.40%)明显高于二者单独检测(48.84%、25.58%)(P<0.01).结论 血清GPC3与AFP-L3%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准确率.
作者:尚合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垂体瘤术后患者腺垂体功能减退以及激素替代治疗情况.方法 测定68例垂体瘤术后患者腺垂体功能,统计腺垂体功能减退发生率.将3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未行激素替代治疗)和对照组15例(已行激素替代治疗),对照组维持原替代治疗方案,观察组给予左甲状腺素片和/或泼尼松口服,分别于确诊时及用药后1、2、3、6个月行甲状腺功能和/或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44例,发生率为64.7%;观察组确诊时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及皮质醇((3.77±1.08) pmol/L、(6.29±1.92) pmol/L、(3.33±2.13)μg/dL)低于对照组((4.36±1.10) pmol/L、(8.94±2.89)pmol/L、(5.58±2.76)μg/dL)(P<0.05),各指标治疗后3个月((4.51±1.23) pmol/L、(9.17±2.35) pmol/L、(5.68±1.96)μg/dL)、6个月((4.62±1.41) pmol/L、(9.22±2.63) pmol/L、(5.59±1.82)μg/dL)较确诊时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1、2、3、6个月相关激素水平与确诊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垂体瘤术后易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需及时行激素替代治疗.
作者:范慧洁;杨雪;崔国敏;于江红;董其娟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serum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老年脑梗死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合并肺炎衣原体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58例,分别检测2组入院即刻以及入院第2、4、6、13天血清MMP-9水平,分析2组MMP-9水平差异及MMP-9水平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感染组入院即刻及入院第2、4天MMP-2水平((346±119)、(459±147)、(354±109)μg/L)高于非感染组((226±85)、(357±137)、(278±105)μg/L)(P<0.05),2组入院第6、13天MMP-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并发肺炎衣原体感染与血清MMP-9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宋晴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胃窦癌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胃窦癌根治术清扫No.14v组淋巴结的必要性.方法 胃窦癌患者163例,均行标准D2根治术,分析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病理特征及幽门下No.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患者No.14v组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分化和未分化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18.3%)高于高分化和中分化患者(6.8%)(P<0.05);T3+T4期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率(17.8%)高于T1+T2期患者(4.4 %) (P<0.05);No.14v淋巴结转移组发生No.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1.41,No.6组淋巴结转移组发生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对危险度为8.67.结论 No.14v组淋巴结转移与No.6组转移密切相关;对肿瘤低分化、侵及黏膜下层、已有No.6组淋巴结转移的胃窦癌患者,D2根治术中应清扫No.14v组淋巴结.
作者:吴刚 刊期: 2014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单支架与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 71例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行单支架置入者(35例)与行双支架置入者(36例),术中置入主支支架后根据分支的术中表现再进行分组调整;观察2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节段内血栓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结果 主支支架置入后,3例由单支架组调至双支架组,5例由双支架组调至单支架组;64例完成1 a随访,其中行单支架置入治疗33例,双支架置入治疗31例;2组均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单支架组急性心肌梗死、再次靶血管血运重建率及节段内血栓发生率(3.03%、3.03%、3.03%)与双支架组(3.22%、3.22%、6.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架组分支血管的节段内再狭窄率(30.30%)高于双支架组(9.68 %) (P<0.05).结论 双支架置入治疗部分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可降低节段内再狭窄率.
作者:王光公;王丽霞;李永强;杜松;郭雷生;罗萍 刊期: 201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