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浩;谢雁鸣
目的:探讨2型耱尿病及其并发症辨证论治的一般规律.方法: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国内60篇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进行症状、证候和常用药物的统计分析.结果:获取共识症状、易发证候、基本证候、本病证候、趋同用药和药物异证同治指数等指标数据.结论:提出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论治当以基本证候和本病证候为治疗目标,以养阴润燥为主,佐以益气、清热、活血等治法而组方用药.
作者:胡永东;张慧田;袁海燕;周铭心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糖尿痛心脏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心脾两虚是其病机的关键,心络瘀阻贯穿了疾病过程的始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医辩证要点、治疗原则、辨证论治,为糖尿病心脏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作者:高怀林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通过对近五年刊登于中外学术期刊上的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学术研究报道,总结国内外中西医学对该病病因学的新研究进展.现代医学的新研究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家族遗传因素、月经初潮延期、志贺氏菌感染、环境污染及特定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均有直接相关性.中医界对内异症的共识为“血瘀证”,并兼夹寒热痰湿等实证或气虚、肾虚证.建议国内中医学界开展针对该病的大样本临床流行病学调研,以期发现该病的关联因素和致病规律,为针对内异症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性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
作者:沈春晖;张婷婷;曹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老年缓慢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法,选择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92人分为药物治疗组61例,安慰剂对照组31例,观察药物组治疗前和治疗6月时,对照组入组前和入组6月时24min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室早、室速、房早、房速及阵发房颤的数量变化和心超测量的左房面积、右房面积、左室收末、左室舒末数值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1.8%和对照组0%(P<0.01);治疗组24min动态心电图的平均心率、室早、室速数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超测量的左房面积、右房面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数值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房早、房速和阵发房颤发作数量在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以上参数入组前和入组后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对老年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陆洁;陆有为;孙珏;杨倩红;王少治;肖维琼;罗渊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宋金元时期,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得到长足发展,以金元四大家为突出代表的众多医家在肝病证治方面各有发挥,强调脏腑辨证思想在认识肝病中的指导作用,在肝病治疗原则上强调扶正与攻邪同举,使肝病的治疗方药得到创新与发展,立方遣药以求精专,并高度重视方剂配伍规律.
作者:杨爽;陈瑞;贺松其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视其外应,以知内藏”,出自《灵枢·本藏》.国医大师陆广莘将“应”当“反应”解,认为是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结合《黄帝内经》的其他论述,陆老对“视其外应,以知内藏”从辨证诊断角度进行了解读,对当代认识中医的“证”、“辨证”等概念深有启发.
作者:李海玉;刘理想;陆广莘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具有一定临床优势.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防治机理研究也在不断深入.笔者从氧化应激和自由基损害、多元醇途径和相关代谢紊乱、蛋白激酶C的激活、蛋白质非酶糖化过程、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微血管病变和血流动力学、炎症因素7个方面,对近年来中药复方干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就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展望.
作者:郑亚琳;李鸣镝;林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古代医家将针灸治未病思想广泛应用在预防及治疗外感伤寒、温病、中风、哮喘、消渴、脚气、疟疾等内科疾病方面,在人体未病时、疾病的先兆期和早期、疾病发作间期介入针灸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为现代临床应用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防治内科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洪彬;李晓泓;孙志芳;莫捷;王婧;何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徐寅平主任治疗失眠强调“辨阴阳、别虚实”,提倡失眠从五脏论治,重视精神因素,辨病与辨证结合则失眠的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
作者:刘惠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故宫博物院是明清皇室的所在地,在此存藏大量中医典籍.故宫存藏中医古籍是以明清两朝皇室遗存为基础.本文拟对清宫遗存的孤本医籍依不同版本类型及刊刻、缮写内容,分析医籍的流传状况,考证其版本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及文物收藏价值.
作者:李士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总结王焕禄教授论治外感咳嗽的思路和用药经验.方法: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基本方药、典型病案等方面,阐明王教授论治外感咳嗽的学术思想.结论:王焕禄教授审因考虑季节、辨证参合体质、论治强调驱邪、用药病证结合的辨治思想,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黄莉;王焕禄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强骨胶囊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代表性中成药,骨碎补总黄酮是其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本文通过对已发表的强骨胶囊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从作用机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三方面对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提示强骨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作用机理清楚,药理作用明显,安全性较好,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申浩;谢雁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小儿湿疹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皮肤起红斑、丘疹、水疱,甚至糜烂渗出并伴有瘙痒.发病部位多在头面、耳后,严重者可发生在躯干、四肢.马融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教、研工作30余年,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理论、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儿科疾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受益颇丰,现将导师治疗小儿湿疹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王伟;马融 刊期: 2012年第12期
鼻衄为临床常见病症,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发现,涌泉穴治疗鼻衄具有独特疗效,故对此归纳分析并探讨其疗效机制.涌泉穴为肾经井穴,善于滋阴清热,且涌泉穴位于脚心处,能引热下行,故能凉血止衄.临床上涌泉治疗鼻衄多采用穴位贴敷、艾灸、针刺、火罐等方法.
作者:郭太品;杨洁;诸毅晖;梁繁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索抑郁症证药相应规律.方法:采用基于敏感关键词频数统计的数据分层算法,挖掘抑郁症的证候、症状、汤药及中药的规律.结果:抑郁症虚实夹杂,脏腑以肝为主,涉及心、脾、肾;证侯以肝气郁结和肝郁脾虚为主;核心症状为失眠、情绪低落等精神障碍;汤药和中药的使用均以疏肝解郁、健脾养心安神为主.结论:文本挖掘技术、结合文献回溯和人工阅读降噪,能够比较客观地总结中医“证-症-方-药”的规律.
作者:展俊平;张彤;郑光;吕诚;蔡峰;杨静;何晓鹃;梁非;吕爱平;姜淼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赵莉娟教授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分泌科主任,中医内科学教研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分泌科”负责人,山西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疑难病.本文探讨赵莉娟教授治疗哮喘的学术思想,治疗哮喘之时从肺脾肾等诸方面着手,论治以祛邪宣肺、化痰健脾、补肾纳气为主,结合活血化瘀等多种治法,用药精当,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作者:李朝喧;齐锋;赵莉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足浴天香丹在冠心病中的疗效与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痛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仅基础治疗)与试验组(基础治疗+足浴天香丹)各38例.进行2个疗程治疗,并检测其ET、TNF-α、IL-6及INF-γ、PAF血浆水平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实验组ET、TNF-α、IL-6及INF-γ、PAF血浆水平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FMD在治疗4周后由9.28±0.70%增加到12.88±0.54%,与对照组比较有着明显的增加,P<0.01.结论:足浴天香丹能够作为一种冠心病辅助治疗用药,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纠正冠心病过程中引起的促炎与抗炎紊乱,恢复血管内皮功能的活性作用而到达改善心肌供血的疗效.
作者:冉亚军;陈继红;安冬青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论述“辨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医学思维的精华,指出“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张仲景智慧的体现.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所在是丢掉了“病”和“脉”这两个分类的关键.由于丢掉了母分类,便混淆了子分类的所属关系.强调中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需要重视“脉”在疾病分类中的独特作用,并介绍了作者的脉学研究工作.
作者:陈燕萍;闪增郁 刊期: 2012年第12期
回顾电针的起源及朱龙玉发明第一台电针机和确立电针疗法的探索历程,指出其电针部位与中医针灸理论存在差异,阐述了朱氏的主要贡献及其重要启示,认为朱氏发明电针机是针灸学发展中创新的典范,对针灸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杜旭;刘海燕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