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施红
通过泊肃叶定律参数的变化,探讨血液流量、心输出量、血流状态、血管硬度与脉象形成,为脉诊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王东生;雷磊;袁肇凯;李新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是第一部由我国政府药事机构颁布的方剂专著。《局方》所载方剂,对药味组成、主治证候、药物炮制方法、成药加工方法、服法、剂量及禁忌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基本具备了药典的特征和功能。所以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评价该书时说:“自宋迄今,官府守之以为法。”这部方剂专著曾在宋、元两朝颇为流传,影响较大,虽然后世医家对《局方》颇有些微词,说《局方》“乃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获中,难矣。”即便《局方》的初衷是“制药以俟病”,有悖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宗旨,但从学术的角度看,《局方》对方剂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作用。《局方》共收载方剂788首,其中新增补的方剂6 52首,涉及内、外、妇、儿、眼、口腔等科疾病。许多方剂配伍精良,疗效卓著,可谓是当时医家方剂之精华,被后世医家沿用。如至宝丹、牛黄清心圆、人参败毒散、凉膈散、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十全大补汤、失笑散、四君子汤、消遥散、八正散、川芎茶调散、二陈汤等,这些名方深受历代医学推崇。《局方》所载方剂,虽只列组成、主治证候、药物炮制方法、成药加工方法、服法、剂量及禁忌等事项,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局方》对方剂配伍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作者:于友华;杨威;赵宜军;王永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恐吓在肿瘤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子宫颈癌(U14)接种昆明种小鼠爪垫并以猫吓鼠,分组观察截下的荷瘤肢体、淋巴结与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非恐吓组8只小鼠中侵袭度0级占75%(6/8),Ⅲ级占(2/8)25%;恐吓两组16只小鼠中侵袭度 0级占50%(8/16),Ⅰ级占6.25%(1/16),Ⅲ级占31.5%(5/16),Ⅳ级占1.25%(2/16);恐吓组中仅1只小鼠有淋巴结与肺部发生转移。结论:恐吓对小鼠恶性肿瘤的侵袭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促进小鼠恶性肿瘤淋巴结与肺转移的作用不明显。
作者:贾建义;王泽时;吴良村;郭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皮肤创伤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3个大组,每组再按治疗时间(1、3、7、10、15d)分小组。皮肤切割伤后电针足三里,观察肉芽组织病理学表现及超微结构。结果:电针可改善创伤所致的炎症反应,使肥大细胞数量增加,并促进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结论:电针足三里有利于皮肤创伤纤维组织修复。
作者:周艳杰;刘光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痛经是妇科门诊常见病之一。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绝大多数为原发性,多见于14岁左右初潮的女孩和年轻妇女。我们自1997年8月以来对60例痛经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静滴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997年8月~2000年9月,共治疗原发性痛经60例。病例均符合《妇产科学》痛经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进行对比分析。(1)对症治疗(对照)组15例,年龄12岁~34 岁,平均22.11岁±6.52岁,病程2月~3年;(2)脉络宁治疗组20例,年龄14岁~36岁,平均22.50岁±6.77岁,病程4月~3.5年;(3)复方丹参治疗组25例,年龄13岁~32岁,平均21.70岁±6.65岁,病程1月~3年8个月。3组病例均在经前或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胀,疼痛多位于下腹部,也可放射至腰背部及大腿上部,个别患者可伴有头痛、头晕、低血压、面色苍白及出冷汗等。3组病例在年龄、病程、症状等方面具有齐同性(P>0. 05)。
作者:徐波;张宪茹;李彦文;赵新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观察175例缓解期轻、中度哮喘患者的白细胞介素5(IL-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结果显示,辨证属于肾阳虚组血清IL-5和FCP含量高于非肾阳虚组(P<0.05),提示哮喘患者属肾阳虚证者,气道炎症较为明显,即使在缓解期仍需要积极治疗。
作者:倪伟;于素霞;王宏长;张惠勇;李培成;吴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小柴胡汤抗HBV的作用,探讨其“扶正祛邪”的组方机理及其抑制HBV的疗效差异。方法:将中药小柴胡汤分成全方组、半方组和柴胡单味组,观察3组药物在2215细胞培养中抗HBV的不同作用。结果:3组药物对2215细胞上清中HBs Ag和HBeAg分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全方组对HBsAg 和HBeAg的治疗指数(TI)分别可达5.15 和3.00,半方组对HBeAg的TI为4.13,而单味组TI较低,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小柴胡汤全方体外抗HBV作用较之半方组和单味柴胡为优。
作者:刘中景;熊曼琪;李赛美;张洪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久则形体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传统上一直认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灵枢*五变》篇:“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消瘅即五脏脏真不足在消渴病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随着中医理论及临床的发展,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也日趋深入,现结合《内经》中有关论述及后世医家之说,对其病机作如下探讨。 1 心脏与消渴的关系 心主神明,主血脉。《医宗己任编*消症》“消之为病,源于心火炎炽……然其病之路,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说明了心与消渴病发病的内在联系。《临证指南医案*三消》“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渴大病。”《续名医类案》载喻嘉言治朱麟生消渴案,后渴少止,反加烦躁,足膝痿弱。喻氏处以茯苓丸加犀角。有医者曰:肾病而以犀角、黄连治心,毋乃倒乎?喻氏云:肾者胃之关,胃热下传于肾,则关门大开,心之阳火,得以直降于肾。《经》曰:阳精所奉,其人夭。今病者心火灼肾,燥不能濡,用犀角、黄连入肾,乃治其下降之阳光,岂为倒乎?服之果效,因更地黄汤加犀角,肌泽而起。由此可见,从心论治也是消渴证治之一法。
