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莲
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为减少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基层二乙县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所有普外科手术的Ⅰ类切口、Ⅱ类切口的住院病人共44例,按切口有无感染分为切口感染组及切口无感染组,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找出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A S A1病情分级在切口感染组与切口雾感染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麻醉方式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切口类型、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ASA1病情分级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作者:曾立珍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类疾病中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方法将我院在2011年6月~2012年6月的从各科室临床标本中提取出的300株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和生化分析,分析、总结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科室、来源、耐药性。结果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广的科室为呼吸科,神经外科次之;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均具有耐药性,其中,耐药性高的是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次之。30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230株被检出具有多重耐药性,检出率为76.7%。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且多重耐药性明显。
作者:陆亚海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05月至2012年07月,在我院治疗的25例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术后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19.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复查Bohler角改善显著,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断裂或移位病例发生。结论跟骨解剖钢板用于治疗跟骨骨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亚东;钱志艺;姜世涛;吉林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急诊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处理方法及护理。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接诊65例昏迷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院前急救处理及护理体会。结果:脑卒中、各类中毒、代谢性疾病及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疾病类型,给予患者积极监护及处理后,好转22例,稳定32例,恶化7例,死亡4例。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患者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医院要建立绿色通道,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处理,提高临床抢救率及患者生存率。
作者:张帆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7月收治的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该组联合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进行治疗,选择同期收治的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作为对照组,该组采取ECF化疗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0.7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1.54%,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的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6.15%和42.31%,对照组的分别为76.92%和73.08%,观察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有效方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作者:魏俊婷;陈钟;欧阳郴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通过对剖宫产妇的临床护理要点和效果总结剖宫产妇妇女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的对在我院收治的158例通过剖宫术分娩的妇女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通过158例产妇在术后的生命特征和心态情绪,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精细的护理。得到良好的效果,收货颇丰。结论:只有严格要求护士对患者的严格和严谨的护理态度、真心的服务才能提高护理质量。将护理方法得到推广和应用。
作者:吕丽;李慧玲;王清凤;王星;孙明月;林凤 刊期: 2013年第33期
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涉及5个活动领域。国际健康促进运动的发展启示我们:改善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并不是医疗条件和技术的进步,而是一些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化的影响,健康促进的核心是社会动员。
作者:李会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我院急性腹痛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34例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4例急性腹痛患者的病因分别为:急性胃肠炎、泌尿系疾病、胆道疾病、急性阑尾炎、胰腺炎、肿瘤、溃疡、肠梗阻、心肌梗塞、癔症、肺炎、妇产科疾病、肠系膜血管栓塞、腹型过敏性紫癜、糖尿病酸中毒、主动脉夹层以及病因不明疾病。结论:急性腹痛起病急,症状复杂多样,病情重,确诊难。树立正确的诊断思维程序,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非常关键。并可避免医患矛盾。
作者:吴玉尽 刊期: 2013年第33期
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90%以上患者至少有一支冠脉主支管腔明显狭窄,5%~10%患者无明显狭窄,可能与冠脉痉挛、冠状循环的小动脉病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过多、心肌代谢异常、血红蛋白和氧的离解异常等有关。
作者:尹义娟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助产士的护理对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质量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128例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产妇孕期由助产士对其开展健康教育、婴儿护理、分娩时降低疼痛的技巧、心理护理等产期知识教育,并在分娩时按照自愿、自主的原则由助产士一对一全程陪护的方式来帮助产妇进行分娩;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并且在孕期也不配备助产士,分娩过程中助产士也是随机选择。结果经过试验发现,试验组的自然分娩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并且在分娩总时间上也要比对照组的短,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新生儿的窒息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孕妇的孕期到分娩过程中助产士对其进行全程陪护,可以有效的提高产妇的分娩质量。
作者:潘雪莲 刊期: 2013年第33期
