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帅;饶向荣;安成;霍保民
笔者从传统中医学时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功能的认识出发,指出胃气虚是多种慢性胃脘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胃气虚的临床表现,并与脾气虚和脾胃气虚相鉴别,提出四平汤为治疗胃气虚的方剂,并进行证候、方剂和典型病例分析.
作者:吴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近年来,新药研发难度逐渐加大,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重.“一个基因——一个药物——一种疾病”的新药发现模式已不适合药物研发.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网络药理学的思想有望成为现代中药创制的新策略.本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例,概要介绍了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思路与方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策略进行了分析.
作者:何小娟;李健;陈杲;郑光;吕诚;吕爱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方为方剂的简称.作者认为,古人制方除遵循七方十剂、七情合和、君巨佐使等“通则”外,还蕴有深义.因之从方者仿也,象物于形似;方者旁也,穷理而旁通;方者放也,神用而无方:方者道也,蹈矩而循规;方者版也,具之在典册;经方时方,皆生生之具等6个方面加以论述.
作者:于智敏;王永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实现的,既能使紊乱的免疫功能向正常状态调整,也能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是否艾灸对于艾滋病这类免疫缺陷性疾病有着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总结近10年的临床研究,笔者认为艾灸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可减轻和消除患者临床症状,不仅能提高T淋巴细胞和CD4+细胞计数,还可促进非CD4+细胞的非特异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作者:陈滢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 ALT、AST)、血脂(CHOL、TG)、血清瘦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肝脏CT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AST、CHOL、TG、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下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
作者:周晓玲;谢胜;侯秋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象皮,主要取自亚洲象,作为1味中药始载于《医学入门》,其性温,味甘成,具有祛腐生新、生肌敛疮之功,对创伤、溃疡、疮面久不愈合有明显疗效.现从象皮的炮制加工、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作一分析.
作者:林朔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时间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时间医学角度来论述中医对咳嗽的诊断及治疗,其中咳嗽诊断不仅需要考虑季节因素,还要考虑时辰因素;咳嗽治疗不但外感咳嗽需要不同季节不同用药,慢性咳嗽更要择季用药.
作者:刘存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伤科的常见病.由于9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于腰4、5及腰5骶1椎间隙,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有坐骨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在活动时或腹压增加而加重,或突发出现触电般的放射痛,这是困扰患者的主要症状[1].其机理是脊神经根的炎性水肿,故保守治疗采用消炎利水、消除神经根水肿,减轻或消除坐骨神经痛.西医首选甘露醇类利水剂加用糖皮质类激素静脉滴注,也可用糖皮质类激素硬膜外封闭,有较好的疗效.但仍有少量患者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坐骨神经放射痛反弹,对此类顽固性坐骨神经放射痛,治疗十分棘手.脊神经根水肿按中医的思维,即饮留脊椎,投用《伤寒论》十枣汤利水逐饮,可获意外疗效,患者坐骨神经放射痛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为下一步康复治疗打下基础.笔者2000年至2011年3月,施治1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力夫;王维;陈建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和血生络法”促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心梗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消心痛组、和血生络高、低剂量组,模型组、假手术组.用药组分别给予和血生络及消心痛水溶液,其他组给予等量蒸馏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用药3周后处死大鼠,取血清检测G-CSF的含量.结果:和血生络高剂量组、消心痛组G-CS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和血生络法”促血管新生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G-CSF分泌,动员EPC进入外周血,分化为EC实现的.
作者:王亚利;贾云芳;侯仙明;王文智;方敬;师旭亮;张拴成;潘永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水肿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上肢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术后常规治疗加服利尿剂,对照组40例给予术后常规治疗加服中药煎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总有效率80%,2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疗效确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许志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特征,是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属中医学的胁痛、积聚范畴.有学者认为瘀血阻滞肝络是引起肝纤维化的重要病机,临床应用显示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但是现代研究亦表明,益气类和活血化瘀类中药均有防治肝纤维化作用,且益气、化瘀中药配伍组方可以提高疗效.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终导致血瘀,而肝血瘀阻贯穿着于肝纤维化的全过程.本文从气虚血瘀的角度综述了益气、化瘀类中药及其配伍使用防治肝纤维化的应用依据和作用,为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黄和贤;曹文富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自拟散寒祛痰汤治疗寒饮伏肺型喘证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喘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自拟散寒祛痰汤治疗组60例,桂龙咳喘宁胶囊对照组60例,在经过14d(1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2组总疗效、临床表现积分、肺功能变化及治疗组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疗效、临床表现积分、肺功能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免疫球蛋白与补体显示,IgG升高明显(P<0.05).结论:自拟散寒祛痰汤疗法是治疗寒饮伏肺喘证的有效手段之一.
