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华;张强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RA54抗体、抗Sa抗体和类风湿因子联合检测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16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用ELISA法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免疫印迹法检测抗RA54抗体、抗Sa抗体,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结果:(1)抗环瓜氨酸肽、抗RA54、抗Sa抗体和类风湿因子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93.9%和41.4%,90.9%和30.2%,92.4%和36.2%,77.3%和49.1%.类风湿因子滴度至1:128时,与上述3种抗体在特异性上的差异无显著意义.在59例类风湿因子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16例(27.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14例(23.7%)抗RA54抗体阳性,19例(32.2%)抗Sa抗体阳性.(2)4种抗体中任何两种抗体同时阳性的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98.5%和46.6%.而当三种或三种以上抗体阳性时,特异性可达100%.结论:四种抗体联合检测可明显地提高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特异性,有助于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张建明;穆原;金民;金跃;吕天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阐明临床护理干预在减少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症的重要价值.方法:通过对110例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干预措施.结果:静脉血栓形成、膀胱出血、急性附睾炎等多种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并发症的各项护理干预措施,不仅适用于前列腺手术,对于其他外科手术也值得推广应用;在护理干预过程中,要求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朱继萍;张晓黎;越丽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又叫过敏性咳嗽,是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哮喘,临床上无典型哮喘的喘息症状、呼吸困难及肺部体征,常按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肺结核等,给予抗感染、止咳等治疗,治疗效果不佳而长期误诊并增加经济负担.现将36例CVA患儿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靳秀红;汤昱;苏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干预方法包括新生儿期开始进行视、听、抬头及四肢活动训练,婴儿期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对脑瘫者进行物理治疗;高压氧疗及应用施普善静脉滴注等.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所有病例均于6,12,18月龄时进行智能发育随访和检测.结果:相同月龄时干预组各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22.02,P<0.01).结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给予早期持续的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作者:郭长根;牛玉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我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9例腮腺肿物病人,术前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腮腺肿瘤,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腮腺结核;其中4例误诊为混合瘤,3例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2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病史长的3年,短的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低热、盗汗、咳痰等症状,颈部和颌下淋巴结无肿大,X线胸片亦无异常发现,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行系统性的抗结核治疗,切口均顺利愈合.
作者:郑翔;郭宇红;崔广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孕妇和临床医生对诊断胎儿畸形意识有所提高,由于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药物滥用等[J],胎儿畸形发病率及发生种类亦随之增多.据我们临床观察,近两年来胎儿脑积水、肾积水较多见.一般认为对胎儿畸形应早期诊断,尽快终止妊娠,但对本文5例,我们采取了继续妊娠、分娩、跟踪随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盐酸贝那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0例,治疗前均停用降压药1周,观察期间给予盐酸贝那普利10 mg,1次/d、口服,部分患者加至20 mg,1次/d、口服,治疗时间6个月~1年,治疗前后测血压、心率、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射血分数.结果:治疗前后心率、左心房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变化(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均明显缩小(P<0.01或P<0.05),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可有效改善左心室肥厚,并可长期服用.
作者:孙盘丽;贾合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选择40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别应用尼莫地平、脉络宁(治疗组)和维生素B1、维生素B12(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尼莫地平、脉络宁对周围神经病变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沈瑞君;郑淑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后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恶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开颅显微手术全切除,术中于瘤腔内安置化疗囊,并行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及放疗增敏作用检测,术后第2,4,8,12周和6个月分别行经皮穿刺注入敏感化疗药物联合增敏放疗.随访6~36个月,并与以前随访的40例接受肉眼下全切后常规放化疗的脑胶质瘤结果相比较.结果:45例患者均获随访,生存期明显延长,6个月内复发4例(8.8%),死亡3例(6.6%);1年内复发9例(20.0%),死亡7例(15.6%);2年内复发19例(42.2%),死亡15例(33.3%);3年内复发25例(55.6%),死亡22例(48.9%).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力争全切除,术后敏感药物间质化疗联合增敏放疗,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人脑恶性胶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步星耀;赵红卫;雒建超;张永福;赵跃武;孔令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本文通过检测血清蛋白组分改变,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监测血清蛋白的意义.
作者:冯惠清;刘希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干细胞,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Ⅰ的影响.方法:把2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试验组,每只大鼠均于24 h,7 d采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心肌肌钙蛋白Ⅰ在24 h,7 d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动员骨髓干细胞,迁移到心肌,修复受损的心肌,减少心肌肌钙蛋白Ⅰ的释放.
