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近期并发症临床分析

李正明

关键词:肝硬化, 门脉高压症, 断流术, 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近期(2周内)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门脉高压症术后并发症12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期并发症11种,按Child分级,A级为18.7%,B级53.4%,C级90.7%.按病因分类:手术时机把握及术式选择不当5例(10.6%),手术操作欠规范18例(38.3%),围手术期处理欠周全12例(25.5%).本组并发症中保守治疗29例,再手术18例,治愈38例,死亡9例.结论: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加强门脉高压症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规范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操作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泪囊炎泪道探通术时机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术在治疗时机上的临床意义.方法:60例患者100眼随机分为2组,每组50眼,将确诊的患儿按治疗的时间分为A组(1~6个月)、B组(6~12个月),分别进行泪道探通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经治疗后,A组在治疗效果上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早行泪道探通术对先天性泪囊炎有显著的疗效.

    作者:李艳霞;张银雪;杨桂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基层医院肝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肝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与佳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肝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结果:手术治疗43例,非手术治疗9例,均临床治愈,治愈率100%.结论:肝损伤大部分在基层医院救治,合理应用B超、CT等现代影像技术,早期诊断与术式选择正确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白云升;邹云东;许文顺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选择素黏附分子和CD40L在冠脉斑块形成中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选择素黏附分子P-选择素、E-选择素和CD40L在冠脉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86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狭窄的冠心痛患者,分为隐匿性冠心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8例,同时设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30例.采用ELISA栓测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CD40L和C反应性蛋白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P-选择素、E-选择素、CD40L和C反应性蛋白的水平,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者的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P-选择素和E-选择素的水平与CD40L的水平呈正相关(r=0.43,0.57).结论:血清P-选择素和E-选择素水平的增高与冠脉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联系,P-选择素和E一选择素可能是通过CD40L引起冠脉损伤.从而导致斑块形成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作者:张庆成;张向峰;汪承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K>E及241G>R多态性住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及其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197例湖北地区健康汉族人及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巢式PCR),对每个个体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同时采用酶法、免疫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研究对象血脂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两组间除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吸烟、血脂、细胞间黏附分子-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1 R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04及0.03,因其频率太低,无法建立其与血脂及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联系;469K>E位点,急性心肌梗死组稀有等位基因E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549,P=0.033),KK、KE、EE三种基因型在两组中的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13,P=0.043),且两组中KK、KE、EE三种基因型三酰甘油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间黏附分子-1 469E等位基因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三酰甘油及细胞问黏附分子-1水平升高有关,可能是该地区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子.

    作者:周有利;朱名安;丁妍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45例40~44岁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诊断性刮宫后口服米非司酮12.5 mg,1次/d,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测血清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睾酮、催乳素6项激素和血红蛋白.结果: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闭经;血红蛋白明显提高(P<0.05);停药随访半年子宫出血复发率24.2%.结论: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效果确切,但复发率较高.

    作者:辛峰;武传中;赵彦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高乌甲素复合氯胺酮在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高乌甲素复合氯胺酮用于术后患者自控皮下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ASA Ⅰ~Ⅱ级择期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镇痛液100 mL中加芬太尼1 mg;Ⅱ组镇痛液lOo mL中加高乌甲素28 mg;Ⅲ组镇痛液100 mL中加高乌甲素28 mg、氟胺酮300 mg.记录各组术后TO(10 min)、T1(2 h)、T2(12 h)、T3(24 h)、T4(36 h)、T5(48 h)时疼痛评分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比较镇痛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结果:术后T1、T2、T3、T4时VAS在同一时点Ⅰ、Ⅲ组显著优于Ⅱ组(P<0.05),Ⅰ、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满意度显著低于Ⅰ、Ⅲ组(P<0.05),Ⅰ、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Ⅰ组(P<0.05).结论:高乌甲素复合氯胺酮用于自控皮下镇痛效果确切,且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作者:沈彦坡;李艳艳;曹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胆囊穿孔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胆囊穿孔的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例胆囊穿孔患者的胆囊及周围组织进行系统检查.结果:12例胆囊穿孔,其胆囊壁均可见回声连续中断,胆囊腔内透声差,胆囊周围或右上腹可见液性暗区.胆囊及胆管结石引起穿孔11例,穿孔发生在胆囊底部9例.结论:超声可以对胆囊穿孔做出明确诊断,同时可对引起穿孔的原因及病变程度做出判断.

    作者:张洁;白广仁;王云玲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根治手术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皮辨坏死39例,其中纵切口33例(33/130),横切口6例(6/54).坏死范围:<2 cm2者12例,2~5 cm2者23例,>5 cm2者4例.坏死部位:切口中段34例,腋前区5例.结论:皮瓣的合理设计及缝合张力,皮瓣的厚度及游离范围,引流管的通畅,电刀的正确使用及适当的加压包扎等是预防皮辨坏死的重要因素.

