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禄
为了使中医预防学规范化、系统化,对其悠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整理、总结出中医预防学所具有的特色是:理论上有三大观点,即天人合一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方法上有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认为中医预防学方法独特,简明实用,通过整理研究,有望在 21世纪成为养生保健的主流并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朱光;朱作峰;毛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曾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跟随中医肾脏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学习,收益颇深。为缅怀恩师教诲,现将学习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时振声老师经验方 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9g,旱莲草9g,生侧柏30g,马鞭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苇15g ,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本方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侧柏叶、马鞭草、白茅根、大小蓟、益母草活血凉血为辅,再合清热利湿之白花蛇舌草、石苇,共奏滋肾化瘀、清热凉血之效。凡肾炎血尿,不论肉眼或镜下,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作者:傅文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武器,两种医学的药物疗法各有特点。本文从理论体系、临床思路、治疗模式、药物特点及用药方法5个方面探讨两种药物疗法的不同,阐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应相互结合。
作者:张立山;武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痰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作者:陈刚;郭茂川;张六通;邱幸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现状及运用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药的新思路,阐明了纳米中药的特点,展望了纳米中药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CTX大小两个剂量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双荧光标记测定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骨髓细胞固定后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结果:①注射CTX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下降后迅速上升,然后又下降。②注射CTX后骨髓细胞增殖受抑,然后动员骨髓细胞增殖,但药后10d细胞增殖又受抑。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比例的变化规律有一致性。结论: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耗竭,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发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作者:马增春;高月;刘永学;谭洪玲;张立;陈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结合《内经》等古籍论述,认为情志病是外界刺激导致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则影响相应器官气机,并对情志病的转归从宏观上探讨分析。
作者:金曦;金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更年期忧郁症,属中医学的郁症范畴,其辨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的强烈刺激,在更年期特定环境下,使之精神过度紧张或压抑,超越其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致使肝气郁结,精血耗伤;二是机体阴阳失调,人至更年期,生理功能渐亏,肝肾精血不足,脑府失养,神机紊乱。病初在肝,治以疏郁涤痰,兼以养血益阴。病久则肝肾皆损,肝郁久化热,相火旺盛,肾阴亏精少,虚火内生。治宜疏肝郁之热制相火之旺盛;滋肾阴之亏降虚火之内生。
作者:张兰柱;张宝忠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前列腺增生是指前列腺间质与上皮增生导致以前列腺进行性增生引起膀胱尿液排出受阻为特点的疾病。前列腺增生病程进展缓慢,发病率很高,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在组织学角度上,50岁以上发生率为50%,80岁以上为100%。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患病率呈上升趋向。 对前列腺增生所致的症状,中医辨证治疗的报道甚多,但临床分型涉及五脏六腑,应用时不易掌握其要领。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我体会到,肾气虚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的基础病因;瘀滞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局部有形病变;而脾气虚既是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日久导致中气下陷的结果,又是加重排尿困难的继发因素。因此,肾气虚、脾气弱与瘀阻是前列腺增生发生膀胱激惹与下尿路梗阻症的三个关键的中医病因病机。
作者:崔学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中年养生是延缓衰老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医养生学认为,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是个多环节的生理过程。《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汗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从《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认为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所以元代王珪主张从小就开始注意养生防老,他著的《泰定养生主论》就论述了自幼及壮至老的依序调摄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在30岁以后,大约每增加一岁,功能减退1%,40岁以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女性10年减少10%,男性减少5%。应用CT进行头部扫描证实,脑从30岁~40岁时就开始萎缩,而脑神经细胞的老化、萎缩和死亡又往往和脑重量的减轻相一致,同时神经元的数目也相应减少;40岁起小肠内的胰蛋白酶活性就明显降低,胰脂肪酶也有减少的倾向,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明显减少。对于妇女而言,卵巢是女性的重要性腺,是产生卵子和性激素的器官,自出生后,经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至绝经后,女子一生卵巢的形态有一系列的动态性变化。在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生殖器官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卵巢是促使各种改变的中心,性成熟期妇女的卵巢约为4cm×2.5cm×2cm大小,重量约为6g~12g,至更年期卵巢萎缩变小,质地变硬,卵巢重量早自30岁起开始下降,到45岁左右卵巢的重量已减少到青春期的 1/2,自40岁起卵巢门处血管发生老年性硬化,50岁后卵巢的血管即见减少,动脉分支由50 支~60支降至20支;女性在40岁左右,虽然月经仍然规律,但雌激素水平已有下降,因此,雌激素缺乏征象可在真正绝经之前就发生了[1]。由此可见,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正如明*张景岳所指出:“天地消长之道,物极必变,盛极必衰。”人的生命过程待到“长极”之时,便是衰退的开始。张景岳在肯定“以人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后天的保养作用,十分重视中年保养,撰写了强调中年复兴的“中兴论”并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作余强半”;“且此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景岳全书.中兴论》)。可见,中医养生学早就认识到中年是走向衰老的转折点,也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年龄段。
