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杨叔禹
目的:探讨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比较临床高血压病证型与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动物模型在实际研究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结果:研究人与动物沟通的信息,动物模型才能对中医临床研究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中医应将高血压作为独立疾病认识,加强针对性。结论:中医高血压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又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其研究方向应是“病证结合”模式。
作者:孔炳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人的意志特征,决定着来自内外各方面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所以意志对七情的发生具有调控作用。七情发生后是否致病,则首先取决于机体耐受力的大小,而机体的耐受力又与人的意志力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意志又能对七情致病起到制约作用。所以,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对于提高心理免疫力和预防疾病具有意要意义。
作者:董少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究命门的实质。方法:从古元气学说与中医元气学说对比入手。结果:发现中医元气学说存在着“三代不分”的错误。结论:命门实际指人体内天地阴阳这两极。
作者:杜国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胆腑舒胶囊对家兔实验性胆固醇结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血清脂代谢指标在全自动生化仪上完成。胆汁中总胆固醇、总胆汁酸分别用硫磷铁法、磷钼酸比色法测定。胆汁中卵磷脂、黏蛋白分别运用硝化—磷钼酸—氨萘磺酸法、磷钨酸沉淀—酚试剂法测定。结果:胆腑舒胶囊可有效降低血清TC、TG、LDL—C及胆汁中胆固醇、黏蛋白浓度,提高胆汁中总胆汁酸、卵磷脂含量。结论:胆腑舒胶囊能较好溶、排胆囊胆固醇结石,其机制与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致石性胆汁及纠正胆囊动力学等作用有关。
作者:龙明照;龙凤昌;钱靖;贾云;马湖蕊;宋云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更年期忧郁症,属中医学的郁症范畴,其辨证治疗分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因素的强烈刺激,在更年期特定环境下,使之精神过度紧张或压抑,超越其耐受力和心理承受力,致使肝气郁结,精血耗伤;二是机体阴阳失调,人至更年期,生理功能渐亏,肝肾精血不足,脑府失养,神机紊乱。病初在肝,治以疏郁涤痰,兼以养血益阴。病久则肝肾皆损,肝郁久化热,相火旺盛,肾阴亏精少,虚火内生。治宜疏肝郁之热制相火之旺盛;滋肾阴之亏降虚火之内生。
作者:张兰柱;张宝忠 刊期: 2001年第07期
通过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并结合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阳盛质的概念、形成原因及养生措施进行论述,认为遗传、母妊时的调养状况等先天因素是形成阳盛质的基础,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精神情志、药物影响等后天因素是阳盛质形成的重要条件。阳盛质个体养生主要是为了改善体质,使机体不向疾病方向发展,为此要做好精神调摄、饮食调节,亦可适当服用某些药物。
作者:朱世杰;山晓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在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动物行为学改变。方法:根据临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实践,观察其对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进行了行为学研究。结果:(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小剂量,甘麦大枣汤小剂量,百合地黄汤大剂量,盐酸氯丙咪嗪等均能明显缩短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小剂量作用为显著。而甘麦大枣汤大剂量、百合地黄汤小剂量,对小鼠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无显著影响。(2)慢性应激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比较,水平运动次数与垂直运动次数均明显减少,差异极显著;柴胡加龙骨牡蛎组的水平运动、氯丙咪嗪组的垂直运动同模型空白组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柴胡加龙骨牡蛎组的垂直运动、氯丙咪嗪组的水平运动同模型空白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鼠强迫游泳试验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经方均有抗抑郁作用,其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作用更为显著。采用慢性应激的大鼠模型进一步证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具有抗抑郁作用。结合以上经方的临床作用,说明在抑郁症动物模型基础上的动物试验,是筛选和证实中药复方抗抑郁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张有志;聂惠民;付延龄;张德昌;何维;胡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孙恩邈,唐代大医药学家。《千金方*消渴》篇中,用脏器疗法治疗消渴特色独具。孙氏认为消渴成因,皆因虚热阴亏所为,用药以柔润清养为主,配伍动物脏器有益处。一是分辨病情轻重:对于消渴轻症及恢复期,选用除热养阴中药,配伍乳、酪、酥、脂等以柔润调补。对于消渴危重沉疴,遣方用药中选取牛羊髓、阿胶、鸡子黄、卵白汁、鹿角、鹿茸等血肉有情之品,厚味填精补髓,固本护元。二是分析病位:针对上消(消渴)用动物肺脏,“补肺止嗽,止渴,补不足。”针对中消(胃渴)”,用猪肚“补中益气,止渴利”。针对下消( 肾消),用猪羊肾“补肾气,益精髓”,共达“以脏补脏”、“以形补形”同气相求之意境。孙氏不愧是灵活应用脏器疗法之始祖。
作者:王存芬;朱强;田雪峰;文志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痰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作者:陈刚;郭茂川;张六通;邱幸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1 中年养生是延缓衰老的关键环节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延长,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医养生学认为,生长壮老死,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衰老是人类生理过程的必然归宿,是个多环节的生理过程。《灵枢.天年》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汗始灭,目始不明……”《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从《内经》的论述可以看出,中医认为衰老并非到了老年才开始,而是始于老年到来之前,所以元代王珪主张从小就开始注意养生防老,他著的《泰定养生主论》就论述了自幼及壮至老的依序调摄方法。 现代研究表明,人类在30岁以后,大约每增加一岁,功能减退1%,40岁以后骨质含量开始下降,女性10年减少10%,男性减少5%。应用CT进行头部扫描证实,脑从30岁~40岁时就开始萎缩,而脑神经细胞的老化、萎缩和死亡又往往和脑重量的减轻相一致,同时神经元的数目也相应减少;40岁起小肠内的胰蛋白酶活性就明显降低,胰脂肪酶也有减少的倾向,胃蛋白酶的分泌也明显减少。