    作者:仵民宪;林海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膝骨性关节炎的注射治疗

    目的:应用玻璃酸钠加膝关节周围痛点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方法:膝关节周围痛点一次性应用抗炎镇痛液注射:膝关节腔内有积液者先抽出积液;炎症较重者先进行抗炎治疗,待炎症控制后,自膝关节外上方或外膝眼处穿刺,达关节腔内后注入玻璃酸钠液2~2.5 mL(20~25 mg),1次/周,连用5次.结果:本组54例,77膝,治疗后,经4~24个月随访,膝关节功能评定:优31膝、良33膝、差9膝,无效4膝,总优良率为83.12%.结论:应用玻璃酸钠加局部注射治疗,创伤小,不影响日常生活,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改成;张国平;杨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CTA定位下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术在动静脉内瘘失功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在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应用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失功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间断或连续摄影观察,检查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图像三维重建,观察失功的内瘘的血管狭窄情况或血栓的数量以及位置.在内瘘原吻合口稍上方切开瘘管,选用大小恰当的Fogarty导管,在球囊萎瘪的状态下轻柔地插入血管腔,导管穿过血栓或狭窄部位,注入肝素盐水使导管膨胀,利用水囊对栓子的牵拉作用将血栓取出.结果:40例患者34例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时血流量可达200 mL/min以上.其中长期随访31例,随访12~38个月,3例再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分别发生在术后第14、20、37个月.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定位下Fogarty导管取栓术应用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尤其是离瘘口较远的血栓效果良好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作者:陈舜杰;陆玮;季刚;黄海东;单剑萍;蒋更如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莫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莫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静脉滴注莫西沙星注射液0.4 g,1&/d;对照组28例,静脉滴注头孢呋辛1.5 g,2次/d,两组症状明显改善后改同类药继续口服,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3%和71.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4%和76.5%,两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和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西沙星序贯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巍巍;孙维颖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自体筋膜阴道吊带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16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体筋膜经阴道无张力悬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采用自体筋膜行经阴道无张力悬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16例,术后随访1年并通过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结果:治愈12例,显效4例;生活质量问卷评分(14±3)14例;自我评价非常满意12例,比较满意2例,不满意2例.结论:应用自体筋膜行经阴道无张力悬吊带术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安全有效,经济.

    作者:白安平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多烯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复发性卵巢癌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以多烯紫杉醇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复发性卵巢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7例晚期卵巢癌惠者均为复发病例,化疗方案选用多烯紫杉醇联合卡铂.每21 d为1个周期,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0例.总有效率40.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8个月.主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及肌肉酸痛.结论:多烯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卵巢癌.不良反应轻,近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赵力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千粉剂吸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时照组,观察组采用吸入布地奈德/福奠特罗干粉剂160/4.5 μg/次,2次/d;对照组采用吸入布地奈德干粉剂400 μg/次,2次/d.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无症状天数的增加及肺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干粉剂为控制哮喘的较好药物,两者有协同互补效应,有效改善肺功能,增加哮喘无症状天数,疗效优于单一应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赵云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3D-DSA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技术中的质量控制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成像(3D-DSA)脑血管诊断脑动脉瘤技术中的质控.方法:常规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送入4F或5F普通造影导管,先行全脑血管正侧位造影,如发现或疑似脑动脉瘤,即做旋转-DSA造影,将2次旋转(第1次旋转采集蒙片,待X线球管自动复位后,第2次采集实时造影图像)所得图像送入3D专用工作站处理,对其图像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形态、大小、瘤径及与之毗邻血管的关系的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图像质量优秀288例(83%),图像质量良好48例(13.8%),3D重建失败或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11例(3.2%).结论:3D-DSA图像质量清晰,层次丰富,对脑动脉瘤检出率高,特别是对动脉瘤瘤体形态、大小、瘤径及与之毗邻的血管关系显示,优于2D-DSA和旋转-DSA,为对脑动脉瘤进一步栓塞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董富山;史帅涛;姜喜峰;李天晓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检查价值

    目的:评价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CT检查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手术病理证实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的CT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果:神经母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19例,腹部交感神经链3例,后纵隔交感神经链2例.CT特点: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部分跨中线生长,多数肿瘤体积较大,肿瘤密度多不均匀,可见宽片状低密度坏死区及斑块、沙砾状高密度钙化影;肿瘤易侵犯邻近结构,可包埋大血管,淋巴结转移多见,可见骨转移及硬脑膜转移,可见主动脉壁密度明显高于其内血液.化疗后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其内钙化影浓聚并增大.结论: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治疗前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永强;罗泽斌;郁成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痛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患者8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内对上述患者行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痛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发生率.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作者:周跟东;殷丽琼;张晓红;施有为;张君良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老年食管异物围术期处理

    目的:探讨老年食管异物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老年食管异物围术期处理的临床资料.结果:各种术式均成功取出异物,治愈并发症.结论:完善的围术期处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了解异物种类、停留部住和对周围组织损伤的程度及全身状况,注意选择适当麻醉及手术方式,有利于异物取出.

    作者:伍启刚;戴熙善;李国义;余滋中;李妮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25Ⅰ粒子与125Ⅰ粒子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组织间植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比较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与125Ⅰ粒子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组织间植入对小鼠皮下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4只BALB/C小鼠皮下移植肿瘤细胞H22建瘤,荷瘤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A组为125Ⅰ粒子治疗组,B组为5-FU缓释粒子治疗组,C组为联合125Ⅰ粒子和5-FU缓释粒子治疗组,D组为对照组.连续观察25 d小鼠存活情况,测量肿瘤大小,进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CNA、FAS的表达.结果:观察25 d,3个治疗组的小鼠存活率、平均肿瘤体积、病理分别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25Ⅰ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反映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25Ⅰ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持续照射可以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125Ⅰ联合5-FU缓释粒子同步植入疗效更好,方法可行.

    作者:夏伟;吕中伟;张家兴;侯仁华;徐家华;蔡海东;袁雪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12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原发性腰椎间盘炎的诊治经验.方法:12例原发性腰椎间盘炙患者,均应用综合保守治疗,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随访1~4年,10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仍残有腰腿痛,于1年后因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而治愈.结论:充分认识椎间盘炎的主要特征和谤因,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早期确诊较困难,C反应蛋白是敏感性指标之一,MRI有特异性改变;保守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清义;孙承东;白晓丹;关富龙;周斌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