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补心益胆、安神定志法治疗163例惊恐障碍疗效观察

杨国华;李宁;吴晓青;顾秀玲;董涛;董永丽;易璐莹;王志平;赵腾腾

关键词:补益心胆, 安神定志, 惊恐障碍,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63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方口服,对照组给予帕罗西丁口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及SAS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体疗效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MA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从治疗第3天起试验组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SAS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从治疗第3天起2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干、便秘等消化系统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法治疗惊恐障碍疗效确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且起效较早、副作用较对照组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目的:探讨基于古籍医案的内风病证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从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医案类”著作中系统收集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疾病名称、证候、症状、病因、用药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内风病证医案信息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内风病理变化的形成中,肝阳化风证为常见,240例占医案数目的30.89%,与痰相关的因素(痰热、痰湿)共209例占26.9%,阴虚生风占19.18%,血虚生风占13.9%,由瘀血导致或夹杂瘀血表现的内风证候为61例占7.85%,此外还可见到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兼夹证共出现146例,占医案总数的18.8%,其中两证兼夹138例,三证兼夹8例;兼夹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组合是肝阳化风+痰热生风、血虚生风+痰湿生风、肝阳化风+痰湿生风、阴虚生风+痰热生风、肝阳化风+瘀血生风、阴虚生风+瘀血生风、痰热生风+瘀血生风、痰湿生风+瘀血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性(寒热虚实)中,“热性”的病理变化有401例占51.6%,“寒性”病变有55例占7.1%,虚实镨杂病变379例占48.8%,实证次之,虚证少.结论:内风病证病机表现形式不仅限于目前公认的肝阳化风、阴虚生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还包括痰浊生风、瘀血生风、气虚生风、阳虚生风等;内风病证的病机复杂,易出现证候要素兼夹情况,其中肝阳、阴虚、痰湿、痰热、气虚、血瘀、血虚等因素兼夹为常见;病性特点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且热证较多;系统研究内风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证治规律,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医“内风“理论.

    作者:吴建林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五子衍宗方对实验性隐睾小鼠复位固定术后生精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五子衍宗方对实验性隐睾小鼠复位固定术后睾丸生精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五子衍宗方100、200 mg· k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4组分别行睾丸腹腔固定术制隐睾模型,假手术组将睾丸提至腹腔后即回复阴囊而不行固定术;术后常规饲养14d后,对模型组及五子衍宗方组再行隐睾复位固定术,术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天灌服纯净水0.01mL·g-1,五子衍宗方100、200 mg·kg-剂量组分别灌服相应剂量五子衍宗方,各组小鼠连续给药14 d,于末次给药24 h后检测各组小鼠的睾丸重量、精子密度、活率,流式细胞术分析睾丸各级生精细胞周期,光、电镜观察睾丸组织学变化.结果:五子衍宗方能够提高模型小鼠睾丸重量,增加精子密度、精子活率,恢复睾丸内各级生精细胞百分比,从而改善隐睾小鼠复位固定术后睾丸组织的病理性变化.结论:五子衍宗方能够促进隐睾小鼠睾丸复位固定术后的睾丸生精功能恢复.

    作者:曾晓;袁丁;王婷;刘苗苗;狄国杰;张海滨;李靳;刘朝奇;张长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新解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通常被解释为冬季寒邪侵袭人体时,先伏藏于体内而不即时发病,至春夏之际变为温热邪气而外发致病.笔者认为冬日伏藏的寒邪只是一个诱发人体里热的因素,犹如一个开关,是人体里热蓄积的始动因素,至春夏阳气升发则热邪或被外邪引动或与人体阳气相合而外发,即真正导致春温的是热邪,而寒邪只是诱发热邪产生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涛;于智敏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丹参注射液对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方法:82例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丹参注射液.结果:2组总有效率分别是72.5%、90.47%,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肺心病心衰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功能.

    作者:王彦霞;廖爱华;柳贵梅;苑振云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探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腹针特色疗法

    目的:通过临床腹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探索KOA的腹针特色疗法.常规腹针疗法治疗KOA确有显著止痛疗效.笔者结合个人临床治疗医案,在常规腹针疗法治疗KOA的基础上,探索行针和留针期间嘱患者活动膝关节的腹针特色疗法,动静结合,止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作者:郭鑫;王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李东垣“顺应四时”医学理论探讨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黄帝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故此在预防、治疗、养生、保健时,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本文通过研究李东垣“顺应四时“的学术思想,概括为脏腑生理机能与四时升降相类、病因病机与四时密切相关、治疗法则当与四时参合、遣方用药宜与四时相宜、养生保健应顺应四时等几个方面,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至今仍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及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

    作者:李基赫;高普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灸并用治疗经筋病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目的:观察针灸并用治疗经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经筋病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燔针组、针灸结合组各30例,4组疗程均为7d,观察各组临床疗效及疼痛缓解程度.结果经筋病患者疗效比较,燔针组与针刺组、艾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结合组与燔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针灸结合组较其他3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并用治疗经筋病,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疗效确切.

    作者:徐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利用骨髓穿刺针建立MCF-7乳腺癌裸鼠原位移植模型

    目的:通过建立MCF-7人乳腺癌裸鼠移植模型选择合适的造模方法.方法:先采用MCF-7细胞株成功建立移植瘤模型,后利用骨髓穿刺针行余20只裸鼠肿瘤原位移植.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及移植瘤病理学检测,IHC法检测ER的表达.结果:接种瘤细胞后第12天成瘤,行裸鼠间原位移植后4d即可见肿瘤生长,成瘤率100%,病理为浸润性导管癌,ER(+).结论:利用骨髓穿刺针建立人乳腺癌裸鼠间原位移植模型,其成瘤率高、可重复,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造模方法.

