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玲;谢胜;侯秋科
《黄帝内经》用“黄帝的身体”建构了中医学身体现范式,即以气为根本、以阴阳命名、以五行生胜、以经脉贯通的身体.这一身体观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受到了来自西医身体观的挑战,面临着如何解释和如何发展自身的现实困境.
作者:李磊;苏颖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对肥大心肌细胞SERCA2a、PLB mRNA的影响.方法:采用AngⅡ致乳鼠心肌细胞肥大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组、丹参组、联合组,采用RT-PCR法观察给药后24、48、72h心肌细胞PLB和SERCA2a mRNA水平.结果:AngⅡ可使PLB和SERCA2a mRNA水平降低,各时点SERCA2a下降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48、72h PLB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用药组不同时点、不同程度改善PLB、SERCA2a mRNA水平与SERCA2a/PLB.结论:黄芪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及其联合应用可以在不同时间改善SERCA2a、PLB mRNA水平和SERCA2a/PLB.
作者:孙娅楠;农一兵;林谦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传统中药对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本院住院经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患者45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为23岁~75岁,平均年龄为54.3岁.45例患者中13例自汗,14例盗汗,18例自汗合并盗汗,然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自汗、盗汗的诊断标准,就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用药,后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有39例的病情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有效率为88.9%.结论:传统中药在治疗肿瘤化疗后多汗症方面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莹;胡小梅;毕利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穴位埋线治疗组50例,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对照组50例,疗程3个月.2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肝功能( ALT、AST)、血脂(CHOL、TG)、血清瘦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肝脏CT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ALT、AST、CHOL、TG、血清瘦素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下降,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可通过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达到治疗NAFLD患者的作用.
作者:周晓玲;谢胜;侯秋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关于中医药治疗乳糜血尿的报道颇多,认为其病机多归咎于虚实两端:实则责之于湿热下注膀胱、分清失司,虚多责之于脾肾亏损、气化升清不利所致,故而治之常用清利湿热、健脾益肾法.而笔者根据辨证论治采用清热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1例乳糜消失但仍残留血尿迁延不愈的乳糜尿患者,其疗效显著,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以供探讨.
作者:周健淞;杜浩昌;王济东;李春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运用中医药理论,从“气、精”角度,观察在卵泡期着手治疗黄体不健性功血孕等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对30例黄体不健性功血患者,在卵泡期给予益气填精法治疗,观察比较治疗前后月经周期、孕激素分泌含量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月经周期22例恢复正常.显效率为22/30,孕激素含量有较显著上升,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卵泡期益气填精治疗黄体不健性疾病,有恢复月经周期、促进孕激素分泌作用,气、精可能是构成孕激素的物质基础.
作者:刘昭阳;杜玉梅;汤彩云;李云波;马小娜;李玲;吴彦辉;郭洁;张雅冬;王乾平;朱秀娟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阐释补肾填精中药改善卵巢储备功能的效应机理与靶点.方法:12周龄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雷公藤模型组、补肾填精中药低、中、高剂量组.观察灌服上述不同药物后大鼠一般情况、卵巢指数、卵巢组织病理形态、血清E2、FSH、P、T水平,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受体的表达.结果:补肾填精中药能升高DOR大鼠血清E2水平,降低FSH、P、T水平;上调卵巢颗粒细胞凋亡抑制因子Bcl-2,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对卵巢颗粒细胞VEGF的表达有较弱的促进作用,对VEGF受体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补肾填精中药干预卵巢储备功能低下、保护卵巢的效应机理主要是调节生殖激素、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卵巢颗粒细胞是其发挥效应的靶点之一.
作者:许小凤;谈勇;江国荣;陈宣伊;张露蓉;梁国强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为进一步对“药邪”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化的诠释和梳理,促进中药临床安全性问题的深化研究,本文从药邢的文献研究入手,介绍了药邪的研究概况及其概念,随后又从药邪理论的研究内客、研究方法、研究评估等进行阐述,后提出了药邪研究的意义与展望.为从事药邪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以期解决药物滥用这一复杂性的世界难题.
作者:盖国忠;陈仁波;张志强;王燕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时间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时间医学角度来论述中医对咳嗽的诊断及治疗,其中咳嗽诊断不仅需要考虑季节因素,还要考虑时辰因素;咳嗽治疗不但外感咳嗽需要不同季节不同用药,慢性咳嗽更要择季用药.
