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

徐冰理;张凯松;付小杰;王长璐;张治国

关键词:《辨证录》, 陈士铎, 外科, 学术思想
摘要:探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在外科学术上主要有重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注意辨别疮疡部位以明析因机治法,常用金银花和人参,强调疮疡宜禁恼怒色欲等思想,其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而且外科卷中的大量方药亦多可借鉴和运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文化视域下中英养生谚语对比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一个民族的谚语往往是该民族文化与观念的缩影,养生谚语则透视了该民族对于医学、健康以及养生的一些朴素的理解和认知.笔者通过收集和对比中英养生谚语,并从文化的视域加以审视,发现两者在内容和语言表现形式上均有契合之处,但在丰富程度、分布领域和养生理念上存在明显差异.针对上述特点笔者提出了5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推动中西方在大众医学层面的交流与融通不无裨益.

    作者:郭先英;孙俊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穴位埋线结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研究穴位埋线配合西药与单纯西药治疗高血压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西药+大冲组、西药+肝俞组、西药+血压点组各20例.穴位埋线结合西药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分别在太冲穴、肝俞穴、血压点穴进行埋线,比较4组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证候积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西药结合穴位埋线组较西药组证候积分减少更明显(P<0.01);穴位埋线结合西药各组之间在改善证候积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结合西药治疗能较快改善临床症状,且不易反复并有继续好转的趋势.

    作者:马界;陈学忠;王霄箫;杨霞;李明秀;王毅;封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通阳利湿方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合并咽喉部感染患者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观察通阳利湿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并咽喉部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脱落2例)和治疗组(55例脱落3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静点5d,后改甘油果糖氯化钠静点5d,同时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静点至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正常;治疗组给予通阳利湿方口服10 d,同时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静点至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正常.应用神经根型颈椎病35分积分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2组在改善症状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高,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阳利湿方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可有效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合并咽喉部细菌感染患者症状体征,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鹏;乔钢;赵建;崔书国;国延军;牟成林;杜景华;陈爱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三焦辨证源流考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是温病辨证方法之一.追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难经》.自此以后,历代医家每多发挥,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日趋完善.本文通过对三焦辨证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论文献进行归纳整理考证,理其脉络,溯其源流,为中医辨证理论和温病的临床研究提供文献学依据.1 春秋至秦汉时期三焦辨证理论发源于《内经》、《难经》,但《内经》、《难经》对于三焦的论述多涉及脏腑功能.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1]”决是疏通之意;渎,水也,亦指沟渠,意指三焦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难经·三十八难》曰:“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2]”指出三焦在生理方面为原气之别使,有主持诸气的功能.《内经》中亦有关于三焦病证的一些名称,如“三焦胀”、“三焦病”、“三焦约”、“三焦咳”等,但没有关于辨证用药的总结[3].

    作者:刘寨华;杜松;李钰蛟;张华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糖尿病足的中医证候探究

    目的:对糖尿病足的中医证候特点进行探讨,为临床治疗糖尿痛足提供参考.方法:观察本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通过制定中医证候量表调查问卷调查患者中医证候,并收集全身及局部症状,根据中医诊断学理论进行辨证分析.结果: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湿性坏疽67例(55.83%),混合性坏疽43例(35.83%),干性坏疽有10例(8.33%).湿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口燥咽干(53.73%)、神疲乏力(43.28%)、口渴多饮(47.76%)等,混合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51.16%)、口燥咽干(46.51)、大便干燥(44.17%)等,干性坏疽患者常见症状为神疲乏力(70%)、失眠(50%)、气短(50%)等.结论:本院120例糖尿病足患者中,湿性坏疽以阴虚证为主,有气虚证;混合性坏疽以气虚证为主,兼有阴虚证;干性坏疽以气虚证为主,兼有血虚证;气虚、阴虚、血虚、阳虚等证多参差出现.

