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雨;杨金云;平洪;周建农
目的 探讨乳腺肿瘤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在BI-RDAS-US(超声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289例女性乳腺肿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资料,并进行BIRADS-US评估.结果 乳腺恶性肿瘤血流检出率、肿瘤血流丰富程度2~3级者比例、收缩期高峰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高于良性肿瘤(P<0.01);随BI-RADS-US评估分类级别增高,血流检出率、肿瘤血流丰富程度2~3级者比例及PSV,RI均逐渐增高;BI-RADS-US评估分类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64.33%,特异性99.24%,准确性80.62%,阳性预测值99.01%;BI-RADS-US结合PSV(≥12 cm/s),RI(≥0.7),诊断乳腺恶性肿瘤的敏感性88.30%,特异性99.15%,准确性92.73%,阳性预测值99.34%.结论 PSV,RI结合肿瘤二维声像图表现,可提高乳腺恶性肿瘤的诊断敏感性、准确性,有助于改善BI-RADS-US 4类病变的诊断.
作者:王雁;郭晓霞;黄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及survivin与生存期的关系,探讨其单独或联合作为预后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3例结直肠癌患者EGFR及survivin的表达情况,并随访其生存时间.结果 失访33例(29.2%),随访10 a者80例(70.8%),其中死亡50例(44.2%);EGFR与surviv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7%与60.2%;EGFR与survivin单独或联合高表达均为结直肠癌生存期的危险因素(P<0.01);survivin与VEG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742,P<0.01).结论 EGFR与survivin单独或联合高表达均降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是结直肠癌预后不良的指标.
作者:张晓雨;杨金云;平洪;周建农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子宫肌壁间妊娠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分析误诊原因,以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3例子宫肌壁间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资料.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为滋养细胞肿瘤、子宫肌瘤、宫角妊娠各1例.结论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明确妊娠囊位置可减少超声误诊.
作者:温瑜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糖链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 19-9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 胰腺癌患者35例(观察组)与同期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2组血清CA19-9水平,比较2组CA19-9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不同分期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CA19-9水平、CA19-9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胰腺癌分期增加,患者CA19-9水平增高,但不同分期患者CA19-9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19-9可作为诊断早期胰腺癌及判断病情分期的指标.
作者:颜伟;张克难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构建Lewis肺癌C57BL/6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探讨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抑制Lewis肺癌的作用.方法 5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生理盐水组,B组为顺铂组,C组为恩度组,D组为恩度与顺铂联用组,E组为瘤苗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质量情况,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小鼠体质量及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 治疗后第23天B,C,D,E组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均小于A组(P<0.05),D,E组小于B,C组(P<0.05),D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E组抑瘤率分别为32.19%,55.08%,54.30%,均高于C组(21.96%)(P<0.05);A,C,E组小鼠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E组大于B,D组(P<0.05),B组小于D组(P<0.05).结论 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瘤苗对Lewis肺癌的抑瘤作用优于单用顺铂治疗,且不减轻小鼠体质量.
作者:张国明;朱涛;庞作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究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393例,分为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193例;对照组给予一清胶囊、西替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自血疗法,4周1个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结束及随访至12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并行2组间比较.结果 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有效率(93.00%)与对照组(80.3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周末,观察组有效率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低于疗程结束时(P<0.05).结论 自血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作者:庞利涛;冯霞;高峰 刊期: 2012年第06期
主动脉球囊反搏是抢救危重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治疗措施.本文通过对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效益评估,探讨建立仪器设备调配中心的必要性,以期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减少资源浪费.
作者:张凤勤;韩春雷;陈默蓉;陈姗姗;侯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急性胰腺炎伴肝脏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中轻症急性胰腺炎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2例;与轻症比较,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脏损害程度更严重.结论 急性胰腺炎合并肝脏损害程度与胰腺炎症程度有关.
作者:张惠娟;申民强;张凤丽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晚期妊娠孕妇凝血指标水平变化,为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散射光凝固法检测晚期妊娠孕妇176名(晚妊组)、早期妊娠孕妇165名(早妊组)、非妊娠育龄妇女140名(非妊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并检测3组血小板计数.结果 晚妊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非妊组、早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妊组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非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晚期妊娠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作者:何磊;李薇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P21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PCNA)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例(对照组)、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组织9例(非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织57例(子宫内膜癌组)中P21蛋白和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P2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与子宫内膜癌组(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典型增生组(P<0.05);P21蛋白阳性表达率及PCNA高增殖率在子宫内膜组织的手术-病理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PCNA高增殖率P21表达阳性者为37%,P21表达阴性者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癌组织P21蛋白阳性表达率与PCNA高增殖率呈负相关(r=-0.414,P=0.002).结论 P21蛋白和PCNA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韦瑞红;黄海玉;彭碧玲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1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疗效优15例,较好1例,良1例;1例术后发生患肢深静脉血栓,经及时治疗痊愈;术后随访5~14个月,骨折均达骨性愈合,患髋关节伸屈活动良好,未发生断钉、松动、骨不连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可靠.