作者:郭素萍;高传玉;刘煜昊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残废率.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针刺组51例,接受针刺(每周6次,共3周)和常规治疗(即对症、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非针刺组49例,接受常规治疗.按疗效判定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优于非针刺组(P<0.05);(2)随访期末病死/残废率相对危险度无显著差异;(3)针刺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能改善近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此治疗方法是安全的,易被患者接受;但远期效果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慧萍;张丽;录海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我们于2003年11月从1例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1株福氏志贺菌Ⅵ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松华;张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高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例尿路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6例均行腔内B超检查,确诊3例(50%),5例行膀胱镜检十活检,全部确诊(100%),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无1例复发或恶变.结论:腔内B超,膀胱镜检+活检是诊断该瘤的必要步骤,其中后者可确立诊断,治疗首选TUR-BT,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是必要的.
作者:李健;刘士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1999年因阵发性心悸、头痛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未见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后血压正常.2004年4月再次出现阵发性心悸头痛,血压高达180/140 mmHg.入院后血糖空腹10.1 mmol/L,餐后2 h 17.1 mmol/L,腹部CT示右肾上腺占位5 cm×4 cm×3 cm,ECT示右肾上腺处有131I-MIBG异常浓聚,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并继发性糖尿病.给予胰腺素降糖致血糖正常,心痛定和卡托普利降压至112~155/72~106mmHg时,采用seldinger技术右股动脉穿刺,超选至右肾上腺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血供丰富.注入超液化碘油和永久性栓塞剂聚乙烯醇(PVA)共11mL,再次造影肿瘤血管不再显影.术中血压波动大,尤其在导管插入瘤组织时血压高达242/122 mmHg,心率加快至163次/min.立即推注酚妥拉明10 mg,并用酚妥拉明30 mg加入液体中滴注,含化心得安10 mg,血压、心率下降.术后微泵推注酚妥拉明,口服心得安,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术后第6 d完全停用酚妥拉明和心得安.术后1个月复查CT示右肾上腺区2 cm×2 cm碘油沉积,余无异常.3个月后血糖降至正常.随访5个月血压、心率、血糖均正常.
作者:徐玲;徐勇;朱建华;李春林;蒋岚;马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组织会发生许多变化,如弹力纤维和胶原组织增生,使传导系统发生纤维化;窦房结起搏细胞减少;窦房结周围脂肪沉积,有时将窦房结和周围心肌组织分离;二尖瓣环、主动脉瓣环以及室间隔顶部发生不同程度的钙化,使邻近的房室结、希氏束、右束支和左束支受累及;老年人高血压病、冠心病、及心肌淀粉样变性发生率增加,使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组织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因此老年人容易出现以起搏功能低下、传导功能障碍,以及心肌纤维化和缺血所致异位兴奋激动为特点的心律失常.且正是由于以上特点,老年人对抗心律失常药物耐受性差,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甚至有时发生生命危险.加上随年龄增长,常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病变,代谢机能减退,以及常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导致药物敏感性和毒副作用增加,因此合理选用抗心律失常药在老年人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至关重要.
作者:孙丽娟;王建春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急性胰腺炎可并发肝脏损害.肝功能的损伤不但加重胰腺炎的病情,而且直接影响预后.本文收集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并发肝脏损害的病例21例,并行临床观察分析.
作者:高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3例伴有心肌损害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年龄、性别、体重及病情严重程度无差异(P>0.05).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常规组给予参麦注射液3 mL/(kg·d)静脉滴注,大剂量参麦组7 mL/(kg·d)静脉滴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儿生命体征、临床体征、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心肌酶谱(AST,LDH,CK,CK-MB,a-HBDH),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等对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儿的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检测指标变化有差异.其中大剂量参麦组与对照组、常规参麦组相比各检测指标恢复或好转的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较常规剂量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为兵;王少玲;李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新生儿ABO溶血症是新生儿溶血病中常见的一种,是造成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病例可发生胆红素脑病甚至死亡.我院采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聪;晁占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对经CT证实无心血管病史的260例急性期脑卒中病人的心电图(ECG)资料进行分析,发现ECG异常203例(78.1%).ECG改变:主要表现为T波,S-T段的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ECG异常改变与脑卒中有明显关系,与病变性质无关;ECG异常改变程度与脑卒中严重程度成正比.ECG改变的可逆性与脑卒中严重程度成反比.
作者:李建国;郭自相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