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来;于智敏;鞠大宏;张立石;王震;杨立新;赵红霞
<内经>养生方法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保养形体、形神共养、天人合一.保养形体包括内养正气以强身,外避虚邪以防病.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神可以伤形,形可以伤神,所以养生还要做到形神共养.天人合一是主动将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精神情志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触为一体,这是<内经>养生方法中的高境界.
作者:马作峰;姜瑞雪;王平;张六通;石和元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内经>的腧穴分类及其依据.方法:手检和机检全文并分类整理、考证.结果:<内经>主要依功能、部位分类,其次归经.结论:<内经>有关腧穴分类及其依据与现今不同,而与科学分类学一致.
作者:杜广中;卜彦青;王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且难治的疾病.在此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竭更是使患者生命受到威胁的不良因素.解毒活血汤出自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中瘟毒吐泻转筋说.张琪教授从医70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临床活用此方用于治疗慢性肾衰基础上的急性肾衰,疗效肯定.在此介绍案例两则以供同仁借鉴.
作者:于梅;于卓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千千万万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又轰轰烈烈地渡过了2010.作为中医学者,仍然对北京的天、地、人进行着纪录和回顾,对庚寅年的金运太过和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进行着疾病的小结和治疗的探索.面对不争的现实,以及不能忘却的人和事,笔者依然有事可记.
作者:李俊龙;李燕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通过论述宋代医家温病病因学说对明清时期温病学形成的影响,阐明了宋代这一时期医家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对于恢复宋代医学本来面目,理顺温病学发展的脉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郝军;严世芸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高荣林教授是国医大师路志正老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师承制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精通中医理论,崇尚仲景学说,注重五脏关系,强调辨证论治;曾长期担任广安门医院心肺科主任、呼吸科主任、疑难病科主任,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和疑难病证,对难治性咳嗽的诊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者:提桂香;高荣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心力衰竭称心衰(HF),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和高血压、冠心病发病人数的逐渐增多,尽力衰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心衰患者也逐渐成为医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的主要群体之一.
作者:于彦;唐大宣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降浊清肝方治疗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50例服用降浊清肝方煎剂,对照组50例服用厄贝沙坦(安博维).服药4周,比较血压、体重、腰围、臀围、血糖、血脂、中医症状等的变化.结果:研究组平均降低血压12.78/9.33mmHg,与对照组相当.其降低动脉压及舒张压负荷的幅度均大于对照组,降低24h动态血压的整体趋势与对照组相当.研究组在缩小腰围、减轻体重、减少BMI、改善中医证候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降浊清肝方可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改善代谢综合征.
作者:连凤梅;全小林;徐立鹏;姬航宇;徐贵成;胡元会;周强;夏乐;王佳;甄仲;张兰兰;周水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张磊曾任河南省卫生厅副厅长,河南中医学会会长,河南中药学会会长,国家二部一局师承制导师,系国家”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继承研究”课题的名老中医.张老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疑难杂症涉及临床各科等辨证属气滞备瘀者,其效必彰,今举隅一二.
作者:李彦杰;冯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礞石滚痰丸出自元代医家王珪的<泰定养生主论>.本丈以王珪对礞石滚痰丸的论论述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家、学者对礞石滚痰丸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运用心得,从源流简述、方药分析、功效主治、临床运用等多个角度入手,对其药物组成、方义、药物选材与炮制、剂型、剂童、服法、宜忌等相关内客进行分析研讨.
作者:柳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对张仲景经方中含石膏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各家方论和文献资料,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石膏的配伍规律,以资临床借鉴.
作者:朱美香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现察中药止喘汤对哮喘大鼠气道重构的干预,并探讨其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布地奈德(BUD)组、黄芩组及止喘汤组5组.采用卵清白蛋白(OVA)致敏加激发法复制大鼠哮喘模型,苏木精-伊红染色测气道形态学参数,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气道壁MMP-9、TIMP-1及IV型胶原含童.结果:哮喘组较正常组大鼠气道壁明显增厚,MMP-9、TIMP-1表达增多(P<0.01).用中药和BUD干预后大鼠气道壁明显变薄,MMP-9、TIMP-1表达减少,与哮喘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复方组肺纤维化轻于单味组,各项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气道壁的厚度、IV型胶原含量,MMP-9、TIMP-1及MMP-9/TIMP间有相关关系.结论:中药具有干预哮喘大鼠模型气道重构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MMP-9和TIMP-1而实现的,基于中医基本病机证型的复方优于单味中药.
