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毅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医痰病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近现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观历代有关老年痰病证治的学说和临床经验,其理论基础虽渊源于《内经》以来的中医学理论,但真正对于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论述,则始于宋元时代一些医家的著述之中。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在老年痰病证治方面,不少医家和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隐含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中,缺乏有关痰浊与衰老关系的明确论述。本文在此仅就古今有关老年痰病证治学说、经验的专门论述,分析其源流与现状如下。 1 老年痰病证治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对人之生、长、壮、老、已的正常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病理变化、衰老及死亡的原因,以及影响寿命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虽然书中尚未明确论及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但书中已指出“气化”在生命活动中,特别是在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引起衰老的后天原因,对后世论痰、治痰颇多启迪。
作者:李海玉;潘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曾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跟随中医肾脏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学习,收益颇深。为缅怀恩师教诲,现将学习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时振声老师经验方 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9g,旱莲草9g,生侧柏30g,马鞭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苇15g ,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本方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侧柏叶、马鞭草、白茅根、大小蓟、益母草活血凉血为辅,再合清热利湿之白花蛇舌草、石苇,共奏滋肾化瘀、清热凉血之效。凡肾炎血尿,不论肉眼或镜下,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作者:傅文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历来重视辨病论治,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CTX大小两个剂量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双荧光标记测定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骨髓细胞固定后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结果:①注射CTX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下降后迅速上升,然后又下降。②注射CTX后骨髓细胞增殖受抑,然后动员骨髓细胞增殖,但药后10d细胞增殖又受抑。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比例的变化规律有一致性。结论: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耗竭,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发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作者:马增春;高月;刘永学;谭洪玲;张立;陈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鼻祖,他创立了汗吐下三法,其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对多种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疝病分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和NFDB2疝。本文就张子和对疝病的论治,从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侯勇谋;张国泰;赵法新;杨建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比较临床高血压病证型与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动物模型在实际研究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结果:研究人与动物沟通的信息,动物模型才能对中医临床研究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中医应将高血压作为独立疾病认识,加强针对性。结论:中医高血压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又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其研究方向应是“病证结合”模式。
作者:孔炳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武器,两种医学的药物疗法各有特点。本文从理论体系、临床思路、治疗模式、药物特点及用药方法5个方面探讨两种药物疗法的不同,阐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应相互结合。
作者:张立山;武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胆固醇结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血清脂代谢指标在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胆汁中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分别用硫磷铁法、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胆汁中卵磷脂、黏蛋白分别运用硝化—磷钼酸—氨萘磺酸法、磷钨酸沉淀—酚试剂法测定。结果:胆腑舒胶囊可有效降低血清TC、TG、LDL—C及胆汁中胆固醇、黏蛋白浓度,提高胆汁中总胆汁酸、卵磷脂含量。结论:胆腑舒胶囊能较好溶、排胆囊胆固醇结石,其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致石性胆汁及纠正胆囊动力学等作用有关。
作者:龙明照;龙凤昌;钱靖;贾云;马湖蕊;宋云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概述多发性肌炎(PM)、皮肤炎(DM)。从中医角度定位论治PM/D M。PM/DM证属中医之痹痿,早期为痹,后期为痿。脏腑辨证以脾为主,病因辨证以湿为主。
作者:蒋福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以文献学方法指出原发性青光眼之病名,综论了现代辨证分型论治。
作者:李晓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结合《内经》等古籍论述,认为情志病是外界刺激导致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则影响相应器官气机,并对情志病的转归从宏观上探讨分析。
作者:金曦;金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虽源于《金匮要略》的虚劳病篇,但不能将该方列入补益剂范畴。它是针对“虚劳失精”的“失精”而设的主治方。其功效主要在于对阴阳的调整协调。
作者:蒋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作者: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人的意志特征,决定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意志对七情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七情发生后是否致病,则首先取决于机体耐受力的大小,而机体的耐受力又与人的意志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意志又能对七情致病起到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意要意义。
作者:董少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归纳整理了李东垣论治心下痞的学术思想、宝贵经验和特色方药,分析了心下痞的病名意义、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
作者:何永明;高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原意,是指机体只有增加胰岛素的需求量,才能在其效应器官和组织上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如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基本病理状态。目前则将其概念外延到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1998年美国学者Keaven[1]将胰岛素诱导葡萄糖摄取的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等症候群置于同一病名下,称为X综合征。并认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其根本特征。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可出现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导高血压的发生,影响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加重和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加强改善并逆转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关于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学军;杨叔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的研究以来,人们对肾阳虚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应用了多种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包括同位素、光镜、电镜、生物化学、免疫、药理、激光等技术。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1 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建立相应的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吕佩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庞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