作者:彭锦;闪增郁;孔令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和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作者:张尊如;王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胆固醇结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血清脂代谢指标在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胆汁中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分别用硫磷铁法、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胆汁中卵磷脂、黏蛋白分别运用硝化—磷钼酸—氨萘磺酸法、磷钨酸沉淀—酚试剂法测定。结果:胆腑舒胶囊可有效降低血清TC、TG、LDL—C及胆汁中胆固醇、黏蛋白浓度,提高胆汁中总胆汁酸、卵磷脂含量。结论:胆腑舒胶囊能较好溶、排胆囊胆固醇结石,其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致石性胆汁及纠正胆囊动力学等作用有关。
作者:龙明照;龙凤昌;钱靖;贾云;马湖蕊;宋云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历来重视辨病论治,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归纳整理了李东垣论治心下痞的学术思想、宝贵经验和特色方药,分析了心下痞的病名意义、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
作者:何永明;高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医痰病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近现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观历代有关老年痰病证治的学说和临床经验,其理论基础虽渊源于《内经》以来的中医学理论,但真正对于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论述,则始于宋元时代一些医家的著述之中。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在老年痰病证治方面,不少医家和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隐含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中,缺乏有关痰浊与衰老关系的明确论述。本文在此仅就古今有关老年痰病证治学说、经验的专门论述,分析其源流与现状如下。 1 老年痰病证治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对人之生、长、壮、老、已的正常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病理变化、衰老及死亡的原因,以及影响寿命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虽然书中尚未明确论及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但书中已指出“气化”在生命活动中,特别是在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引起衰老的后天原因,对后世论痰、治痰颇多启迪。
作者:李海玉;潘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原意,是指机体只有增加胰岛素的需求量,才能在其效应器官和组织上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如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基本病理状态。目前则将其概念外延到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1998年美国学者Keaven[1]将胰岛素诱导葡萄糖摄取的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等症候群置于同一病名下,称为X综合征。并认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其根本特征。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可出现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导高血压的发生,影响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加重和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加强改善并逆转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关于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学军;杨叔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肾消对膜性肾炎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家兔膜性肾炎模型,分为慢肾消组、雷公藤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2周检测1次蛋白尿,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和胆固醇以及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并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的观察。结果:慢肾消组和雷公藤组从第4周开始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 ),而且血浆白蛋白、总蛋白以及胆固醇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 P<0.01)。其中慢肾消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及TxB2的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 (P<0.05),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均发现两个用药组均较模型组病理损害减轻,尤以慢肾消组更为明显。结论:慢肾消能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以及防治肾小球的病理损害。
作者:赵玉庸;陈志强;董尚朴;朱立;孙中成;白云静;朱小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肾虚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概括而言不外肾虚病变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 1 阶段性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阶段,肾脏的活力及功能主要与肾中精气的变化紧密联系。而发生于一生不同阶段的肾虚病证,其临床见症有其相对特殊和常见的表现类型及倾向。 婴幼儿时期:肾虚主要病机为先天性的肾精不足,可表现为囱门不闭,生长迟缓等五迟五软之证,以及解颅、遗尿、无天愚型、智商低下等病证。 青少年时期:肾虚主要表现为发育延缓,记忆学习能力低下,第二性征不全,女性月经不来等证。 青壮年时期:肾虚主要出现性功能低下,不育,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滑脱,须发早白;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经行泄泻等月经病以及不孕、胎漏、胎动不安、白带量多等等。 中老年时期:肾虚主要倾向于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头晕耳鸣,健忘,痴呆,腰酸背痛,肢体酸软,疲倦乏力,发脱齿落,夜尿频多,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症。
作者:吴水生;陈杨荣;李海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