作者:刘存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针刺血清配合丹参注射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电针7d,颈总动脉取血制备血清.30只4周龄SD大鼠骨髓中分离BMSCs,取第3代BMSCs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血清组、丹参注射液组及针药组,给予相应的诱导条件.结果:MTT显示丹参组及针药组均能促进BMSCs增殖(P<0.05),尤以针药组为明显,而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AG含量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均显示针药组有显著表达,且较丹参组明显,而针刺组与对照组相比不显著.结论:针刺血清配合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有效促进BMSCs增殖和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作者:马勇;周信;郭杨;顾一煌;王建伟;张亚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脉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开展基于现代技术的中医脉诊研究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中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纵观中医药行业内外现代脉诊研究,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在脉诊信息的提取与分析技术方面的运用与发展表现尤为突出,为中医脉诊信息的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就脉诊信息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内容进行综述.
作者:汪南玥;于友华;闪增郁;陈岩;李同达;陈燕萍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湿通淋等功效.遵循“据证立法,依法制方”原则,针对蒲公英主治病症的病理关键,采取标本配伍方法,以蒲公英为核心,三药成方.蒲公英配生麦芽、丝瓜络,清热解毒,抑制泌乳,疏通乳络,主治急性乳腺炎(哺乳期);蒲公英配茵陈、柴胡,清热解毒,利胆祛湿,理气通腑,主治急性胆囊炎;蒲公英配苦参、白鲜皮,清热解毒,燥湿通络,消风止痒,主治急性、亚急性湿疹.临床应用,随证加味,疗效满意.
作者:卢训丛;胡卫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方法:通过阐述药物归经理论形成、发展和特点,说明药物归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结果:药物归经理论能指导临床准确用药,临床用药也能促进药物归经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结论:药物归经理论有其不足,必须结合中药其他特性,才能合理准确用药.
作者:口维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双向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实现的,既能使紊乱的免疫功能向正常状态调整,也能使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强.这就促使我们思考是否艾灸对于艾滋病这类免疫缺陷性疾病有着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过总结近10年的临床研究,笔者认为艾灸对HIV/AIDS患者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可减轻和消除患者临床症状,不仅能提高T淋巴细胞和CD4+细胞计数,还可促进非CD4+细胞的非特异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
作者:陈滢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肾脏为先天之本,是机体“先天之精”的储存之处.五脏以肾为本,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产生和储存的部位.肾脏的功能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是肾主纳气,主要是肾脏时肺脏呼吸并在胸中形成“宗气”的调节,肾脏功能正常才能协助肺脏生成宗气.其次是肾主藏精,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和繁衍后代的基本物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和生殖等均以此为基础.其三是肾主水,肾脏对于水液的调节是通过肾脏蒸腾气化作用调节水液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在总结肾脏病生理功能基础上明确肾脏痛的病因病机,才能在辩证论治上取得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
作者:魏明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林洪生主任医师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肿瘤医疗中心副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肿瘤重点研究室主任,从事中医肿瘤临床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肿瘤.笔者有幸师从林洪生教授学习,亲受教诲,收益良多.今撷所见一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吴皓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于慢性退行性疾患,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机能和生活质量.关节镜因其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低等优点,越来越多地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治疗.但关节镜术后,短期内经常出现患膝的肿胀、疼痛、患膝发热等术后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一定程度上推迟和影响了患者患膝功能锻炼康复时间.笔者在临床中遵循房定亚主任医师方法,应用四神煎为主治疗关节镜术后膝关节肿痛等症状,并作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治斌;申杨勇;孙建峰;顾敏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艾灸的生物物理效应和治疗作用与灸材艾绒燃烧产生的诸多物理特性密切相关.本文总结了前人对灸材艾绒燃烧的温度、热值、辐射光谱3个方面物理特性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关于灸材艾绒燃烧物理特性的研究需要针灸学者联合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和检测方法,在统一的技术条件下检测不同品质艾绒燃烧的物理特性,建立实验数据库及数据共事平台,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艾灸起效机制的认识和研究.
作者:李军;赵百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笔者从传统中医学时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功能的认识出发,指出胃气虚是多种慢性胃脘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胃气虚的临床表现,并与脾气虚和脾胃气虚相鉴别,提出四平汤为治疗胃气虚的方剂,并进行证候、方剂和典型病例分析.
作者:吴军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建立柴桂安神胶囊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本方中的桂枝、川芎、白术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法对处方中主要成分阿魏酸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TLC色谱中,待检测药材斑点清晰,与其他成分分离度好;阿魏酸在0.03 μg~0.5μg范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平均回收率100.27%,RSD为0.89%.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靠准确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王芳;吴昱;刘玉林;刘子冬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