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李运太;侯连泽

关键词:乳腺癌, 外科治疗, 新进展
摘要: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女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自1894年美国医生Halsted提出乳腺癌初位于乳房内,其后的转移是按解剖部位顺次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根治术被视为乳腺癌的经典疗法长达半个世纪.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血培养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了解血培养中分离菌株的构成比及耐药情况.方法:标本经BacT/Alerti120血培养仪培养,分离所得菌株用法国梅里埃API系统进行鉴定和K-B法做药敏.结果:在2046份标本中,分离菌株279 株,阳性率为13.63%.其中革兰阳性菌占85.66%,革兰阴性菌占14.33%,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非常高,达69.45%(116/167),远远高于MRSA的检出率15.62%(5/32).药敏结果显示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阳性球菌.MRCNS中复方磺胺甲恶唑、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克林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00%,100%,100%,100%、66.7%、66.7% ,33.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中分别为100%,100% ,80% ,20% ,40% ,40% ,60% .在粪肠球菌药敏中青霉素、氨苄西林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抗菌活性,耐药率均< 10%,对万古霉素敏感.革兰阴性菌对第一、第二代头孢菌素耐药都在50%以上,对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耐药高达60%,对碳青酶烯类敏感.结论:及时掌握血培养中细菌分布与其对抗菌药物耐药现象和动态,对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均竹;侯伶俐;周作华;杨宏伟;张珍;仇少荣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药物性肾损害4例

    目的:探讨临床药物在引起急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作用.方法:结合4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服药史、发病过程及辅助检查结果,分析药物与肾脏损害的关系.结果:该4例患者的肾脏损害的确与药物有密切关系.结论:目前临床所用的多种药物可损伤肾脏,甚至引起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因此,临床医生应掌握药物性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合理用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如有发生及时治疗.

    作者:李静;刘立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E2F1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组织作对照,初步探讨E2F1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皮肤,正常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的水平.结果: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组织中E2F1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皮肤、正常瘢痕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2F1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增高,促进瘢痕组织中修复效应细胞的增生,对病理性瘢痕的形成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张怀军;李桑蕾;张磊;黄磊;邢新;李蠡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34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34例子宫肌瘤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 mg, 1次/d ,连服90 d为一疗程,应用彩色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变化,测定肝、肾功能,血红蛋白,观察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34例治疗期间均出现闭经,血红蛋白上升,子宫肌瘤平均体积缩小,缩小率45.36%.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熊安芳;范敏;方禄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小鼠黑色素瘤生长动态观察

    目的:观察小鼠黑色素瘤生长特征.方法:常规肌肉接种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接种后动态观察瘤体生长情况,并解剖观察瘤体结构特征及内部变化情况.结果:接种B16细胞后3 d,接种局部出现红肿;瘤体直径达1.5 cm左右,肿瘤外层包膜形成;瘤体达3.0 cm左右,肿瘤出现内层;解剖发现,大瘤体两层包膜下有囊状结构存在,在瘤体内层包膜下有大量小体积个体细胞团存在.结论:小鼠黑色素瘤体增大主要与包膜及包膜下的细胞生长有关.

    作者:闫国华;刘俊康;徐启旺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诊断及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管内脊膜囊肿的MRI表现特征及临床,采用2.0T磁共振扫描仪作T1WI和T2WI矢状位和轴位扫描,其中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结果:20例中骶管内脊膜囊肿14例,根性囊肿6例.囊肿信号与脑脊液相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未见强化.结论:MRI是骶管内脊膜囊肿的好检查方法,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季洪兵;郑春雨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治疗急性脑梗死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3例,奥扎格雷联合丹参滴注液组(联合组)31例,单用奥扎格雷组(单药组)31例,丹参组31例,奥扎格雷80 mg静脉滴注,2次/d,丹参滴注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2周.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分幅度表明:联合组明显优于丹参组(P<0.01)及单药组(P<0.05).联合组显效率为83.8%,单药组为61.3%,丹参组为32.3%,联合组与单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和单药组与丹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奥扎格雷与丹参联用应用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杨新荣;王正银;董艳琼;陈虹;别发赢;谭峥嵘;王炜;罗晓春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5例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及取肾术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供肾肾移植肾脏的选择和取肾方法.方法:采用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切取右肾的方法获得供肾.结果:供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受者肾功能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结论:肾脏血管数目、分支、显露,分肾功能及尿路情况等决定选取何侧肾脏,经腰部去12肋切口腹膜外途径是一种良好的取肾方法.

    作者:张立华;张洪波;李鹏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平片和CT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CT表现,提高对小肺癌的诊断能力.方法:收集有系列X线平片及CT片资料的小肺癌17例,胸部摄片及CT平扫,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结果:分叶征7例,胸膜凹陷征4例,短小毛刺3例,病变内见低密度小泡征2例,小空洞1例,壁厚,斑片1例,边缘模糊毛糙,似短小毛刺.病灶有边角造成形态怪异3例,小结节及斑片各1例合并胸水.中间位窗观察病灶远端阻塞性气肿2例.特别是密度观察,病灶密度较淡.结论:综合平片和CT征象,增加了诊断分析依据,可提高对小结节的诊断能力.