    作者:陈少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苓汤加减辅助推拿辨治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探讨将胃苓汤加减与辨证推拿结合用于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所取得的疗效进行.方法:选取到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9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蒙脱石散和基础治疗,试验组则采用胃苓汤加减结合辨证推拿治疗和基础治疗,比较并观察2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观察2组患儿体温、大便次数、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4.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体温正常、大便性状、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苓汤加减与辨证推拿相结合用于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效果明显,可改善患儿的大便性状,促进患儿尽快康复,此法在临床上可以广泛运用.

    作者:刘丽;杨文婷;郑玉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苗族针疗及其社会作用探究

    苗族针疗作为常用的外治方法有着丰富的指导理论,并以毒学说为指导.苗族针疗的种类多样,根据器具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七类,包括弩药针、硫磺针、挑针、瓦针、火针、棉花针、刺猪针,它不仅在我国苗族地区人们日常疾病防治与治疗过程中起着较好的医疗作用,其低廉的费用减轻苗族地区人们的医药负担,而且在针对不同高发、特发疾病方面具有中医和西医借鉴的意义.

    作者:裴凌鹏;蒋沐林;依香叫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钱乙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钱乙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在治疗用药上,主张以中正平和为主,注重小儿脾胃的保护;其组方独特巧妙,化裁精当,反对“痛击”、力戒妄攻蛮补,创制了系列适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方剂.钱乙学术思想对儿科以及整个中医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医家受钱乙启发,在儿科诊治、脾胃学说、脏腑辨证理论、方剂学等方面都有深入发展.

    作者:卢红蓉;于志静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观察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俞募配穴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针具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采取疲劳量表(FS-14)、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抑郁状态问卷(DSI)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疲劳、疼痛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价,同时分别测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IL-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疲劳、疼痛和抑郁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1),但实验组治疗后的2组评分均显著低于时照组(P<0.01).实验组治疗后的IL-2、TNF-α和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1);对照组治疗后的IL-2、TNF-α和IFN-γ水平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俞募配穴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疼痛和抑郁症状,同时通过提升体内细胞因子水平方式改善患者免疫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安贵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艾滋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征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CD4+ 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即将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艾滋病患者中医体质特征与HAART后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揭示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的规律,为指导艾滋病患者个体化HAART治疗和中药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100例艾滋病患者,依据中医体质量表确定HAART前与后(1、3、6、9、12月)中医体质类型,并检测每个时间点CD4+ T淋巴细胞,分析中医体质与CD4+ T淋巴细胞相关性.结果:本调查发现艾滋病患者主要表现为混合体质,但气虚质出现比例高(占49%),远超过其他类型体质;气虚质患者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成功率较非气郁质高,其他8种体质类型则与CD4+ T淋巴细胞计数增长无相关性.结论:HIV病毒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患者易出现气虚质并发展为虚实夹杂体质,良好心态可帮助患者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许飞龙;符林春;谭行华;岑玉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针刺背俞穴对CAG模型大鼠血清PG Ⅰ、PG Ⅱ的影响

    目的:研究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血清PG Ⅰ、PGⅡ的影响,为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常规西药组、针刺背俞穴组,每组15只,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干预30 d后,用ELSIA法检测PG Ⅰ、PGⅡ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CAG模型建立后均可使PG Ⅰ、PGⅡ含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背俞穴组和常规西药组均可使PG Ⅰ、PGⅡ含量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刺背俞穴组效果较常规西药组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疗法可使CAG模型大鼠PG Ⅰ、PGⅡ含量增加,从而保护胃黏膜,以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作者:杨改琴;贾成文;左甲;贾松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普应用红龙夏海汤和四生汤治疗老年高血压经验

