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萍;张瑞芳;杜松;韩沐芮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在低雌激素环境下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MMTV-erbB-2转基因雌性小鼠90只,分为3组,每组30只.60只行卵巢摘除术使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体内形成低雌激素环境,分别使用含大豆异黄酮饲料(大豆异黄酮组)和普通饲料(普通饲料组)喂养.另30只为对照组,用普通饲料喂养.观察乳腺肿瘤的潜伏期及发生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乳腺组织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豆异黄酮组肿瘤潜伏期较其他2组明显缩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较其他2组高(P<0.05).3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低雌激素环境下,大豆异黄酮对MMTV-erbB-2转基因小鼠乳腺肿瘤的发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作者:蔡向前;张广平;李小卉;苏书娟;侯建峰;韩丹;介晓阳;冯笑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212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5例1次碎石成功,成功率96.7%;7例手术失败,3例因肾积水、灌注水流大、结石进入肾盏所致,4例因输尿管弯曲较大、输尿管镜无法进入所致.术中3例发生输尿管穿孔;8例因输尿管下段狭窄致进镜困难,后行输尿管扩张成功操作.术后4周结石排净202例,排净率98.54%;3例于输尿管下段有石街形成.结论 侧卧位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安全、有效,可作为输尿管上段结石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杨增士;洪景范;叶宁;张劲勃;李刚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的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恶性肿瘤合并颈内静脉血栓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结果 超声诊断颈内静脉血栓30例,诊断准确率96.8%,1例误诊为淋巴结.颈内静脉血栓二维超声表现为静脉管径改变,腔内实质同声,加压探头管腔不能被压闭,深吸气屏气后静脉内径不增宽;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为腔内无血流信号或信号充盈缺损;脉冲多普勒未测及血流频谱或测及低速血流频谱.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恶性肿瘤患者颈内静脉血栓的诊断.
作者:季秀珍;何英;张晴;姜倩;杨春林;桂佳佳;万志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动态心电图或其他心电检测技术检测无症状性心肌梗死患者22例,均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预测值.结果22例患者中8例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表现为不可逆性心肌缺血,14例表现为混合性心肌缺血,共检测出40个节段病变心肌.冠状动脉造影检出阳性血管45支(血管狭窄程度≥50%),其中28支狭窄程度>90%,15支狭窄程度>70%~90%,2支狭窄程度≤70%.核素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结果预测值为88.9%(40/45).结论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有助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并可用于评价心肌损害严重程度.
作者:高玲;贾鹏;李爱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ieroalbuminuria,MA)、β2-微球蛋白(β2-mieroglobin,β2-MG)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 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92例无早期肾损害患者为DM组,2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DN组,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3组尿MA、β2-MG,血清hs-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M组,DN组尿MA、β2-MG,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DN组高于DM组(P<0.05);3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 尿MA、β2-MG是反映早期糖尿病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MA、β2-MG与血清hs-CRP联合检测可提高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害的诊断率.
作者:王宏;王永志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孕妇及其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标志物的表现模式,为HBV母婴传播诊断和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于分娩前抽取肘静脉血检测1 537例HBV感染孕妇HBV标志物,并于乙肝主-被动免疫前抽取1 550例(双胎13例)新生儿股静脉血检测HBV标志物,对母婴HBV标志物表现模式进行分析.结果 1 537例孕妇有11种HBV标志物模式,“大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1 036例(67.34%),“小三阳”(即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389例(25.31%).新生儿有17种HBV标志物模式,主要有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 HBc(+)744例(48.00%),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386例(24.90%),“大三阳”188例(12.13%).结论 HBV感染孕妇的新生儿为HBV感染高危人群,在隔离保护的同时需要进行正规全程的乙肝主-被动联合免疫,防止HBV母婴传播.
作者:白淑芬;杨立新;吴岷岷;唐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及时诊断、补钠或限制液体人量治疗7~14 d,患者症状缓解,治愈3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1例.结论 低钠血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之一;脑耗盐综合征及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主要原因;严密监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钠浓度有助于及时发现及治疗低钠血症.
作者:邵春香;郭晖;张弘娟;成红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1株亚胺培南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浓度梯度法测定细菌对各抗生素低抑菌浓度.通过等电聚焦电泳、三维试验及抑制试验、PCR、克隆测序等方法分析其碳青霉烯酶型.结果 对亚胺培南耐药,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敏感,等电点为7.2,PCR方法及克隆测序证实为OXA-58型碳青霉烯酶.结论 河南地区存在含OXA-58型β-内酰胺酶的鲍曼不动杆菌.
作者:赵静;李辉;杨洪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嗜碱粒细胞在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中数量及活化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单抗作为特异性的荧光标记,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对20例急性发作期变应性鼻炎患者(急性组)、20例反复发作变应性鼻炎患者(慢性组)及3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嗜碱粒细胞及其活化率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慢性组外周血化学诱导趋向性受体及嗜碱粒细胞高于急性组(P<0.01)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高于急性组(P<0.01).慢性组与急性组嗜碱粒细胞活化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嗜碱粒细胞活化是导致变应性鼻炎症状出现的主要因素之一.慢性期患者嗜碱粒细胞的持续增高和活化可能与变应性鼻炎反复发作有关.