作者:徐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邵长荣教授学贯中西,硕果累累。笔者作为第二届全国继承名老医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的学员,有幸成为邵长荣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现初步归纳邵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从以下5个方面作一概述。 1 中西观:衷中参西,弘扬中医 邵师早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又脱产3年参加上海中医学院第一届西学中研究班的学习,一贯主张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主要思路表现为: 1.1 宏微两观互统 邵师认为,中医以宏观辨证见长,西医以精确的微观认识为优。将宏微两观相统一,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人,后期出现咳喘兼有浮肿,其肺间质及气管黏膜下也存在水肿,影响有效的气体交换,气道阻塞而加重咳喘之证。邵师应用宣通三焦利水法治疗,往往使患者肿退而肺野廓清,咳喘自止。以有形水肿测微观无形之水肿,药到证除,提高了疗效。再如60年代初,邵师对西药产生抗药性或有药物反应的肺结核病例使用清肺泻火法,使部分病人症状改善,痰菌转为阴性。但一些痰多、痰黄、病灶纤维变性较多的复治患者,效果却不佳。按照西医病理,这些病人因肺部病变造成的大量纤维增殖和干酪坏死,病变局部淋巴血管破坏和瘀阻,造成病变不易愈合。邵师在清肺泻火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法,有的病人不仅痰菌转阴,多年的空洞也关闭了。由此可见,将宏微两观有机的相结合,对某些疑难疾病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张颖;施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养肺活血汤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给予养肺活血汤治疗后,以肺指数、肺羟脯胺酸及胶原蛋白含量、肺泡炎程度、肺病理形态为指标,观察养肺活血汤对其的影响。结果:该方能抑制肺指数及肺组织中羟脯胺酸、胶原蛋白含量的异常升高,减轻肺部的病理损害。结论:养肺活血汤对博莱霉素复制的肺纤维化大鼠模型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龚婕宁;杨进;周坤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止喘胶囊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壁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及气道壁厚度的影响。方法:造模后用胶原染色、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等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切片气道壁胶原、Fn含量和气道腔直径、面积。结果:止喘胶囊组气道壁胶原、Fn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气道内腔直径、面积明显大于模型组。结论:止喘胶囊可能具有抑制哮喘模型大鼠气道壁胶原和Fn沉积,防止气道增厚,从而抑制气道重建的作用。
作者:要全保;李英博;赵秀华;李剑平;吴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1996年2月~1999年2月,运用自拟中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符合1987年4月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会议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患儿共3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0例,男92例,女88例,年龄1岁~2岁50 例,3岁~5岁60例,6岁~12岁70例。对照组180例,男91例,女89例,年龄1岁~2岁45例, 3岁~5岁58例,6岁~12岁77例。 2 方法 2.1 治疗组选用自拟中药,基本方:沙参26g,黄芪28g,炒白术18g,防风11g,茯苓20g ,鸡内金13g,五味子10g,陈皮8g,茅根20g,莱菔子8g,郁金6g。将上药研制成粉,贮瓶备用。服法:每次每公斤体重0.3g,每天服2次,隔日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 2.2 对照组选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的卡慢舒溶液,3岁以下每日30ml,分3次口服,3岁以上每日45ml分3次口服,3个月为1个疗程,共用2个疗程。
作者:巩桂双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对比观察轻、重按摩手法对家兔内毒素发热的拮抗作用,藉以反映不同手法的退热功效。进而结合我们此前所做按摩手法对躯体感受器活动影响的工作,分析按摩退热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定内毒素致热兔直肠温度变化。手法选择直推与指压,分别代表轻、重按摩手法。穴位取涌泉穴。结果:指压手法拮抗内毒素发热非常显著(P<0.01),直推手法的是项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按摩较重手法的退热作用明显优于轻手法,究其原因初步认为与能否激动和深痛相关的高阈的细纤维(Ⅲ、Ⅳ类)性感受装置有关系。
作者: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医证的本质在我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至今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哲学原理等,对于中医证本质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中医证的本质与单一证候的物质基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从西医疾病的基本发病学过程等方面探讨了证有本质的科学根据。
作者:申维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研究益心康胶囊(H303)和复方丹参片(FD)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自由基产生体系造成线粒体氧应激损伤,观察两药含药血清对线粒体游离钙及摄钙能力的影响。结果:2.5/2.5mM Fe2+/抗坏血酸损伤心肌线粒体30min后,可使线粒体游离钙及其摄钙能力发生不同的变化。线粒体摄钙能力明显降低,由正常血清对照组的73.1%降至30.8%。H303及FD(50~800mg/kg)含药血清组可使钙摄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自由基损伤可引起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及摄钙能力改变,H303和FD含药血清对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韩玲;陈可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医学整体论特色可简述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阴阳;太极生五行;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八卦。 无极原理。