    老年高血压痛是老年人常见疾病,该病以肝风内动为标,脏腑亏虚为本.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高普教授临证以“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为治则,补通兼施,注重调阴阳、和气血,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益肺健脾化瘀方治疗婴幼儿哮喘及尿TRF、mALB及NAG监测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医益肺健脾化瘀方治疗婴幼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微量白蛋白(mALB)、转铁蛋白(TRF)等指标检测对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用药起指导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100例,采用多中心、队列研究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西医处理方法用药,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活血化瘀、益气健脾药,观察2组患儿在哮喘的症状体征、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或减轻发作程度等方面的疗效.同时检测发作期、缓解期及中药防治半年后尿NAG、mALB、TRF变化,并与正常健康体检儿进行对照.结果:治疗组50例患儿中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0%;对照组50例患儿中显效18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0%,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3个疗程后咳嗽、痰鸣、喘息、肺部哮鸣音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不同病情程度患儿的NAG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发作期病情中度、重度患儿的mALB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期病情重度患儿的TRF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作期重度病情程度患儿的NAG、mALB与中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患儿NAG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中药预防半年后尿NAG、mALB、TRF变化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研究所用中药安全有效.结论:中医益肺健脾化瘀方治疗婴幼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显著,发作期尿NAG、mALB、TRF指标对临床用药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黄可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疗法研究

    中风后抑郁症在中风患者中很常见,它会导致患者失去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终影响中风的治疗效果.因此探寻中风后抑郁症的诱因并及时采取干预治疗对于治疗中风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医疗法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并从中药、针灸、针药3方面介绍了中风后抑郁症的中医疗法.

    作者:王金菊;杨旭光;贾守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胡日查六味丸辅助常规西药辨治慢性鼻窦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蒙药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将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10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成2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临床总有效率,评价胡日查六味丸在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中的临床作用.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鼻塞流泪、嗅觉减退、脓涕、头痛及鼻甲肿大)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89%,对照组74.07%,组间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胡日查六味丸辅助辨治慢性鼻窦炎较之于常规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江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张智龙重阳思想管窥

    导师张智龙教授在30年的临证工作中善于对经典医籍进行分析梳理,验之临床,总结归纳治病规律并指导临床应用.尤其受张仲景思想影响深厚,在临床诊病过程中注重养阳、护阳,故列举导师从温养阳气入手治疗胸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及中风后吞咽困难等3种常见病的临床经验和辨病辨证规律,以说明重视阳气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性.

    作者:吉学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

    探讨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中的外科学术思想.研究认为,陈士铎在外科学术上主要有重视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注意辨别疮疡部位以明析因机治法,常用金银花和人参,强调疮疡宜禁恼怒色欲等思想,其内容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而且外科卷中的大量方药亦多可借鉴和运用.

    作者:徐冰理;张凯松;付小杰;王长璐;张治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基于络病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肺气阴虚、痰瘀伏络”病机探微

    以络病理论和肺络体系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认识,认为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于肺络病;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痹”、“肺瘘”的理解,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提出其根本病机为“肺阴亏虚,痰瘀伏络”,对于日后治疗思路与方法的拓宽和创新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依据.

    作者:袁佺;庞立健;滑振;刘创;臧凝子;吕晓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明清之际中医海外传播概述

    明清之际西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向西方社会介绍和传播了中医.虽然介绍中医的内容不尽系统,仅限于个人研究和体验,但对于中医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故依托耶稣会士中国书简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归纳和整理对这一历史阶段中医的海外传播途径、内容及意义进行了研究.

    作者:王为群;周俊兵;王银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的理论思维与创新

    高血压痛即眩晕、头痛的发生与五脏病变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痛时要注意其与五脏的关联.历代文献虽有痰、瘀致病的论述,但未发现痰瘀互结致眩晕、头痛的明确认识,故分析痰瘀同源、痰瘀同病、痰瘀互结而现拐点,当择其痰瘀多寡而治的理论思维,总结痰瘀互结是高血压痛发生的重要病理因素,毒损心络为其病理演变的过程.

    作者:贾海骅;王仑;韩学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