作者:张淳;石嘉俪;徐雅男;王利民;王家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ES)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12例RPES患者的CT和MRI影像资料,3例行CT平扫检查,其中2例加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 CT和/或MRI检查示病变均呈多发性,累及双侧枕叶12例,顶叶9例,颞叶4例,额叶2例,基底节区3例,小脑2例,脑干3例;除1例双侧顶叶病变伴发左侧颞叶受累,余病变均呈双侧对称性.CT表现为受累区域皮层及皮层下多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2例CT增强扫描病变均未见强化.MRI表现为受累区域脑回样或大片状T1WI等信号或低信号、T2 WI高信号;快速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显示病变高信号更清晰.10例治疗l~8周行CT或MRI复查,9例病灶明显吸收或消失,l例病变进展.结论 RPES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及症状易于确诊;影像学表现不典型者需在短期内复查,与其他疾病鉴别.
作者:李素英;张保民;王英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帮助,为药品安全监管确定重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中心2010年上报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249例发生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9例药品严重不良反应涉及273种药物,其中化学药品225种(82.4%);静脉滴注用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231例(92.8%);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前5位药品为细辛脑注射剂/粉针剂23例(9.2%)、头孢曲松钠粉针剂18例(7.2%)、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剂14例(5.6%)、胸腺肽粉针剂12例(4.8%)、左氧氟沙星注射液7例(2.8%).结论 临床应合理选择给药途径,重点监测《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品种药物.
作者:蔡中琴;于巧玲;张迎春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包虫病是流行于牧区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骨包虫病是包虫病的一种,由细粒棘球蚴寄生于人体骨骼系统而形成.目前治疗骨包虫病主要以手术为主,但受病变部位、包虫侵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术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就骨包虫病术后复发相关因素进行综述,以减少复发,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亮;张耀;陈永明;粱跃闯;易成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将53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395例及正常组142例,比较2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性.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较正常组年龄大(P<0.05),收缩压、脉压差及总胆固醇水平较正常组高(P<0.0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及总胆固醇水平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其与血糖、三酰甘油、尿酸及体质量指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高血压可导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年龄、收缩压及总胆固醇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建光;刘峰涛;潘树洲;徐育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成人电子结肠镜用于儿童下消化道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疑诊下消化道疾病患儿111例,均应用成人电子结肠镜行全结肠检查,观察结肠息肉患儿结肠镜下治疗结果.结果 结肠镜检未见异常58例(52.3%),诊断结肠炎12例(10.8%),结肠息肉21例(18.9%),溃疡性结肠炎9例(8.1%).直肠孤立溃疡2例(1.8%),结肠癌1例(0.9%),Peutz-Jeghers综合征2例(1.8%),肛管炎1例(0.9%),结肠黑变病1例(0.9%),结肠静脉曲张1例(0.9%),结肠毛细血管扩张症2例(1.8%),回盲瓣结核1例(0.9%).21例结肠息肉患儿镜下息肉均成功摘除,术后未发生出血或渗血、腹胀、迟发性出血、穿孔.结论 成人电子结肠镜用于儿童下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价值,且安全可靠.
作者:孙岩;李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27例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患者均采用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0~80 min;出血量50~200 mL;术后引流量50~150 mL,平均85 mL;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术后胸腰椎后凸Cobb's角矫正5.~20.,平均11.5°;患者2周后恢复工作.随访12~24个月,复查X线片示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断钉及内固定失效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屈曲压缩型骨折有效、可靠.
作者:杨喜旺;郑稼;刘槃;周大凯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中的价值.方法 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150例,80例(P组)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70例(R组)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比较2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P组和R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35±0.89) mSv和(10.21±3.61)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42,P=0.000).2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1.029,P=0.304).结论 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相对稳定的患者运用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降低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作者:曹建新;王一民;杨诚;王鹏;王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及手术中行胆管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行金属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置入支架成功率为88.1%,并发症发生率为4.8%,中位生存时间为27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置入支架成功率为86.0%,并发症发生率为5.3%,中位生存时间为25周;手术中胆管支架放置成功率为100%,并发症发生率为13.3%,中位生存时间为23周.结论 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及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管支架置入术可作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石力;汤礼军;汪涛;陈涛;苗建国;崔建峰;田伏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K-ras基因的突变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148例大肠癌患者组织标本K-ras基因第12和13密码子的突变情况,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照.结果 148例大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率为31.8%(47/148).K-ras基因第12和13密码子突变在不同性别、肿瘤直径、大体形态、肿瘤部位、远处及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与不同临床分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CR可准确检测K-ras基因突变情况,K-ras基因突变与患者年龄、肿瘤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作者:李智;赵玉洲;韩广森;任莹坤;顾焱晖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的X线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血友病性骨关节病13例(21个关节)患者的X线影像资料.结果 19个慢性关节炎期关节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股骨髁间窝及桡骨鹰嘴窝增宽加深、骨端增大、方髌、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关节面不光整和囊变、关节半脱位、关节囊肿胀等征象.2个退行性变期关节X线均表现为纤维性强直,可见严重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跖屈畸形、跟腱增厚挛缩.结论 血友病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作者:李美霞;雷平冲;葛英辉;贾武林;王臻;陈香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用于预测脑损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死亡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严重脑损伤患者97例,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高评组(APACHEⅡ评分>20分)27例、中评组(APACHEⅡ评分>10~20分)41例和低评组(APACHEⅡ评分≤10分)29例,测定3组入院后第1,3,5,7天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高评组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第1,3,5,7天均高于中评组和低评组(P<0.05),高评组和低评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第5,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有良好相关性(r=0.726,P<0.05),C反应蛋白与APACHEⅡ评分无相关性(r=0.387,P>0.05).结论 血清降钙素原是预测脑损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或死亡风险的较敏感指标.
作者:费爱华;潘曙明;刘鸣;陈淼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