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陈兴民;郭宁国;王庆武

关键词: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诊断治疗, 神经压迫综合征
摘要:目的: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7例中5例有效,有效率71.43%,2例无效者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3例.随访2~5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未出现复发病例.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早期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但若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1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痊愈4例,显效5例;出现视觉模糊3例,转氨酶升高2例,低钾血症1例.结论:伏立康唑治疗肺部真菌感染疗效满意、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况红艳;孙贝贝;马利军;张罗献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抗抑郁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影响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不稳定心绞痛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加用抗抑郁药黛力新,2片/d,口服,疗程6个月,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6 min步行试验,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抑郁症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何柳平;韦柠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检查与X线造影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比较

    目的:比较超声与X线造影检查对慢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疑似慢性阑尾炎患者进行超声与X线造影检查,并与手术病理学结果对照.结果:2种方法均可显示阑尾体积、位置、僵硬、腔内粪石及周围粘连情况,但超声对阑尾壁的层次、内膜厚度及回声、周围腹腔肿大淋巴结显示更清晰,尤其对阑尾腔积液及闭塞者;X线造影对阑尾的空间分辩率高,能清楚显示其位置及阑尾菅腔,还能通过阑尾对造影剂排空时间判断阑尾的功能.以病理结果为标准,X线造影准确度与灵敏度较超声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影像学方法结合,诊断准确度与灵敏度显著提高.结论:超声和X线造影可从不同侧面对阑尾进行观察,2种方法结合可显著提高对慢性阑尾炎诊断准确性和敏感性.

    作者:赵志华;王海霞;方学东;王谦;郑薇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旨在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2例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CT明确定位27例(84.4%);肿瘤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21例(65.6%),不规则或分叶状11例(34.4%);CT平扫肿块主体呈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7例(21.9%),不均匀25例(78.1%);病灶中心有坏死、囊变出血19例(59.4%),点状钙化3例(9.4%).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或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不一,实质部分均匀强化7例(21.9%),不均匀强化25例(78.1%).结论:CT能较好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明确肿瘤的范围,有助于该病的诊断,指导制定治疗方案,栓出远处转移和评价治疗效果.

    作者:胡绍童;皮厚山;张峰;董其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讨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8例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守治疗7例中5例有效,有效率71.43%,2例无效者改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13例.随访2~5年,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恢复至Ⅳ~Ⅴ级.未出现复发病例.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结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早期保守疗法可使部分患者治愈,但若2个月无效或出现明显肌肉萎缩时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陈兴民;郭宁国;王庆武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p53在晚期日本血吸虫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检测95例晚期血吸虫病、2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10例正常肝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p53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指标比较分析.结果:95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53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74.74%、64.21%、8.42%,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强度与肝炎分级、肝纤维化分期或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1);p53在晚期血吸虫病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P<0.01);正常肝组织中未观察到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p53蛋白表达.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晚期血吸虫病中高表达,提示抗血管生成可能为肝纤维化和门静脉高压症防治提供新的思路,p53蛋白在晚期血吸虫病中有低表达,对探讨血吸虫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关系有一定意义.

    作者:陈栋良;郭继雄;刘保安;邓维成;李静;赵晓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和/或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抽吸和/或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细菌性肝脓肿患者39例51个病灶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5 cm的肝脓肿直接穿刺抽吸治疗,>5 cm的肝脓肿置管引流.结果:27例脓肿<5 cm者,1次抽吸治愈率85.2%(23/27),2次抽吸治愈率占14.8%(4/27).12例脓肿>5 cm者行置管引流治疗,患者均在穿刺引流24~48 h后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超声引导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安全、简便、有效,可作为临床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甲状旁腺腺瘤单侧颈部探查手术治疗56例报道

    目的:探讨颈部单侧手术探查治疗甲状旁腺腺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前影像学定位和术中单侧探查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术前行超声、CT、99mTc-MIBI核素扫描定位检查,56例甲状旁腺腺瘤单侧手术探查均获成功,临床治疗效果好.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旁腺腺瘤.结论:B超可作为术中定位首选方法.对定位准确的单发腺瘤,单侧小切口探查术创伤小,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作者:孙广增;孔庆龙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宫颈癌24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新辅助动脉化疗在Ⅰ b2~Ⅱb期宫颈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Ⅰ b2~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新辅助动脉化疗并手术治疗,与21例单纯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病理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动脉化疗组总有效率为83.3%(20/24),其中完全缓解7例(29.2%),部分缓解13例(54.2%),症状缓解率87.5%(21/24);化疗反应轻微;术后病理显示:3例(12.5%)标本中未见到癌细胞,15例(62.5%)有宫颈微小癌灶残存,所有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术后5年生存率为79.2%,复发率20.8%.而单纯手术组术后病理均可见癌细胞,5年生存率为47.6%,复发率52.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新辅助动脉化疗治疗Ⅰ b2~Ⅱb期宫颈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轻,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雪玲;李娈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的效果.方法: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患者35例·常规给予抗生素应用,同时给予活血化淤,养血止血中药3~5 d,雌激素补佳乐1 mg或倍美力1.25 mg 7~10 d,服用雌激素的后5 d加服安宫黄体酮20 mg/d,观察阴道出血情况.结果:32例在服药2~7 d阴道出血停止,治愈率91.43%.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延长效果好,可避免清宫术,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山书玲;杨洲;李瑞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7.5%的氯化钠溶液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高渗盐溶液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一次性静脉滴注7.5%高渗氯化钠溶液400 mL,之后应用等渗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维持.结果:4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除3例心脏大血管损伤、3例脑干损伤患者应用高渗盐溶液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患者疗效满意,均恢复相对平稳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高渗盐溶液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可快速提升血压,改善微循环,减少液体用量,降低颅内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救治方法.

