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香;过伟峰;王敬卿;赵杨;张兰坤;徐丹;王智强;杨小燕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中药外洗法治疗婴幼儿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湿疹患儿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中药外洗法治疗,观察组给予推拿配合中药外洗法治疗,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22%,高于对照纽77.78%,2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惠儿治疗过程中1例(2.78%)出现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7例(19.4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2个月复发2例(5.56%)少于对照组7例(19.44%,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3个月复发4例(5.56%)少于对照组11例(30.56%,P<0.05).结论:推拿配合中药外洗法可有效治疗婴幼儿湿疹,临床效果优于单一中药外洗法,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英资;宋迎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情志变化相关性肝系病证候分布规律.方法:从全国88所中医医院12万余份出院患者中,根据《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简称《国标》,TCD),选出8万余份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中医肝(系)病类中包含26种疾病,其中情志变化相关性肝(系)病中证候病例8125例,证候类型至少有22种.结论:对情志变化相关性肝系病患者建议对相关疾病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进行心理调适.
作者:向琴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文章对从脾论治肝硬化腹水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运用要点进行了探讨,强调肝硬化腹水的根本病机是脾虚.在治疗方面以健脾益气、分清化浊为主,佐以清利湿热、化湿醒脾、理气散郁、活血祛瘀等法,并始终顾护肝脾肾之阴.
作者:张智伟;周雨;田维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加味左金汤对乙酸型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乙酸建立大鼠实验模型,观察胃黏膜组织学情况,测量溃疡指数及再生黏膜厚度,观察血浆ET-1的改变.结果:加味左金汤使胃溃疡指数降低,增加再生黏膜厚度,降低血浆ET-1.结论:加味左金汤对乙酸型胃溃疡黏膜有修复、保护作用.
作者:林洁;文颖娟;白璐;武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文章从中医角度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中医的“肾”、“肝”、“脾”三脏关系密切,其中肾精亏虚是该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脾气虚弱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少阳主骨”论、血瘀、外邪、饮食和运动与本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宋长恒;付小卫;张方珍;张治国;赵宏艳;刘梅洁;鞠大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驱风抗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寒束表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感冒风寒束表证患者3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50例,治疗组给予驱风抗感颗粒口服治疗,对照组给予氨加黄敏胶囊口服治疗,疗程为3d.结果:治疗组治愈138例,有效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97例,有效3例,无效50例,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驱风抗感颗粒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寒束袁证疗效满意.
作者:钱振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疗中担当重任,被誉为医之门径、审证之捷法,虽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但其临床思路不离知常、达变、融通三者.知常者,本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理解五运六气格局推演,熟悉气候、物候、藏象、病证相关变化规律.达变者,掌握自然、生命、疾病的波动变化和自稳调节规律,应期合度为平,失衡或见胜而后有复,郁然后有发,升降失序,迁正、退位失时,弥补了干支格局推演的因循偏颇.融通者以四时为纲,注重四时变化的程度、性质、方向、时间、自稳调节等,强调客与主的加临权衡和虚实变化.
作者:杨威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中医外科起源久远.历代均有名家和著述,是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对临床一些外科问题采用中医药内外方法治疗的学科.中医外科疾病的基本治疗原则核心是辨证施治,要辨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疮疡的发展分为初起、脓成、已溃、生肌4个阶段,用药也根据不同阶段结合不同病因分别治疗,同时要注意情志舒畅以及饮食合理.
作者:苗苗;刘治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极性”,即物体的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性.生命体的极性源于进化、发育.虚证时由于虚证病理遵循逆向重演律,所以生命体的极性减弱甚至消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宇宙的生成始于无结构的混沌,生命体的生成实质上也是如此,所以虚证时生命体的病理特征即“回归混沌”.
作者:陈小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配合中药贴敷对鼠标手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取穴以曲池、尺泽、手三里、阿是穴为主并随证加减;治疗组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辅以舒活止痛膏贴敷.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并进行Ridit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4.2%和100%,对照组则分别为61.3%和83.9%,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配合中药贴敷治疗鼠标手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留巧;吕沛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石菖蒲作为临床常用药,由于与其易混淆品水菖蒲和九节菖蒲存在一定差价,因此在市场上常有相互混杂或替代使用的现象出现.本文对中药材石菖蒲、水菖蒲、九节菖蒲的鉴别方法进行浅述,拟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依据.
