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少萍
1 中年养生是延缓衰老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医养生学认为,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是个多环节的生理过程。《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汗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从《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认为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所以元代王珪主张从小就开始注意养生防老,他著的《泰定养生主论》就论述了自幼及壮至老的依序调摄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在30岁以后,大约每增加一岁,功能减退1%,40岁以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女性10年减少10%,男性减少5%。应用CT进行头部扫描证实,脑从30岁~40岁时就开始萎缩,而脑神经细胞的老化、萎缩和死亡又往往和脑重量的减轻相一致,同时神经元的数目也相应减少;40岁起小肠内的胰蛋白酶活性就明显降低,胰脂肪酶也有减少的倾向,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明显减少。对于妇女而言,卵巢是女性的重要性腺,是产生卵子和性激素的器官,自出生后,经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至绝经后,女子一生卵巢的形态有一系列的动态性变化。在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生殖器官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卵巢是促使各种改变的中心,性成熟期妇女的卵巢约为4cm×2.5cm×2cm大小,重量约为6g~12g,至更年期卵巢萎缩变小,质地变硬,卵巢重量早自30岁起开始下降,到45岁左右卵巢的重量已减少到青春期的 1/2,自40岁起卵巢门处血管发生老年性硬化,50岁后卵巢的血管即见减少,动脉分支由50 支~60支降至20支;女性在40岁左右,虽然月经仍然规律,但雌激素水平已有下降,因此,雌激素缺乏征象可在真正绝经之前就发生了[1]。由此可见,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正如明*张景岳所指出:“天地消长之道,物极必变,盛极必衰。”人的生命过程待到“长极”之时,便是衰退的开始。张景岳在肯定“以人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后天的保养作用,十分重视中年保养,撰写了强调中年复兴的“中兴论”并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作余强半”;“且此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景岳全书.中兴论》)。可见,中医养生学早就认识到中年是走向衰老的转折点,也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年龄段。
作者:彭锦;闪增郁;孔令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痰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作者:陈刚;郭茂川;张六通;邱幸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从3个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相关论述予以总结归纳。首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大肠泄”、“气秘”、“痛泄”关系为密切;肝郁脾虚是其病因病机的关键。在治疗中,除了提倡药物治疗外,精神情志调理也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张正利;蔡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笔者曾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跟随中医肾脏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学习,收益颇深。为缅怀恩师教诲,现将学习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时振声老师经验方 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9g,旱莲草9g,生侧柏30g,马鞭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苇15g ,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本方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侧柏叶、马鞭草、白茅根、大小蓟、益母草活血凉血为辅,再合清热利湿之白花蛇舌草、石苇,共奏滋肾化瘀、清热凉血之效。凡肾炎血尿,不论肉眼或镜下,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作者:傅文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作者:罗家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孙恩邈,唐代大医药学家。《千金方*消渴》篇中,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特色独具。孙氏认为消渴成因,皆因虚热阴亏所为,用药以柔润清养为主,配伍动物脏器有益处。一是分辨病情轻重:对于消渴轻症及恢复期,选用除热养阴中药,配伍乳、酪、酥、脂等以柔润调补。对于消渴危重沉疴,遣方用药中选取牛羊髓、阿胶、鸡子黄、卵白汁、鹿角、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厚味填精补髓,固本护元。二是分析病位:针对上消(消渴)用动物肺脏,“补肺止嗽,止渴,补不足。”针对中消(胃渴)”,用猪肚“补中益气,止渴利”。针对下消( 肾消),用猪羊肾“补肾气,益精髓”,共达“以脏补脏”、“以形补形”同气相求之意境。孙氏不愧是灵活应用脏器疗法之始祖。
作者:王存芬;朱强;田雪峰;文志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风病的剖析,揭示了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失调,而气血失调又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气行血则行”,调理气血应以治气为先。
作者:苗后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归纳整理了李东垣论治心下痞的学术思想、宝贵经验和特色方药,分析了心下痞的病名意义、病证归属、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
作者:何永明;高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攻邪派鼻祖,他创立了汗吐下三法,其代表著作为《儒门事亲》。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临床家,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理论家,对多种疾病都有独到的见解,他把疝病分为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和NFDB2疝。本文就张子和对疝病的论治,从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方面进行阐述。
作者:侯勇谋;张国泰;赵法新;杨建宇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结合《内经》等古籍论述,认为情志病是外界刺激导致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则影响相应器官气机,并对情志病的转归从宏观上探讨分析。
作者:金曦;金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庞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盛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进行论述,认为遗传、母妊时的调养状况等先天因素是形成阳盛质的基础,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精神情志、药物影响等后天因素是阳盛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阳盛质个体养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体质,使机体不向疾病方向发展,为此要做好精神调摄、饮食调节,亦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
作者:朱世杰;山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的研究以来,人们对肾阳虚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应用了多种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包括同位素、光镜、电镜、生物化学、免疫、药理、激光等技术。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1 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建立相应的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吕佩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和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作者:张尊如;王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作者: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而电针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电针对海马BDNF的保护作用,是电针对抗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抑郁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毳;李学武;李晓泓;郭顺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现状及运用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药的新思路,阐明了纳米中药的特点,展望了纳米中药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为了使中医预防学规范化、系统化,对其悠久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整理、总结出中医预防学所具有的特色是:理论上有三大观点,即天人合一预防观、形神合一预防观、动态平衡预防观,方法上有三个层次,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认为中医预防学方法独特,简明实用,通过整理研究,有望在 21世纪成为养生保健的主流并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朱光;朱作峰;毛开颜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原意,是指机体只有增加胰岛素的需求量,才能在其效应器官和组织上达到正常的生理效应,如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一种基本病理状态。目前则将其概念外延到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能力降低,成为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病理。1998年美国学者Keaven[1]将胰岛素诱导葡萄糖摄取的抵抗、葡萄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高极低密度脂蛋白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血压等症候群置于同一病名下,称为X综合征。并认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其根本特征。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对人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在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可出现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进而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诱导高血压的发生,影响脂质代谢的正常进行,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加重和加速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出现。加强改善并逆转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中医药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关于应用活血化瘀治则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李学军;杨叔禹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