作者:霍博雅;张占锋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中药活血药在临证中经常使用,笔者有幸跟随李铁教授临证学习,受益匪浅.老师善用活血中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牛膝、地龙、三棱、莪术、丹参、鸡血藤、泽兰、益母草、三七、姜黄、半枝莲等.在活血的同时或兼行气,或兼补气,或兼破血,或兼养血,或兼泻热,或兼温阳.辨证论治,权衡用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活血中药的配对应用上独具特色,临床效果颇佳.
作者:孙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用针灸及中药治疗并用血塞通注射液,对照组用凯时及甲钴胺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灸及中药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有确切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漫;沈红强;杨翼;信莉;辛忠海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根据中药作用的复杂性和目前开展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提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开展对中药的药理学研究,特别是首先开展对补益类中药的研究,以期在蛋白质表达水平明确每味中药在机体内调理了哪些蛋白质.
作者:刘铭福;李涢;张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疏风凉血法对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要求选择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一般治疗基础上,采用疏风凉血法治疗,对照组只给予以一般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装、肾功能、尿蛋白、尿沉渣红细胞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2组患者疗效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疏风凉血法治疗慢性肾炎可以明显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减少尿蛋白及尿沉渣红细胞、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脂等作用.
作者:章小稳;邹卫兵;丁小红;刘满根;胡连根;彭细兰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建立柴辛鼻敏康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柴胡、细辛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柱:SHISEIDO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 0.1%磷酸溶液(15:85),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0nm,柱温为30℃.结果:薄层色谱中,斑点清晰,易于识别;阿魏酸在0.0215~0.5370μg内线性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84%,RSD 1.23%(n=6),结论:该质量控制方法简单、专属性强,可有效控制柴辛鼻敏康胶囊的质童.
作者:柴江平;王晓飞;葛海生;于玲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探讨穴位与经络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活动机制以及针灸治病基本机制等内容,以及共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现代经络学基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现点是:穴位是因有差异的神经性或神经副属性结构的分布而具有了较高敏感性或兴奋性的躯体位点;真正的经络是针灸刺激引起的可感知可传递性效应活动所运行的线路,是一功能体(系);气感是针刺反应活动之感,感传是传递的神经反射性效应活动之感,针灸疗效是可通过感传实现的针疗效果.
作者:李志刚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探索糖尿病肾阴虚证与肾阳虚证症状的分布特点,寻找有效分析糖尿病肾虚量表的数学模式.方法:使用肾虚量表对46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四诊症状调查,按得分将量表按症状分成肾阴虚组与肾阳虚组并分析其症状构成及分布情况.结果:肾阴虚各症状中轻度舌质红出现频率高为39.0%,肾阳虚症状中轻度夜尿频多出现频率高占21.2%,重度潮热和重度脉迟微皆未出现.肾阴虚5项症状出现频率由低到高依次为潮热、五心烦热、盗汗、两颧潮红、舌质红(5.6%,9.2%,14.1%,25.6%,45.5%),且主要以轻度症状为主占67.6%.肾阳虚5项症状出现频率由低到高依次为脉迟微、大便稀溏、四肢发冷、身冷畏寒、夜尿频多(3.3%,11.1%,21.6%,22.3%,41.7%),且主要以轻度症状为主占56.2%.结论:肾阴虚和肾阳虚存在辨证统一的关系,虽名分为二,但在由各症状共同决定的证候,在总体上却不具有差异,故实则为一.本研究从3个角度数量化地将糖尿病的基本病机--肾阴虚和肾阳虚各症状分别加以比较并发现一定的分布规律,体现了该模式良好的发展前景.
作者:张先庚;张辉;谭从娥;倪青;郭蓉娟;肖月新;张润云;王米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腕管综合征患者5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接受针刺治疗、肌注VitB12治疗,对2组患者给予疗效评价.结果: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优于肌注VitB12疗法.结论:针刺治疗腕管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封一平;石雷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