作者:段军富;王博;张峰;张小冰;张红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对筛选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和多导睡眠监测仪同步监测疑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35例,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中31例监测纪录有效,多导睡眠仪结果与便携式睡眠监测仪相关数据有相关性,其中呼吸暂停次数、呼吸低通气次数、呼吸暂停低通气紊乱指数与平均血氧饱和度明显相关.结论 2种监测方法对诊断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具有良好一致性,便携式睡眠监测仪可用于大规模筛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作者:席芳;郭欣欣;王凯 刊期: 2012年第06期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逐渐年轻化.除应用药物控制外,胃旁路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手术方式,但其具体降糖机制尚未阐明,本文就胃旁路术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贺永刚;杨善智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9例≥65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68例和紫杉醇组61例,分别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2组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及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或紫杉醇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可靠.
作者:宁尚秋;刘文娴;韩静;王绿娅;康铁朵;陈立颖;马长生;吕树铮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POEMS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例临床均有不同程度周围神经病、异常球蛋白血症、骨骼损害、脏器肿大、内分泌异常及皮肤改变;1例放弃治疗,1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停药复发后再次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21个月后死亡;1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者随访至2012年1月仍存活,病情平稳,继续用药控制.结论 POEMS综合征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作者:李鸣远;哈斯也提·木拉提;米娜瓦尔·胡加艾合买提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贲门癌CT影像表现,探讨螺旋CT诊断贲门癌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贲门癌患者CT影像学资料.结果 螺旋CT诊断贲门癌61例,诊断符合率89.71%;误诊为淋巴瘤1例,间质瘤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2例,误诊率7.35%;漏诊2例,漏诊率2.94%;螺旋CT平扫显示贲门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腹腔淋巴结及远处脏器转移,增强扫描贲门部肿块明显强化,容积扫描多轴位重建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情况更清晰.结论 螺旋CT可显示贲门癌局部、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对贲门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一定价值.
作者:刘秀民;刘晓梅;左自军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咪唑安定、丙泊酚单独及联合应用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遗忘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ICU行机械通气治疗需镇静患者60例,随机分为咪唑安定组(M组)、丙泊酚组(P组)及咪唑安定联合丙泊酚组(MP组),各20例.3组均静脉给予负荷量相应药物后以微量泵静脉泵注维持达到理想镇静深度,脱机前停用.观察3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药至苏醒、拔出气管插管时间,比较3组遗忘率、镇静费用、ICU住院时间.结果 P组5例用药2 min后平均动脉压下降>20%,立即停止用药,待平均动脉压上升后再继续用药,M组和MP组应用镇静药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P组遗忘率与M组及M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药至苏醒时间、停药至拔管时间均高于P组及MP组(P<0.05);P组镇静费用高于M组及MP组(P<0.05);3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咪唑安定和丙泊酚联合镇静,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静费用低,镇静遗忘效果肯定.
作者:赖军华;李敏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与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ANAs)的相关性.方法 2500例疑似或已确诊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ANA,其中826例同时应用条带免疫分析法行ANAs分析.结果 ANA阳性1 300例,同时行ANAs的826例患者中ANA(+)/ANAs(+) 182例(22.03%),ANA(-)/ANAs(-)529例(64.04%),ANA(+ )/ANAs(-)111例(13.43%),ANA(-)/ANAs(+)4例(0.50%);ANA阳性者中以颗粒型(62.2%)、胞质颗粒型(13.3%)、均质型(9.7%)、核仁型(8.9%)多见,颗粒型多见SSA/Ro52抗体,均质型多见dsDNA抗体,胞质颗粒型多见AMA-M2;ANAs的阳性率随ANA滴度增大而升高;当滴度为1∶800以上时,>20~40岁组ANA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各年龄组(P<0.01).结论 ANA-间接免疫荧光法是良好的筛查实验,ANA核型、滴度与ANAs相结合对自身免疫性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大文;张英辉;单娜;王冰;孟冬娅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特点、转归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3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畸形矫治术患儿临床资料,对术后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11例患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发生率为0.46%,11例感染患儿中死亡6例;术后ICU停留中位时间25d,机械通气中位时间429 h;二次气管插管8例,使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4例,使用高频振荡呼吸机通气7例;术后合并其他细菌感染8例,其中多重感染5例.结论 先心病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低,但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
作者:张燕搏;王旭;李守军;刘晋萍;王强;郑林;韩菁 刊期: 2012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影响主观性耳鸣微波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 耳鸣患者60例均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行耳微波治疗,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病程及耳鸣频率患者治疗前、后耳鸣响度改善率.结果 不同性别、听力下降程度患者治疗后耳鸣改善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年龄增长,病程延长,耳鸣频率增高,微波治疗后耳鸣改善率逐渐下降.结论 年龄、病程、耳鸣频率是影响主观性耳鸣患者微波治疗效果的因素.
作者:金建华;马婕;郑巍;李吉平 刊期: 201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