《素问*气交变大论:》“宣明大道,通于无穷,穷于无极也。”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无极观,如空间和时间的没有穷尽,人的认识也相应是没有穷尽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中医学对人体生命与疾病就是放在这个背景下来认识的,如辨证论治中的三因制宜,月信与月亮变化的同步关系等。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一致的,也与系统科学中关于系统与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这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存在的必要条件。把研究对象放在一个更大的层次背景中来认识,是中医学整体论的特色之一。 太极原理。太极与太一意义相近或一致,是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是从无极中发生出来的,太极是对无极的否定之否定,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亦是全息论的理论根源。《内经》有太一的概念,并通过阴阳来烘托其思想内涵:“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也,然其要一也。”张景岳更是概言之:“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诚如朱熹所言:“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西方科学中的系统与太极在理念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没有太一论鲜明。研究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中医整体论的又一特色。 阴阳原理。阴阳是太一的第一次分化,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是对太极的否定之否定。阴阳是中医学的灵魂,无在而无所不在。从本体论角度而言,阴阳是指某一对象的两种不同状态,包括中医学中所指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状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阳者,万物之态始也……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态也。”以对象的状态展示整体是中医学整体论的又一特色。
作者:陈伟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 20年来国内公开报道的肝癌辨证分型。进行多组间x2检验的9组病例数据,两两比较。结果:2492例肝癌常见证型依次是:①气滞血瘀型;②肝郁脾虚型;③肝肾阴虚型;④肝郁气滞型;⑤脾胃气虚型。而肝胆湿热型、湿热内蕴型亦为肝癌证型中较常见证型。
作者:李永健;方肇勤;邸若虹;徐燎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内经提出久服药物会产生由“物化之常”到“夭”的不同药物作用效应。“物化之常”为正常的机体生理功能,而“夭”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1 “夭”的概念阐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喜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而“夭”的本义有这样几种:1.草木茂盛;2.初生的禽兽;3.艳丽;4.夭折。《内经》一书中提到“夭”共有40处,其大意一则为不得终寿而死。如《天元纪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一则为枯萎无华,如“色夭不泽”(《玉机真藏论》)等。同时我们根据“夭之由也”与“物化之常”的互文关系,认为“夭”是由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常,从而造成脏腑功能损伤甚至机体夭折的药物效应。由此“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整句话的含义应当为:久用增加脏腑生理功能的药物,既是维持和促进正常生理功能的来源,又可能成为对相关脏腑功能损伤,使人夭折的原因。 我们认为随着“气”之“增”,在一定的时间和量的范围内,表现出以药物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维持和促进,即“物化之常”。超过一定时和量的范围后,则表现出以抑制或损害机体脏腑功能的药效效应,即“夭”效应。二者相互关联,是同一属性药物在不同时间和剂量下的表现,既是“物化之常”之源,又是“夭”之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者:阎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研究肾气与长寿的理论,近年来也逐渐深入。如肾气——内分泌——寿命说,肾气——免疫—寿命说,肾气——遗传——寿命说等,都试图用现代科学来探讨肾气的本质,从而使这一古老的长寿理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然而,由于目前对“肾气”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对“肾气”的阴阳应象及“肾气”的重大作用,还缺乏深入而全面的认识,所以给结合现代科学探讨“肾气”的本质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文通过对肾气的概念、肾气的作用、肾气的阴阳应象,探讨肾气的实质,说明肾气为什么在保健长寿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对此课题的探讨,错误在所难免,切望同道斧正。 1 肾气的概念 肾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没有异议,而且在维持肾气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验,但当上升到理论,给肾气以明确的概念时,却众说纷纭。有的就其来源而言,有的就其遗传而言,有的就其脏器功能而言,有的就其全身分布而言,有的就其生理病理而言,有的就其阴阳属性而言,有的就其八卦应象而言,有的就其做气功的体会而言……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肾气实质探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给肾气的深入研究带来了一定困难。
作者:徐文海;徐文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十四难》,意指心脏疾患可采用调和营卫的方法来治疗。调和营卫为何能达到治疗心疾的目的?这要从营卫的生理、病理及营卫与心脏的关系说起。 1 营卫的生理 1.1 营卫生理 《灵枢*邪客》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有营养和化生血液的功能;《灵枢*本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有温养脏腑肌肉、固护肌表和控制腠理开合及维持体温的作用。 营卫二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卫气》),从而达到“营卫流行,不失衡铨”(《伤寒论*平脉法》)的状态。营卫之所以能循经脉而至上下全身,其运行主要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心主身之血脉,故曰“心者,营卫之本”(吕广语)。《素问*刺禁论》曰:“心部于表。”张景岳注:“心火主阳在上,故其气部于表。”可见,心主血脉能布营卫于肌表。
作者:史红霞;丁书文 刊期: 200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