作者:闻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肥人多痰”是中医的传统观点.肥胖在人群中的比例不断增长,以肥胖为基础的代谢综合征已经成为慢性病致死性疾病的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肥胖的病理因素以痰热为多见.据此认为,痰热已经成为常见素质特征,痰热体质可以发生多种疾病,因而具有发病多样性的特点.研究痰热体质的发病机理,认识痰热发病多样性的特点,是应对痰热致病的基础.
作者:张安玲;丁元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将泄泻多称为“下利”或“利”,从辨表里、明先后、标本论治和审虚实、明病性、温清通补以及别脏腑、明升降、调理气机等方面系统阐述下利的辨证论治,提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泄泻病治疗原则和理法方药体系,涉及方剂达30余首,并首创“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治疗方法,奠定了中医泄泻病临床诊治的基本范式.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参芪大黄附子汤内服外用治疗慢性肾衰竭(CRF)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辩证为脾肾阳虚CRF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0例(内服加外用参芪大黄附子汤纽),B纽30例(内服参芪大黄附子汤组),C组30例(常规治疗组).观察症状积分以及检测治疗前后各2次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结果:3组症状积分、BUN、UA、SCr均明显下降.A组总有效率95%,B组总有效率86.7%,C组总有效率60%.经比较分析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芪大黄附子汤内服加外用治疗CRF效果更佳.
作者:吴玉霞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益肾康对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肾康大剂量组、益肾康小剂量组、福辛普利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纽外均建立UUO模型,术后21d腹主动脉采血,检测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GF、MCP-1的表达部位及含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HGF和MCP-1mRNA表达水平.结果:UUO组大鼠肾间质MCP-1及mRNA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药物干预组MCP-1及mRNA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益肾康大剂量组低于小剂量组(P<0.01),但与福辛普利组相似(P>0.05);药物干预组HGF及mRNA含量显著升高(P<0.01),其中益肾康大剂量组的表达高于小剂量组(P<0.01),与福辛普利组相似(P>0.05).药物干预组BUN水平下降,Scr、ALT、AST变化不明显.结论:益肾康可通过上调UUO大鼠肾组织HGF及其mRNA表达,抑制UUO大鼠肾组织MCP-1及其mRNA表达而实现抗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益肾康大剂量组与福辛普利组作用相似,且没有明显的肝肾毒性.
作者:马继伟;刘浩飞;白继琼;王宏天;崔冰;王锁刚;秦中豪;张翥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察病指南》为宋·施发撰,成书于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是现存较早的一部宋代诊断学专著,字数虽不多,但条理清析,阐述简明.通过对该书作者生平考证、成书背景浅析、学术特点阐述和不同版本比对,认为该书不仅是脉学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启蒙书,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中医诊断指南.
作者:吴承艳;吴承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临床上慢性肾病为常见疾病,其对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几年由于中医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医药治疗肾病的效果愈发理想.曾有学者指出,慢性肾病与肝、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文从慢性肾病与调肝、慢性肾病与理脾、调肝疗法对肾病的治疗、健脾疗法对肾病的治疗等几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
作者:张冰;张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关于宗气的论述源于《内经》,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本文阐述了病机特点、辨证和治疗要点.
作者:李录花;谷小丽;许萍花;方玉红;李辉;袁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在前期建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纲目经纬”中医辨证施护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系统论思想和慢性病的病机特点,将该理论体系推广应用到慢性病的临床护理中,以期深化“纲目经纬”的辨证施护理论,为慢性病的护理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作者:徐洪洁;吕晓东;庞立健;刘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在对中药方剂中药物作用之“非线性”与其“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等复杂性科学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论述了中药方剂研究应该转变科学观念,以复杂性科学理论为指导;重视整体作用特点,在处方关系中研究药物;“初始条件”不容忽视,在应用中研究方剂;“动态性变化”不可或缺,在实际中研究方剂;物质与关系相结合,促进方剂创新.
作者:罗超应;罗磐真;郑继方;谢家声;罗永江;李锦宇;辛蕊华;王贵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