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其拉根巴根;孟树兰
目的:探讨两种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简单抽样法随机分成MIPPO组(A组,n=39)和ORIF组(B组,n=30)两组。B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方案,A组则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方案。比对两组患者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结果、各手术指标及预后情况。结果①治疗后,A组平均踝关节评分为(93.5±1.5)分,优良率达到89.7%,明显高于B组的(84.3±2.1)分和50.0%,对比差异明显(P<0.05);②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程及愈合时长分别为(247.2±48.9)m l、(40.2±6.3)m i n和(14.8±1.2)周,明显优于B组的(307.7±52.4)m l、(70.4±9.9)m i n和(19.2±2.1)周,对比差异明显(P<0.05);术后,A组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B组钢板外露3例,愈合延迟及感染各2例,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给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方案,疗效显著,预后质量突出,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齐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用于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8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按随机抽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8例,每周换药两次,换药时用0.5%碘伏消毒中心静脉置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待干用透明敷料粘贴。试验组142例,换药消毒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使用长效抗菌材料洁悠神喷洒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5%。对照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为26%(5%比26%,P<0.05)。结论长效抗菌材(JUC)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预防感染,与传统换药比较使用方便,持久抗菌、能有效隔离创面、增加患者舒适度,可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发生率。
作者:太荣芬;谢琼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内服外用中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24例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效果。结果:随访3月,总有效率90%。内服外用中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常青 刊期: 2014年第25期
通过创伤骨折围手术期的病机分析,根据增液承气汤的遣方立意,适当地改良该方,使之更适合这一特定时期的应用。
作者:刘志强 刊期: 2014年第25期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疤痕妊娠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是指受精卵,滋养细胞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子宫切口疤痕处[1]。是剖宫产术的远期并发症之一。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其患病率逐渐升高。若处理不当易致子宫大出血及子宫破裂的危险。需借助阴道彩超来确诊。
作者:佘初莲 刊期: 2014年第25期
静脉留置针既减了轻患者痛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静脉留置针一般可留置3—5天,对于内儿科穿刺部位损伤、住院患儿、老年人等无疑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压力,减少了每天穿刺所带来的痛苦。笔者统计自2013年4月--2014年5月,我院住院部内儿科静脉留置技术的应用情况,该技术为患者广泛认可,对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护士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发挥很大的作用。
作者:袁万俊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明显加快,脑梗死作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危害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社会问题,脑梗死对中老年人的威胁与危害显得日趋严重。脑梗死的致残率很高,其病死率10%,是目前人类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约有50%-70%的脑梗死留有瘫痪,失语等严重的后遗症[1]。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生活不便,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不良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努力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已是当务之急。
作者:唐容容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接收的脑动脉瘤42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对对照组20例进行头颅CT检查,对研究组22例进行多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比较对照组、研究组的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 T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较大,应予以重视。
作者:丁天一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分析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随机分为急性白血病组和慢性白血病组,各20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2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以及健康对照组均给予相应的血液生化检验,对比三组人体微量元素以及GGT、LAP、LDH酶类水平变换情况。结果:急慢性白血病组患者血液内的铬、锌、铜、血清酶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临床治疗后,除铬仍明显升高之外,其他微量元素均有所降低或恢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血液生化学检验效果良好,可明确患者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作者:陈家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65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按确诊时间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两组数据对比,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4%,** 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越早发现,其血糖水平越容易控制,且控制途径越简单,预后越好。
作者:连玉巍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缺氧窒息所致的脑损害,是造成新生儿早期死亡或新生儿期以后小儿神经系统永久性损害及智能发育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脑组织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破坏大量的神经细胞,高压氧可阻断因缺氧而产生的自由基的途径,阻止自由基对神经系统的破坏,从而达到保护神经系统结构的目的,近年来,我院儿科对住院确诊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高压氧(HBO)辅助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对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2160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探求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和护理措施,以促进患儿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雪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利多卡因在人流术中的临床效果差别。方法:抽取200例孕6-8周要求人流的健康妇女,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100例,治疗组术前1/2-1小时口服米索前列醇0.6mg后给予2%利多卡因宫颈注射,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结果:治疗组在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度,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人工流产术前口服米索前列醇联合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能有效软化宫颈,促进子宫收缩,减少术中出血,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是比较安全可靠的镇痛方法之一。
作者:李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门急诊手法复位结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方式治疗Gartland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益性与必要性。方法对我院门急诊35例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首诊采取手法复位纠正骨折移位并石膏固定,限期行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术后定期随访,同时参考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35例病儿术后均获痊愈,除两例失随访外,按Flynn临床功能评价标准33例肘关节优26例,良6例,差1例。结论门急诊及时有效的手法复位为手术治疗GartlandⅢ肱骨髁上骨折创造条件,减少切开复位的几率,有利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王武愉;张爱国;沈濬;王晓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β淀粉样蛋白(Aβ)的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Aβ的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OD活力,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β水平高于。对照组,SOD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β水平增高,Aβ可能会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脑内,通过降低SOD发挥神经毒性作用,促使alzheimer 病(AD)的发生、发展。
作者:徐国锋;胡敏;王艳;任碧琼 刊期: 2014年第25期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已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时机与手术方法仍无统一标准。我院2006~2014年采用超早期小骨窗微创治疗9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董佰卓 刊期: 2014年第25期
舒张性心衰(diastolic heart failure,DHF)的发病率随增龄而升高,其防治是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DHF的中医诊治进展进行综述,希望能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朱颖亮;郭宏敏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通过对一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进行急救护理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救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46例和对照组34例,并进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治愈率和死亡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入院前进行急救护理可以有效地减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秀妹;黄梅花;蔡仁娣;卢春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为了探讨我院针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所提出的舒适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实际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共计92例,随机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的护理措施和手段)和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措施),每组均为46例。观察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min)、手术中出血量(ml)以及恶心和腹痛的发生情况。结果:(1)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手术时间和手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2)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恶心及腹痛发生率,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结论:我院针对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所提出并实施的舒适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是临床护理实践的可靠选择。
作者:刘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水平的提高以及病人对生命质量要求的提高,微创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很多开腹手术逐渐被微创技术代替[1]。腹腔镜手术病人出血少,痛苦小,腹部没有明显瘢痕,并且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2]。
作者:周娟;徐红兰;徐松艳;邹影 刊期: 2014年第25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外科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硬麻手术后排尿困难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外科临床上收治的56例硬麻手术后排尿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28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护理,中医组28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联合采用中医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护理后,常规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75.00%(21/28),中医组患者临床护理总有效率为96.43%(27/28),两组患者在护理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外科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硬麻手术后排尿困难病人的临床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疾病的预后,因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益秀 刊期: 2014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