肿瘤病人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1]。需反复住院,反复化疗,致使病人需反复穿刺血管。不仅增加了患者穿刺血管的痛苦,而且化疗药物刺激性大,增加了对外周浅静脉的破坏。尤其化疗药物的渗漏,更是让患者苦不堪言。而PICC导管的应用,给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PICC导管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至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其操作由护士完成,经外周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2]。适用于恶性肿瘤的化疗、高营养液静脉输入、长期静脉输液等。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无痛、持续的静脉路用药通道。但并非所有肿瘤患者都能认识并使用它进行静脉路用药。这时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许秀妹;黄秀凤;程秋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烧伤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将75例烧伤患者分成研究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所有患者都按常规进行护理,同时对研究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瘢痕的形成率。结果研究组瘢痕形成率为5.26%,对照组为24.32%,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的减少烧伤患者瘢痕的形成,值得在临床的开展。
作者:温淑华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对其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60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设为B1组(常规护肝+小柴胡汤治疗)与B2组(常规护肝治疗)。对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120d,并且检查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发生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有效完成治疗后,患者肝功能的情况以及患者血清肝纤维化的情况均有了显著的改善,但B1组患者改善的程度较为明显(P<0.05)。结论:针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采用小柴胡汤进行治疗,可以获得确切疗效,临床应用意义显著。
作者:汪敏慧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的穿刺置管术的操作技巧及注意事项,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并发症。方法:结合众多文献资料,总结分析大量临床穿刺病例中遇到的问题。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简便、安全、快速、痛苦小、并发症少,能广泛用于危急重症患者的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正昂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护患关系是指特定环境和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活动与病人建立起来的工作性的人文关系。护患关系是所有护理关系中的核心部分,已不仅仅局限于治疗与被治疗的简单关系,而是包括护患双方心理、社会等诸多关系的较为复杂的立体结构。正确的交流,可以沟通抚慰患者感情,密切护患关系,缓解护患矛盾,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道德素养、重视病患的心理护理,是保证各项医疗护理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工作。尤其是新护士参加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不足,还没有完全转变从学生到护士的心理,因此,在处理复杂的护患关系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对自身也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日常工作。笔者在日常工作中,细心观察,认真总结,并结合护理学理论,浅谈几点关于维护护患关系的心得体会。
作者:金芝珏 刊期: 2013年第33期
急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所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症,是常见的消化系统多发危重症之一,发病急、来势凶、病情复杂、进展快且并发症多,做好其护理工作对于疾病的预后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现将我科收治的4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作者:高自兰 刊期: 2013年第33期
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是指致病因子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易感者感染疾病的综合症。近年来,随着乙肝(H B V)、丙肝(H C V)、艾滋病(H I V)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产科医护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多易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对产科医护人员造成极大的危险性。有资料显示,医护人员被乙肝(HBV)、丙肝(HCV)、艾滋病(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锐器伤害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因此,产科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必须引起的高度重视。本科近四年多来逐步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消毒隔离预防与控制措施,并且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余团容;林颖;陈幼梅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术中护理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2011年7月期间收治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不同,予以不同形式的护理。结果:在对患者进行术中护理后,患者均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结论:术中护理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的术后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适合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华琴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的临床应用及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患者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8例患者痊愈出院。98例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获得成功。7例中转四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3例中转开腹。无胆管损伤、胆瘘、出血等并发症,1例穿刺孔感染,换药后痊愈出院。结论:三孔法LC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作者:熊敬文;宋兴华;刘剑锋 刊期: 2013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输血科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年-2012年六年内临床输血情况进行分析,对用血量、输血申请单、用血成分以及输血过程发生的不良反应等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2010年-2012年期间较2007年-2009年期间我院临床输血、用血结构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且全血用量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而成分输血率上升,同时营养和补充白蛋白等不合理和错误使用成分血浆得到有效杜绝。结论将输血科应用在临床输血管理中,有助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提升合理用血,这对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有效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作者:陈荣仁 刊期: 2013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