    作者:易显富;刘梅;郭清皓;康中山;肖敏;余俊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检测在妇科恶性肿瘤高能聚束热化疗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血清恶性肿瘤相关物质群在妇科恶性肿瘤高能聚束热疗联合化疗(热化疗)、纯化疗法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比色法测定49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热化疗治疗前、后肿瘤相关物质群的水平,并与47例对照组纯化疗治疗前、后肿瘤相关物质群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肿瘤相关物质群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热化疗组较纯化疗组下降明显,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化疗较纯化疗治疗妇科恶性肿瘤疗效好,血清肿瘤相关物质群可作为观察妇科恶性肿瘤热化疗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王英;胡晓华;黄文成;陆永奎;朱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恶性肿瘤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F-8000血凝仪检测健康组、良性肿瘤组、恶性肿瘤未转移组、恶性肿瘤转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时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后跟踪检测,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分析.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健康组和良性肿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较前2组明显升高(P<0.01),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增加明显(P<0.01),治疗缓解患者较治疗前降低(P<0.01),未缓解者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及疗效判断方面有一定意义.

    作者:李佩章;王英;黄玲莎;黄金莲;雷考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巨块型肝血管肉瘤CT诊断1例报道

    肝血管肉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早期确诊困难,本院诊断1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6岁,因右上腹包块3个月,进行性增大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恶液质,右上腹部明显隆起,可触及较大包块,质地硬,不活动,边界清楚,压痛,无波动感.

    作者:李惠民;邵景元;付京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148例绝经后卵巢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绝经妇女卵巢肿瘤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其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经手术确诊的148例>45岁绝经妇女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31例有腹痛,23例有腹胀,15例自觉有腹部包快,15例有绝经后阴道出血,45例有腰酸、下腹部坠胀感或阴道流液等非特异性症状,19例无症状;恶性47例,占31.8%,交界性5例,占3.4%,良性肿瘤96例,占64.9%;恶性和交界性肿瘤糖类蛋白-125和糖类蛋白-199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恶性肿瘤患者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阳性率显著高于交界性和良性肿瘤患者(P<0.05);恶性肿瘤超声显像多为实性、囊实性或直径>10 cm.结论:绝经后卵巢肿瘤临床表现隐匿,恶性比例较高,应定期妇科检查,结合肿瘤标记物和影像学特征,以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李燕娜;张军;李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2例及家系调查

    目的:报道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2例,分析家系的发病情况,明确遗传方式,为进一步基因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族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家系4代28名成员共检出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患者8例,其中男5例,女3例.结论: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目前该病国内外已发现多个基因位点,为基因诊断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李慧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三踝骨折62例内固定治疗

    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的复位顺序及下胫腓关节分离的合理固定.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7个月~2年,其治疗效果优良率96.7%.结论:三踝骨折手术治疗时行内、外侧2个切口即可,其内固定顺序依次为内踝、后踝、外踝,后固定下胫腓联合;手术疗效可靠,操作简便.

    作者:付超;丁建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肝性脊髓病误诊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肝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确诊肝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患者好转出院,2例治疗无效出院.出院后随访,3例患者均在发病1~3年死亡.结论:肝性脊髓病患者以痉挛性截瘫为主要表现,血氨增高可能不是唯一致病因素,常规内科治疗效果不佳.

    作者:卢竞;张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检测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乳腺癌患者54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乳腺组织中胸苷酸合成酶的表达,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胸苷酸合成酶阳性表达率77.7%(43/54)高于正常乳腺组织40.0%(7/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苷酸合成酶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结论:胸苷酸合成酶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增强可能在乳腺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慧敏;温达雄;温惠娟;黄秀凡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α-连接素在人宫颈鳞癌组织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α-连接素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例正常宫颈、1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48例宫颈鳞癌活检和术后组织标本的α-连接素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鳞癌组织α-连接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鳞癌不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状况与α-连接素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α-连接素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连接素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减弱,可能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制作用,检测α-连接素表达有利于指导临床诊断及判断预后.

    作者:王文玉;樊红琨;周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