    作者:周跃华;殷东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补心益胆、安神定志法治疗163例惊恐障碍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法治疗惊恐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63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给予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方口服,对照组给予帕罗西丁口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HAMA及SAS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体疗效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AMA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从治疗第3天起试验组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SAS总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从治疗第3天起2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干、便秘等消化系统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益心胆、安神定志法治疗惊恐障碍疗效确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且起效较早、副作用较对照组少.

    作者:杨国华;李宁;吴晓青;顾秀玲;董涛;董永丽;易璐莹;王志平;赵腾腾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

    目的:探讨毒性中药附子及其不同炮制规格的鉴别区分和使用.结论:毒性中药附子因其炮制方法不同,形成不同的炮制规格,药性有所不同,附子未经炮制宜谨慎使用.

    作者:薛庆海;蔡亭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肾精命火命门新论

    探讨生身之前和生身之后两个阶段定义的命门、命火与肾精:(1)肾精即生殖之精,源于父母并包含生命的全息,生身之前的命火、命门皆藏其中,生身之后的肾精只蕴藏下一代的生命;(2)命火为生命的火种,即精卵中具有原始发动细胞分裂作用的力量.生身之前藏于源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中,生身之后藏于两肾之间的命门,二者主宰自身的生命活动,也主宰孕育下一代的生殖之精;(3)命门,生命之门,是命火团聚伏藏之所.生身之前居于源自父母的先天之精中,生身之后居于两肾之间,与两肾构成坎卦.

    作者:郭晓东;曲道炜;郑洪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西医三联用药配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积水不孕症3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三联用药配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南阳医专中医附属医院已行腹腔镜下双侧输卵管造口术、盆腔黏连松解术,并经美蓝通液证实双侧输卵管通畅的60例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给予中西医三联用药治疗;对照组30例腹腔镜术后通液1次,等待自然受孕.术后1年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术后1年内妊娠率66.67%,痊愈率66.67%,积水复发率6.67%;对照组妊娠率33.33%,痊愈率26.67%,积水复发率26.67%,2组术后1年妊娠率、痊愈率、积水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三联用药配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输卵管积水性不孕症可以提高妊娠率,降低积水复发率.

    作者:冯冬兰;李改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白兆芝辨治口味异常临证经验

    口味异常是由于脏腑之气偏盛或偏衰而致脏腑失和之气上溢于口所形成的口有异味的病证.临床多见口苦、口酸、口成、口甜、口臭,但亦有口中铁锈味、口中煤油味等少见病证.白兆芝教授认为口味异常应首辨脏腑病位,其与脾胃、肠、肝胆等脏腑关系密切,同时也与心、肾相关.临证需舌脉症合参,辨清寒热虚实,具体情况当酌情辨治.

    作者:白煜;白震宁;白宇宁;王海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难经》脉诊理论贡献探析

    《难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难经》的脉诊理论,在独取寸口、三部九候、重视天人相应整体观及脉象主病等理论,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对于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作者:李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化浊解毒愈疡汤对浊毒内蕴型胃溃疡大鼠血清TNF-α、胃黏膜SOD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愈疡汤对浊毒内蕴型胃溃疡大鼠TNF-α、胃黏膜SOD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西药治疗组、中药高、低剂量组5组,每组12只,对照组正常饲养,其余组均制造成实验性浊毒内蕴型胃溃疡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给予35d治疗,处死大鼠之后检测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及血清TNF-α、胃黏膜SOD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SOD含量降低;治疗组均能较模型组TNF-α降低(P<0.05),胃黏膜SOD含量升高,胃溃疡面积亦明显减小(P<0.01).结论:化浊解毒愈疡汤可以降低胃溃疡大鼠血清TNF-α含量,升高胃黏膜SOD含量,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作者:王红霞;张晓艳;孙园园;董笑一;豆志伟;曹东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壮医学派探析

    壮医学派专门从事壮族医药的研究与运用,是国内著名的民族医药学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本文就壮医学派的发展源流、学术特色、著名医家及其学术贡献三方面做一阐述.

    作者:莫清莲;戴铭;林怡;梁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桔梗半夏汤治疗术后胃瘫

    目的:探讨桔梗半夏汤在术后胃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对11例术后胃瘫患者在调整静脉营养、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策略的同时给予口服桔梗半夏汤治疗,随访并总结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在3周内恢复进食,平均12.5d,且6个月追访均无复发,疗效满意.结论:半夏桔梗汤治疗术后胃瘫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姜敏;周琴;肖俐;左明焕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刺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对46例顽固性面瘫患者行患侧面部针刺及穴位隔姜灸.结果:46例患者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针刺配合穴位隔姜灸治疗顽固性面瘫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杨万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围刺治疗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围刺对肥胖症患者体质量、体质指数(BMI)、腰围(WC)的影响.方法:49例患者分为肥胖组31例和塑形组19例,采用局部围刺结合辨证分型取穴为主的方法,1个疗程后观察体质量、BMI、WC的变化.结果:肥胖组总有效率为87.1%,优于塑形组27.8%: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体质量、BMI、WC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刺法对减肥及塑形均有显著效果,可作为临床治疗和保健的有效方法.

    作者:魏立新;黄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针灸治疗胃脘痛临床研究进展

    通过对近10年针灸治疗胃脘痛文献的总结,从辨证分型、针刺、灸法、其他疗法4个方面对针灸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了各种疗法的运用与改进,并提出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应用与临床发展方向.

    作者:裘磊;肖元春 刊期: 2013年第05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