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周有利;张健;李明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摘要: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水平,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也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纤溶活性下降,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149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的注意事项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第1次穿刺1针成功率为91.28%,2针成功率为5.37%,3针成功率为2.68%;行2次穿刺1例(0.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04%(9/149),1例(0.67%)需特殊处理,余自行好转.结论:超声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行肾活检穿刺是一种安全可靠、迅速准确、操作简单及并发症少的组织学取材方法.

    作者:陶山;张显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研究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中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6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35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8例,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水平,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也明显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管内皮损伤,抗凝作用减弱,血小板黏附与聚集,纤溶活性下降,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之一.

    作者:周有利;张健;李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68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6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无症状性脑梗死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23.24±6.42)μmol/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4.98±3.64)μmol/L](P<0.01).无症状性脑梗死组中突变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42.6%,突变杂合子CT基因型频率44.1%,野生型CC基因型频率为13.2%;健康对照组中TT基因型频率为33.9%,CT基因频率型为30.6%,CC基因型频率为35.5%;无症状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7%和49.2%,C等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5.3%和50.8%,以上各频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可能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易感基因.

    作者:马建军;孙翠萍;许予明;李学;冯艳;袁丽品;徐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RhD血型中不同型血浆和血小板输注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RhD血型中不同型血浆和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对40例RhD阴性者于输注RhD阳性血浆和血小板前、后跟踪检测抗D效价,对32例RhD阳性者于输注RhD阴性血浆前、后进行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定量和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的检测比较.结果;输注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0例RhD阴性患者输注RhD阳性血浆和血小板后3个月,抗D效价阳性者由输注前2例增加为3例;32例RhD阳性患者输注RhD阴性血浆前、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可能减少RhD不同血型血浆和血小板输注,在无RhD同型血浆或血小板时,RhD不同型的输注也可以进行.

    作者:梁玉;朱伟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目的:分析连续硬膜外镇痛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功能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60例,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0.4,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30例和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30例.在麻醉诱导前(T0)、术后1 h(T1)、24 h(T2)、48 h(T3)4个时间点各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经过及术后恢复顺利.术前2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且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降低,与单纯全身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连续硬膜外镇痛可抑制内皮素的释放,有助于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围术期的血液动力学稳定,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作者:梁永新;王世端;腾如阳;江岩;王明山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观察组)应用环孢素A和强的松联合治疗,以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变化判定其治疗效果,并与单纯激素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计数分别较治疗前有明显增加(P<0.0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与糖皮质激素强的松联合应用,可提高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疗效,减少复发,同时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张玉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断流术、分流断流联合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断流术、分流断流联合术的疗效,探讨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断流术组和联合术组,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门静脉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血浆白蛋白浓度变化以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术后门静脉压均较术前下降(P<0.05),联合术组下降优于断流术组(P<0.01);术后联合术组静脉曲张程度明显改善率、完全消失者率高于断流术组(P<0.05);术后2组血浆白蛋白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腹水明显加重率、术后3年内再出血率断流术组均高于联合术组(P<0.05),且断流术组更易形成门静脉系血栓.结论:与断流术相比,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综合征效果更佳.

    作者:赵亚;熊炳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情绪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于入院第2天、治疗后30 d和90 d分别进行抑郁量表测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结果:2组患者入院第2天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及90 d的抑郁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后抑郁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干预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韦柠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率43.7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阳性率分剐为67.16%,71.12%,91.7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率14.19%.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乳腺癌预后因素.

    作者:秦洪真;郑一琼;李席如;刘梅;李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目的:探讨>6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痛患者560例,依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65例)和对照组(295例),比较2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厦C型病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次全闭塞及完全闭塞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优于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广泛且严重.

    作者:边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经腹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与传统子宫切除术比较

    目的:探讨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100例子宫良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小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式,切断子宫主、骶韧带,于子宫骶韧带水平剥离宫颈筋膜至宫颈外口;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子宫切除术.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切口低位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辛峰;武传中;赵彦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全身麻醉下佳乐施致严重过敏性休克抢救成功1例

    过敏反应是发作极其迅速的Ⅰ型变态反应,表现为致敏人群接触特异抗原后几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和休克,严重休克甚至可以导致患者死亡.本院成功抢救全身麻醉下佳乐施(琥珀酰明胶注射液)致严重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如下.

    作者:孟晓钟;李建伟;张艺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输卵管阻塞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行选择性榆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01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复通43条(42.57%);58条输卵管行选择性输卵管造影+输卵管复通术,复通46条(79.31%);随访24个月,妊娠22例,妊娠率42.31%,足月分娩19例,无异住妊娠及自然流产发生.结论:选择性输卵管造影及输卵管复通术是治疗输卵管阻塞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赵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64层容积CT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优化方案探讨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与扫描剂量的优化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64例行降低剂量的冠状动脒CT血管成像受检者的影像资料.结果:心率升高图像质量下降;射线剂量随体质量指数增加;按照本院制定体质量指数指导下的条件进行扫描,既降低了射线剂量又保证了图像质量.结论:多因素匹配的综合优化方案能在保证低诊断需求的前提下,大大降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射线剂量.

    作者:李纬;郭滢;葛英辉;秦虹;孙明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辅助治疗老年胸段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辅助治疗老年胸段食管癌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老年胸段食管癌患者64例随机分为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组(观察组)和术后外放疗组(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9(0/32)及25%(8/32),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24/32),53.1%(17/32),对照组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71.9%(23/32),46.9%(15/3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0.6%(29/32),46.9%(15/32),对照组术后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8.8%(22/32),34.4%(11/3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植入125Ⅰ不良反应轻,可减少局部复发,缩短治疗周期,但对术后生存率改善不明显,可作为综合治疗方法之一部分代替术后放疗.

    作者:万仁平;彭瑞薇;温军机;易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经病理检查确诊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CXCR4表达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均可检测到CXCR4的表达,胃癌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CXCR4在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无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组织高表达CXCR4趋化因子受体,其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望成为判断胃癌预后的指标.

    作者:肖奋强;狄茂军;孙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为寻找有效、合理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并减少子宫切除率.方法:治疗组50例患者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对照组为口服妇康片(炔诺酮)50例患者,观察2组子宫切除率、月经量评分、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治疗组50例中1例手术(2%)、月经量评分>100分2例(4%);对照组50例中8例手术(16%)、月经量评分>100分12例(24%).治疗组子宫切除率和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前及放置后3,6,12个月月经量评分分别为131.0±51.2,53.0±21.9,36.7±19.7,17.9±6.8;子宫内膜由(13.2±4.3)mm分别降至(8.5±1.9)mm,(7.2±1.5)mm,(6.2±1.1)mm.结论: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可以减少月经量并降低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引起的子宫切除手术率.

    作者:徐艳;李淑清;周巧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血浆置换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疗法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2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通过观察临床效果,检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补体含量.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痊愈5例,显效10例,有效7例,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含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良反应较轻.结论:血浆置换术是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孙顺成;郑建新;李兰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结肠恶性淋巴瘤24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好发于右半结肠;以腹部肿块、腹痛、消化道出血以及体质量下降为主要临床特点;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易误诊为大肠癌或肠道慢性炎症;采取以根治性手术切除为主的放、化疗综合治疗.结论:早期确诊并手术切除病灶后辅助化疗和放疗,能有效提高结肠恶性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韩彦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动过缓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闲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肤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作者:张燕;刘鹏;李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