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味生大黄粉治疗危重患儿胃肠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王群思;虞婕;侯新光;成怡冰

关键词:儿童, 生大黄, 治疗, 胃肠, 衰竭
摘要:目的:探讨单味生大黄粉治疗危重患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对71例胃肠功能受损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生大黄粉,对照组35例用思密达、西米替丁等治疗.同时检测两组细胞因子IL-6、8、TN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死亡2例.对照组有效率48.5%,死亡8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6.96,P<0.005).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9,P<0.05).细胞因子治疗组治疗前IL-6、8、TNF均增高,治疗后II-6、8、TNF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分别为P<0.001,<0.01,<0.01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前后IL-6、8、TNF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无差异.结论:单味生大黄粉可降低炎症介质,治疗小儿胃肠功能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综合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4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干预方法包括新生儿期开始进行视、听、抬头及四肢活动训练,婴儿期进行感知视听、语言、记忆和动作训练;对脑瘫者进行物理治疗;高压氧疗及应用施普善静脉滴注等.对照组不进行干预,所有病例均于6,12,18月龄时进行智能发育随访和检测.结果:相同月龄时干预组各能区发育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22.02,P<0.01).结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给予早期持续的干预,能有效地降低后遗症发生率.

    作者:郭长根;牛玉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5例胎儿脑积水肾积水临床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孕妇和临床医生对诊断胎儿畸形意识有所提高,由于环境污染、病毒感染、药物滥用等[J],胎儿畸形发病率及发生种类亦随之增多.据我们临床观察,近两年来胎儿脑积水、肾积水较多见.一般认为对胎儿畸形应早期诊断,尽快终止妊娠,但对本文5例,我们采取了继续妊娠、分娩、跟踪随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王爱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单味生大黄粉治疗危重患儿胃肠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单味生大黄粉治疗危重患儿胃肠功能衰竭的疗效.方法:对71例胃肠功能受损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用生大黄粉,对照组35例用思密达、西米替丁等治疗.同时检测两组细胞因子IL-6、8、TNF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6%,死亡2例.对照组有效率48.5%,死亡8例,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6.96,P<0.005).病死率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4.39,P<0.05).细胞因子治疗组治疗前IL-6、8、TNF均增高,治疗后II-6、8、TNF明显降低,统计学处理分别为P<0.001,<0.01,<0.01差异显著.对照组:治疗前后IL-6、8、TNF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无差异.结论:单味生大黄粉可降低炎症介质,治疗小儿胃肠功能衰竭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群思;虞婕;侯新光;成怡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治疗前后上皮型钙黏蛋白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的上皮型钙黏蛋白(Epithelial Cadherin,E-cad)水平变化.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E-cad表达及22例正常健康人血清E-cad表达.结果: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E-cad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正常健康人E-cad水平不高.结论:上皮型钙黏蛋白可作为急性白血病的一种标志物,其表达有助于判断预后.

    作者:王林中;邹典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初治单纯肺结核与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对肺结核的影响.方法:随机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7月-2003年10月的初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病人74例,和2002年7月-2003年10月的初治肺结核病人104例,对确诊时的痰涂片、空洞、X线表现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病人的痰涂片阳性率,空洞和重症结核进行X2检验,P>0.05,没有显著差别.重症结核在65~75岁年龄组,单纯组与合并糖尿病组所占比例分别为46.15%和50%.结论:Ⅱ型糖尿病代谢紊乱不明显时对肺结核的影响较少;老年重症结核症状不典型,易与慢性支气管炎混淆造成延误诊断.

    作者:温建水;刘晓华;韦旭;宋清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针刺能否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残废率.方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针刺组51例,接受针刺(每周6次,共3周)和常规治疗(即对症、支持及防治并发症等治疗);非针刺组49例,接受常规治疗.按疗效判定指标进行评定.结果:(1)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优于非针刺组(P<0.05);(2)随访期末病死/残废率相对危险度无显著差异;(3)针刺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刺能改善近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此治疗方法是安全的,易被患者接受;但远期效果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作者:张慧萍;张丽;录海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复方丹参维生素K1注射液预防新生儿肺出血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维生素K1、预防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对12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维生素K1静脉滴注5 d,1周后评价观察组及对照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无1例出现肺出血,对照组11例肺出血.统计学有显著差异(x2=3.867,P<0.05).结论:早期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维生素K1,可预防肺出血的发生,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作者:张新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气钡双对比造影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双对比造影十二指肠钡剂反流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临床诊断为慢性胃炎并经胃镜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例的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征像.结果:十二指肠钡剂反流提示幽门管松弛、十二指肠液反流,与慢性胃炎特别是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变明显相关,本组67例均有十二指肠钡剂反流.结论:十二指肠钡剂反流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价值较高,结合慢性胃炎的其他X线征像可提高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性诊断.

    作者:王乃武;李俊红;翟所席;任军华;牛玉善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大鼠NGF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应用Y迷宫,免疫组化及ELISA法等检测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60 d后VD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脑组织中神经生长因子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大鼠学习尝试次数,记忆测试10次的正确次数在造模60 d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60 d后,大鼠认知功显著改善;造模60 d后的大鼠,其脑内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雌二醇组大鼠脑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显著增高.神经生长因子在三组大鼠脑内含量的测定结果与之一致.结论: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可显著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增加VD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含量.