作者:肖钦;温奕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在异位妊娠保守治疗中止血活血药对盆腔游离液的影响.方法:挑选400<血HCG<1000miu/ml的80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41例中有盆腔游离液37例,B组39例中有盆腔游离液34例,A组应用经验方加化瘀止血药治疗,B组经验方未加化瘀止血药临床观察.结果:A组盆腔游离液吸收快.
作者:张莹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早期急性肺损伤(AL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SAP组、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n=20).以3.5%牛黄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制作SAP模型.针刺对照组在SAP造模0.5h后行针刺肺、脾经穴位及其背腧穴;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针刺大肠经穴及其背腧穴.各组均于造模6h后,随机取半数,取材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并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湿/干重比及对肺脏进行病理学评分;每组剩余半数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肺泡巨噬细胞TNF-α含量及一氧化氮(N0)水平.结果:针刺治疗组较SAP组血清TNF-α水平、MPO活性、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湿/干重比均显著降低,且低于针刺对照组;针刺治疗组6h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NO水平均显著低于SAP组和对照组.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指导下应用针刺治疗,能够对SAP肺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和下调NO水平有关.
作者:蒋莉娅;黄继人;赵弘卿;张卫东;戴建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利湿”作用的“益肾活血方”对早期糖尿痛肾病(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丝/苏氨酸激酶受体(Smad2)的影响.方法:用煎煮中药药液灌服DN模型大鼠,生化检测实验大鼠24h尿蛋白、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血浆白蛋白(ALB);Leica Qwin Plu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肾小球直径;PAS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免疫组化(IHC)检测肾组织Smad2表达.结果:益肾活血方能够降低实验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mad2的表达,减少24h尿蛋白、Scr、BUN,升高ALB,缩小肾小球直径,改善肾脏病理,中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 <0.05或P<0.01).结论:益肾活血方可能通过影响DN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Smad2的表达,而改善上述生化指标,减轻肾脏病理损害.
作者:宋纯东;薛黎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展基于现代技术的中医脉诊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医药行业内外现代脉诊研究,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在脉诊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技术方面的运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为中医脉诊信息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就脉诊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汪南玥;于友华;闪增郁;陈岩;李同达;陈燕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刺血清配合丹参注射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电针7d,颈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30只4周龄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取第3代BMSCs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血清组、丹参注射液组及针药组,给予相应的诱导条件.结果:MTT显示丹参组及针药组均能促进BMSCs增殖(P<0.05),尤以针药组为明显,而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AG含量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显示针药组有显著表达,且较丹参组明显,而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结论:针刺血清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促进BMSCs增殖和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马勇;周信;郭杨;顾一煌;王建伟;张亚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医疫病理论非常重视“非时之气”对疫病发病的影响,其判断“非时之气”以及据此推断疫病发病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一为《伤寒论·伤寒例》在节气点上观察气候寒温,从四时天地阳气的变化进行推断.二为运气学说同时关注天地之气阴阳与五行的变化,用五行生克理论判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某时刻气候的变化及致病情况.三为九宫八风理论,以观察大风风向为主,直接将观察结果与灾病联系起来.
作者:黄玉燕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内经》以来,中医“治未痛”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它是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所在.现阶段国家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往预防疾病的方向转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作者:吴鸿;高水波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本文分析了中医医学模式中,阴阳五行学说这一中国古代哲学元素,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临床诊疗的指导作用.中医用阴阳五行学说体现出对疾病的认识不仅要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而且,由于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运用使医家对于疾病的诊疗可以拥有多元化、多因素的考量,体现了对疾病具体全面、多角度、多方位,有层次感的理解和反映.由此引申出,辩证思维的(对立统一)的独特思维方式为辨证论治的产生提供了立论确凿的依据,体现了一个核心理念“辩证思维产生辨证论治”.得出一种新的认识:哲学元素和中医理论密切关联,确实具有类似的普适性、对比性和相关性.
作者:李爽姿;王勤明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