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焕成
长期应用磺脲类(SU)药物治疗糖尿病而引起继发失效性糖尿病(DM)临床比较常见,我们对35例SU类药物用至大治疗量且同时加服二甲双胍片等,疗程在3个月以上,但效果不佳的患者改用诺和灵50R和吡格列酮治疗,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牛云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众所周知,脑出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血糖增高是脑出血病情严重时出现的应激反应,脑损伤后应激性血糖增高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其对预后的不利影响已被多家文献所证实[1~2].我们对2000年1月-2003年1月住院的无糖尿病史的108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糖进行前瞻性检测观察,其中无血糖增高者70例,并发血糖增高者38例,脑出血应激性血糖增高发生率为35%.两组血糖进行比较,探讨急性脑出血并应激性血糖升高患者外周血糖的变化规律.
作者:韩书香;梁红霞;周红坚;刘敬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Ⅱ、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在内窥镜手术开展以前,疗效欠佳,手术难度大,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而且是临床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随鼻内镜手术的日益普及,Ⅱ、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疗效有明显的改观.我科1998 2003年收治Ⅱ、Ⅲ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98例,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并随访6~18个月,对术前、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英华;盛才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急诊手术,因缺乏肠道准备,一期切除吻合,易发生吻合口瘘,分期手术势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我们自1995年8月-2002年10月共对24例梗阻性左半结肠癌者Ⅰ期癌肿切除吻合.无吻合口瘘发生,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宋向东;李秀萍;赵北永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脾是腹部内脏中容易受损伤的器官,其发病率几乎占各种腹部损伤的40%~50%,且临床所见脾破裂约85%为真性破裂[1].因脾组织质地较脆,破裂后止血、修补均有一定难度.对较重的脾破裂特别是实质性脾破裂,传统治疗以脾切除术为主.随着对脾脏免疫功能的进一步认识,保脾技术被重新定位.采用脾保留性手术治疗脾外伤,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可.我们从1997年6月始,采用铆钉式修补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共实施37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丁文贤;王杰书;任鹏;史振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采用弹性树脂与铸造支架联合义牙弓修复牙齿双端游离缺失以改善传统义齿.方法:采用弹性树脂做基托和唇(颊)侧固位体,缺失区和支托采用铸造支架,制作修复体47件,修复牙双端游离缺失患者39人.患者戴用1年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弹性树脂与铸造支架联合义齿的美观舒适感、食物嵌塞、基牙情况等较传统活动义齿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弹性树脂与铸造支架联合义齿修复双端游离缺失较传统活动义齿具有较多优点,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盛薇;邹萍;张爱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CT机在基层医院广泛的应用,对2000-2003年拟行手术切除术的胃癌病人行术前CT检查及病理对照分析.
作者:陈旗;陈顺强;仓顺东;王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青年及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人糖尿病患病危险因素现状的调查,探讨青年2型糖尿病人早发糖尿病的可能原因.方法:499例初诊2型糖尿病人按年龄分为≤39岁组及≥60岁组.调查内容:职业、糖尿病家族史、饮食习惯、体力活动、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39岁组病程及早体重指数持续时间短,男性、糖尿病家族阳性史、饮食油腻、办公室职员、管理人员、商人构成比高于老年组(P<0.001).两组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胰岛素、血浆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C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青年2型糖尿病人比老年糖尿病人有更强遗传倾向,存在糖尿病患病相关环境因素更显著.因为如此,可能是他们较老年人早发糖尿病的原因.
作者:张菱;文世林;傅晓英;李全忠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时间间隔.方法:对52例双眼人工晶体植入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双眼手术时间间隔为3 d.术后双眼矫正视力0.3以上者45例,占86.5%.双眼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3d内双眼分别行人工晶体植入不影响视力预后.
作者:费贵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院从1998年1月-2002年3月应用云南白药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疗效明显,报道如下.