    作者:姜晓蕊;卢宏;冯建玉;滕军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黄芪注射液佐治重症肺炎并心肌损伤68例临床观察

    小儿重症肺炎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伤,其中心脏是受损的重要器官之一.自1998年6月-2004年6月,我们应用黄芪注射液佐治重症肺炎并心肌损伤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应瑞英;徐琳;徐金霞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Whipple术早期疗效比较

    目的对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Whipple术后早期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2003年12月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连续123例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与Whipple术相比,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胃排空延迟发病率高,留置胃管时间长,术后前3 d胃液引流量多,胆汁引流量少,但其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结论:对于壶腹周围肿瘤特别是良性肿瘤,早期治疗宜选择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作者:王志军;李珂;谢志徵;王陆林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及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急性白血病为多.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该病起病急,不治疗一般病程不超过6个月,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恶性肿瘤.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为4/10万左右.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恶性增生,并浸润至其他组织与器官,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作者:邵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

    目的:提高尿路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6例尿路内翻乳头状瘤的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术前6例均行腔内B超检查,确诊3例(50%),5例行膀胱镜检十活检,全部确诊(100%),所有病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无1例复发或恶变.结论:腔内B超,膀胱镜检+活检是诊断该瘤的必要步骤,其中后者可确立诊断,治疗首选TUR-BT,术后定期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是必要的.

    作者:李健;刘士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人骨肉瘤组织PTEN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人骨肉瘤及骨软骨瘤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骨肉瘤组织标本中PTEN蛋白的表达,并与15例骨软骨瘤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6例骨肉瘤组织中,PTE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5%,骨软骨瘤组织中阳性率为93.33%,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TEN蛋白表达与骨肉瘤的Enneking分期及组织学分型也无相关性.结论:PTEN蛋白通过PTEN/Akt信号传导途径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未在骨肉瘤中表达出来,表明PTEN/Akt信号传导途径不能控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作者:高嵩;赵炬才;张广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对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使其能够安全、顺利渡过孕期、产褥期及分娩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总结本科室2002年8月至2004年7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5例,总结对该类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导,说明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指导对妊娠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者十分必要.

    作者:张凤芝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选择性靶动脉栓塞治疗嗜铬细胞瘤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39岁.1999年因阵发性心悸、头痛在我院诊断为嗜铬细胞瘤行手术治疗,术中未见转移,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术后血压正常.2004年4月再次出现阵发性心悸头痛,血压高达180/140 mmHg.入院后血糖空腹10.1 mmol/L,餐后2 h 17.1 mmol/L,腹部CT示右肾上腺占位5 cm×4 cm×3 cm,ECT示右肾上腺处有131I-MIBG异常浓聚,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术后复发并继发性糖尿病.给予胰腺素降糖致血糖正常,心痛定和卡托普利降压至112~155/72~106mmHg时,采用seldinger技术右股动脉穿刺,超选至右肾上腺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边界清楚,血供丰富.注入超液化碘油和永久性栓塞剂聚乙烯醇(PVA)共11mL,再次造影肿瘤血管不再显影.术中血压波动大,尤其在导管插入瘤组织时血压高达242/122 mmHg,心率加快至163次/min.立即推注酚妥拉明10 mg,并用酚妥拉明30 mg加入液体中滴注,含化心得安10 mg,血压、心率下降.术后微泵推注酚妥拉明,口服心得安,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术后第6 d完全停用酚妥拉明和心得安.术后1个月复查CT示右肾上腺区2 cm×2 cm碘油沉积,余无异常.3个月后血糖降至正常.随访5个月血压、心率、血糖均正常.

    作者:徐玲;徐勇;朱建华;李春林;蒋岚;马红艳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蛋白组分检测对预防妊高征的意义

    本文通过检测血清蛋白组分改变,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孕妇监测血清蛋白的意义.

    作者:冯惠清;刘希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Ⅵ型福氏志贺菌阴道炎1例

    我们于2003年11月从1例外阴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1株福氏志贺菌Ⅵ型,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松华;张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腮腺结核误诊为肿瘤临床分析

    1临床资料我院1993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9例腮腺肿物病人,术前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腮腺肿瘤,术后病理报告确诊为腮腺结核;其中4例误诊为混合瘤,3例误诊为黏液表皮样癌,2例误诊为腺样囊性癌;病史长的3年,短的5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无低热、盗汗、咳痰等症状,颈部和颌下淋巴结无肿大,X线胸片亦无异常发现,手术切除病灶,术后行系统性的抗结核治疗,切口均顺利愈合.

    作者:郑翔;郭宇红;崔广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参麦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3例伴有心肌损害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年龄、性别、体重及病情严重程度无差异(P>0.05).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1-6二磷酸果糖静脉滴注,常规组给予参麦注射液3 mL/(kg·d)静脉滴注,大剂量参麦组7 mL/(kg·d)静脉滴注.治疗前后对三组患儿生命体征、临床体征、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心肌酶谱(AST,LDH,CK,CK-MB,a-HBDH),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酞氧化酶,丙二醛等对三组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儿的检测指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检测指标变化有差异.其中大剂量参麦组与对照组、常规参麦组相比各检测指标恢复或好转的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剂量参麦注射液较常规剂量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心肌损害有明显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陈为兵;王少玲;李光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