对于妇女而言,卵巢是女性的重要性腺,是产生卵子和性激素的器官,自出生后,经青春期、生育期、更年期至绝经后,女子一生卵巢的形态有一系列的动态性变化。在更年期及老年期,女性生殖器官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卵巢是促使各种改变的中心,性成熟期妇女的卵巢约为4cm×2.5cm×2cm大小,重量约为6g~12g,至更年期卵巢萎缩变小,质地变硬,卵巢重量早自30岁起开始下降,到45岁左右卵巢的重量已减少到青春期的 1/2,自40岁起卵巢门处血管发生老年性硬化,50岁后卵巢的血管即见减少,动脉分支由50 支~60支降至20支;女性在40岁左右,虽然月经仍然规律,但雌激素水平已有下降,因此,雌激素缺乏征象可在真正绝经之前就发生了[1]。由此可见,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正如明*张景岳所指出:“天地消长之道,物极必变,盛极必衰。”人的生命过程待到“长极”之时,便是衰退的开始。张景岳在肯定“以人禀赋言,则先天强厚者多寿,后天薄弱者多夭”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后天的保养作用,十分重视中年保养,撰写了强调中年复兴的“中兴论”并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作余强半”;“且此非逆天以强求,亦不过复吾之固有”(《景岳全书.中兴论》)。可见,中医养生学早就认识到中年是走向衰老的转折点,也是延缓衰老的重要年龄段。
作者:彭锦;闪增郁;孔令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结合《内经》等古籍论述,认为情志病是外界刺激导致气机运行失调,伤及内脏则影响相应器官气机,并对情志病的转归从宏观上探讨分析。
作者:金曦;金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的研究以来,人们对肾阳虚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应用了多种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包括同位素、光镜、电镜、生物化学、免疫、药理、激光等技术。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1 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建立相应的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吕佩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现状及运用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药的新思路,阐明了纳米中药的特点,展望了纳米中药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环磷酰胺(CTX)诱发的血虚证小鼠骨髓中干祖细胞的数量和骨髓细胞周期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CTX大小两个剂量分别对两组小鼠进行腹腔注射制作小鼠血虚证模型。在不同时相点,双荧光标记测定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骨髓细胞固定后PI染色测定细胞周期。结果:①注射CTX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的比例下降后迅速上升,然后又下降。②注射CTX后骨髓细胞增殖受抑,然后动员骨髓细胞增殖,但药后10d细胞增殖又受抑。与CD34+细胞在骨髓有核细胞中比例的变化规律有一致性。结论:CTX可以动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进入细胞周期而增殖,增加了骨髓中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但此过程加速了干祖细胞池的耗竭,从而对骨髓造成更大损伤,这可能是CTX诱发小鼠血虚证的机理之一。
作者:马增春;高月;刘永学;谭洪玲;张立;陈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医痰病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发展于宋元,深化于明清,在近现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综观历代有关老年痰病证治的学说和临床经验,其理论基础虽渊源于《内经》以来的中医学理论,但真正对于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有较为明确的认识与论述,则始于宋元时代一些医家的著述之中。此后历经明、清两代,乃至近现代,在老年痰病证治方面,不少医家和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临证经验。但是这些经验都隐含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中,缺乏有关痰浊与衰老关系的明确论述。本文在此仅就古今有关老年痰病证治学说、经验的专门论述,分析其源流与现状如下。 1 老年痰病证治的理论渊源 中医学对人之生、长、壮、老、已的正常规律,以及与此相关的病理变化、衰老及死亡的原因,以及影响寿命的问题,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论述。虽然书中尚未明确论及痰浊与衰老及其相关疾病的关系,但书中已指出“气化”在生命活动中,特别是在生、长、壮、老、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引起衰老的后天原因,对后世论痰、治痰颇多启迪。
作者:李海玉;潘桂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运用离散结构理论和自组织理论中“系统开放”原理、“非线性相互作用”原理和“涨落突变”原理,结合《内经》中的阴阳非平衡观点,分析了《内经》中的“阴阳平衡”,认为《内经》所说的阴阳平衡是动态平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非平衡的有序。因此《内经》的阴阳平衡与离散结构理论关于“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论点是一致的。
作者:庞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风病的剖析,揭示了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失调,而气血失调又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气行血则行”,调理气血应以治气为先。
作者:苗后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慢肾消对膜性肾炎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家兔膜性肾炎模型,分为慢肾消组、雷公藤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2周检测1次蛋白尿,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和胆固醇以及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并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的观察。结果:慢肾消组和雷公藤组从第4周开始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 ),而且血浆白蛋白、总蛋白以及胆固醇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 P<0.01)。其中慢肾消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及TxB2的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 (P<0.05),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均发现两个用药组均较模型组病理损害减轻,尤以慢肾消组更为明显。结论:慢肾消能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以及防治肾小球的病理损害。
作者:赵玉庸;陈志强;董尚朴;朱立;孙中成;白云静;朱小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作者: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