作者:王大勇;王燕晓;段会锋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现代外科的发展在不断要求营养支持的完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TPN不能满足病人的代谢要求,而肠内营养却以经济、易实现、营养完全而受到广泛的重视.1999年以来我们采用在腹部术中放置空肠鼻饲管方式,术后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二聚体(D-Dimer)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正常人血浆中含量甚微(<200 μg/L),仅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浆中才会出现大量的D-Dimer.近年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或乳胶颗粒凝集(Latex)法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血浆中的D-Dimer[1],均采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本文采用Latex法对我院近一年来的DIC患者及正常健康者进行血浆中的D-Dimer的快速检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冯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结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传统根治方法是手术切除加放化疗,该方法由于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限制了治疗效果的进一步提高.目前,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给结肠癌患者带来了希望.主要治疗方法包括:(1)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技术;(2)抗EGF相关肽的反义寡核苷酸治疗技术;(3)抗EGFR单克隆抗体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联合治疗技术;(4)1α25(OH)2维生素D3及维生素D3(VDR)系统抗EGFR治疗技术;(5)抗EGFR单克隆抗体与放疗联合治疗技术,等.现就以上治疗方法及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立华;银平章;鲍玉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高分辨率阴道B超使用,高敏度β-HCG测定,以及腹腔镜技术使用的日益成熟,大部分的异位妊娠能够早期诊断,因而药物保守治疗也日益广泛.我院1998年10月-2002年10月药物治疗异位妊娠86例报道如下.
作者:王美英;王银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实验组共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22~67岁,平均52.3岁;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取活组织病检确诊;病程1~6年;肿瘤下缘距肛缘7~8 cm18例,5~6 cm30例;其中肿块型18例,溃疡型21例,浸润型9例;属DuKes A期13例,属DuKes B期23期,属DuKesC期12例;术后病理结果:腺癌37例,乳头状腺癌5例,黏液腺癌5例,低分化癌1例;有淋巴结转移1 5例,切除标本两端切线均未见癌细胞,术前合并肠梗阻并术中发生直肠破损1例;术中切除阴道后壁并修补1例;术中发生骶前大出血1例.对照组37例,为随机抽取,均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确诊.
作者:张晨阳;张艳丽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用药治疗2型糖尿病,改善胰岛素抵抗及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方法:按照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108例,其中30例为初诊未接受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饮食及运动治疗3周,血糖控制不佳;单独应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21例;服用二种常规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者57例,疗程12周,均在原有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加用罗格列酮4 mg,1次/d.结果:108例共有6例退出.治疗前后平均血糖下降35%,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5%,HOMA-IR值降低50%,β细胞功能恢复53%.结论: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口服降糖药、胰岛素,能显著降低血糖水平,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汪艳芳;马书平;赵志刚;苏永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met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对判断大肠癌的预后价值及c-met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1例大肠癌组织、16例腺瘤组织和1 6例大肠正常组织c-met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结果:大肠癌中c met、微血管密度的表达远高于腺瘤和正常组织(P<0.05).大肠癌中c-met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与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无关,而与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5).c-met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联合检测c-met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可用于大肠癌预后的判断.
作者:刘文静;刘国永;郭长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美尼尔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原因尚未真正明确,多认为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内耳膜迷路水肿所引起.2000年1月-2003年2月,我们采用20%甘露醇与苯海拉明联合治疗该病,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祝丽萍;李上康;张仕棠;邹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胸廓出口综合征(boracic outlet syndrome TOS)是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处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受压的常见部位是肋锁三角,Wright's试验可改变此间隙的大小诱发血管受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可直接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使无创伤性诊断TOS成为可能.本文旨在探讨CDFI对TOS的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赵梅星;王亮卿;秦石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改进和麻醉技术的提高,以及抗生素的不断发展,剖宫产的安全性大大提高.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近年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同时,术中发现合并子宫肌瘤的几率增加.在剖宫产术时,对合并的子宫肌瘤是否同时给予剔除,文献报道很少,意见不一.我院2000年1月-2003年9月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兴爽;张红卫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