    作者:章雪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肠内营养支持在治疗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治疗应激性溃疡中的作用.方法:对95例腹部大手术后出现应激性溃疡的51例患者利用空肠造瘘管灌注能全力实施肠内营养(肠内营养组),44例实施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分别检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记数、体重,评估肠内营养的疗效.结果:肠内营养组较肠外营养组血性胃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治疗后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升高4.8 g/L,转铁蛋白平均升高0.82 g/L.淋巴细胞记数平均升高0.7×109/L,体重平均增加4.5 kg.结论: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治疗应激性溃疡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学军;黄涛;贾建成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11例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手指血管球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4月-2005年5月对11例血管球瘤进行诊治.肿瘤位于甲下9例,甲旁2例.11例患指均有疼痛和压痛,Love氏试验阳性.11例均作显微镜下血管瘤切除.结果:术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随访6个月~3年,无复发病例.结论:手指血管球瘤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和病理表现可明确诊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徐永涛;程国良;刘世峰;郭广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是常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女性发病率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自1894年美国医生Halsted提出乳腺癌初位于乳房内,其后的转移是按解剖部位顺次发展的理论指导下,根治术被视为乳腺癌的经典疗法长达半个世纪.

    作者:李运太;侯连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分析老年人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5例留置深静脉导管继发感染的老年患者,分析其感染菌株、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的人数比例及治疗经过、预后转归.结果:导管尖端细菌培养感染的菌株仍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培养阳性总菌株的36.1%.100%患者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标准,64%患者符合全身多脏器功能障碍标准,所有患者经及时有效治疗后均存活.结论: 老年人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易感染并且感染易扩散至全身.应做到严格操作和护理,早诊断,早治疗,则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芮铭安;尹小燕;梁燕仪;盛净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观察应用超声乳化治疗白内障的疗效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患者视力及血-房水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230例,记录术后近期和远期的视力情况,并使用激光蛋白细胞检测仪定量检测术前、术后的房水蛋白浓度,记录闪光值.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 d、1周、1个月眼房水的平均闪光值高于术前(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近期和远期视力≥0.5患者的百分率高于术前(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快、好且稳定、手术并发症少,术后短期内影响术眼的血-房水屏障功能.

    作者:葛鹤立;卞德轩;徐凤梅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应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尿道结石合并急性尿潴留

    目的:探讨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技术在男性尿道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分析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18例男性尿道结石合并急性尿潴留的经验及教训.结果:18例尿道结石均一次性碎石成功, 术后未见明显感染、尿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肾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男性尿道结石是微创、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学锋;吴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29例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中转开腹的时机.方法:分析536例腹腔镜手术,中转手术29例.结果: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早期9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02例,中转率8.82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期13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4例,中转率5.804%.发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期7例,同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10例,中转率3.333%.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中若出血困难而转开腹手术,并不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失败,而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质量所必须的.中转手术是患者安全的保证.

    作者:马鸿祥;蒋海玄;苏申;陆仁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的栓塞剂选择和应用

    目的:探讨肺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中,栓塞剂的选择和应用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本文47例中,支气管扩张30例、肺癌11例、肺结核6例,采用单用明胶海绵颗粒5例、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7例、聚乙烯醇8例、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11例、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16例五组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讨论.结果:五组病例中,单用明胶海绵颗粒组有3例复发;明胶海绵颗粒加超液化碘油组2例复发;聚乙烯醇组1例复发;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超液化碘油组均无复发.结论:支气管动脉介入栓塞治疗中的栓塞剂选择中,单用明胶海绵易复发,单用聚乙烯醇不如聚乙烯醇+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明胶海棉+超液化碘油栓塞的方法安全持久.

    作者:屈国林;强民;唐晖;曲保田;黄鹤;吕春燕;闫晓彬;杨淑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肝穿刺活检对肝癌诊断及射频治疗效果的评价

    目的:探讨肝癌射频治疗前后进行穿刺活检对诊断及疗效的评价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皮超声引导射频治疗的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治疗前后均穿刺活检.结果:治疗前56例患者病理诊断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4例未能确诊;治疗后1个月穿刺活检显示58例肿瘤坏死、液化,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例为原发性肝癌.穿刺活检过程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穿刺活检对肝脏恶性肿瘤诊断率高、安全并可用来评价射频治疗的疗效.

    作者:王惠;刘兰芬;赵晓峰;苗凤君;权源;张小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癫(癎)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研究

    目的:了解癫(癎)患者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对43例癫(癎)病患者(观察组)发作间期和48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12例正常,4例双侧增快,8例减慢,19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异常发生率为72.09%(31/43).对照组中,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33例正常,8例双侧增快,4例双侧减慢,3例表现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异常率31.25%(15/48),两组异常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癎)发作间期脑动脉血流速度存在异常改变,其异常改变的主要形式为双侧血流速度不对称和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

    作者:王文富;梁燕;刘诗翔;汪洪 刊期: 2007年第03期

  • 丙泊酚治疗全麻术后烦躁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丙泊酚治疗全麻术后烦躁的方法,探讨引起术后烦躁的原因.方法:在静脉全麻术后出现烦躁的患者中,排除缺氧、尿路刺激后,试用吗啡治疗,选择效果不佳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给予总量为3 mg/kg 的1%丙泊酚,每组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第1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待患者有反应时进行第2次、第3次静脉注射,每次均为1 mg/kg;第2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10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12 min;第3组:首次静脉注射1 mg/kg,随即使用静脉泵,以5 mg/(kg·h)的速度泵完总量,时间为24 min.以注射完首次量为计时起点,观察三组在不同时间的情况.分别记录不同时段患者的状态.结果:丙泊酚能够控制术后患者的烦躁,但三组烦躁复发率不同,间断给药的烦躁复发率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烦躁的复发率与无刺激睡眠时间有关,模糊记忆可能是术后烦躁的重要原因.

    作者:刘全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