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传统的药物疗法与西方的药物疗法

张立山;武维屏

关键词:药物疗法, 西医, 中医
摘要: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武器,两种医学的药物疗法各有特点。本文从理论体系、临床思路、治疗模式、药物特点及用药方法5个方面探讨两种药物疗法的不同,阐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应相互结合。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清热祛风汤治疗急慢性荨麻疹45例疗效观察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这一,临床表现为局部或全身出现大小不等的局限性风团,骤然发生,迅速消退,剧烈瘙痒,患者十分痛苦,按其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笔者近两年采用清热祛风汤治疗急慢性荨麻疹45例,取得了满意疗效,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瘾诊的诊断依据诊断,凡符合此标准,均为选择病例。本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2岁~60岁;病程短2 d,长16年;其中急性荨麻疹28例,慢性荨麻疹17例。20d为1疗程,观察时间不超过2 个疗程。 2 治疗方法 清热祛风汤主要药物组成:双花15g,连翘10g,黄芩10g,蝉衣6g,荆芥10g,防风10 g,白僵蚕10g,生地15g,当归10g,丹皮10g,赤芍10g,生甘草10g,并随症加减,痒甚者加白藓皮、地肤子;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每日1剂。

    作者:柏燕军;李馨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目的:探讨有关高血压病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临床应用。方法:通过比较临床高血压病证型与中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探讨中医证动物模型在实际研究和应用的可行性和方法。结果:研究人与动物沟通的信息,动物模型才能对中医临床研究发挥实际应用价值;中医应将高血压作为独立疾病认识,加强针对性。结论:中医高血压病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既要立足于中医原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又要适应现代医学发展需求,其研究方向应是“病证结合”模式。

    作者:孔炳耀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内经》发病观及特点探要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作者:罗家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慢肾消对家兔实验性膜性肾炎的影响

    目的:探讨慢肾消对膜性肾炎治疗作用的机理。方法:用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复制家兔膜性肾炎模型,分为慢肾消组、雷公藤组、模型组和正常组。每2周检测1次蛋白尿,实验结束时检测血浆白蛋白、总蛋白和胆固醇以及血栓素B2 (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并进行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的观察。结果:慢肾消组和雷公藤组从第4周开始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 ),而且血浆白蛋白、总蛋白以及胆固醇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 P<0.01)。其中慢肾消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及TxB2的作用明显优于雷公藤 (P<0.05),光镜、电镜和免疫荧光均发现两个用药组均较模型组病理损害减轻,尤以慢肾消组更为明显。结论:慢肾消能减少尿蛋白,提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血浆胆固醇,以及防治肾小球的病理损害。

    作者:赵玉庸;陈志强;董尚朴;朱立;孙中成;白云静;朱小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溯源

    从3个方面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相关论述予以总结归纳。首先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泄泻”、“便秘”病证范畴,与“大肠泄”、“气秘”、“痛泄”关系为密切;肝郁脾虚是其病因病机的关键。在治疗中,除了提倡药物治疗外,精神情志调理也是治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张正利;蔡淦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衰老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乃脏腑虚损,尤其肾虚是衰老的主要原因;实则以血瘀痰浊为主。我们认为,络中血行瘀滞和痰浊凝结较经脉更为常见,所以提出肾虚、血瘀、痰浊阻络为衰老的基本病机。

    作者:陈刚;郭茂川;张六通;邱幸凡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关于炙甘草汤中清酒问题的探讨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病症的有效方剂。但该方煎药方法为“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基本上为水酒各半,其用清酒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清酒究为何物,一直是学习本方和临床使用本方的一个障碍。作者以为,清酒不是今日之烈性白酒,也不是常做药用的黄酒,而应是糯米所酿之糯米酒。

    作者:张尊如;王永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治风先治血”与“治风先治气”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后世医家所遵循的治疗法则。本文通过对风病的剖析,揭示了风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气血失调,而气血失调又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气行血则行”,调理气血应以治气为先。

    作者:苗后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从卫气运行谈“胃不和”与不寐

    从《内经》关于卫气的睡眠理论谈“胃不和”引起不寐证的机理,认为脾胃功能失常,引起营卫化生不足或枢机不利而卫气运行失常是不寐证发生的原因所在,所以谓脾胃而恢复卫气的正常运行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思路。

    作者:李雁;阎晓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应用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

    笔者曾进修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跟随中医肾脏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学习,收益颇深。为缅怀恩师教诲,现将学习时振声教授经验方治疗肾炎血尿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时振声老师经验方 滋肾化瘀清利汤:女贞子9g,旱莲草9g,生侧柏30g,马鞭草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苇15g ,益母草3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本方以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为主,侧柏叶、马鞭草、白茅根、大小蓟、益母草活血凉血为辅,再合清热利湿之白花蛇舌草、石苇,共奏滋肾化瘀、清热凉血之效。凡肾炎血尿,不论肉眼或镜下,中医辨证属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皆可用本方治之。

    作者:傅文录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方证从化学说理论探索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作者:司端圣;尚海峰;石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纳米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新思路之一

    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现状及运用纳米技术研究院中药的新思路,阐明了纳米中药的特点,展望了纳米中药的发展前景。

    作者:刘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以瘀阻气虚论治前列腺增生症的思路与方法

    前列腺增生是指前列腺间质与上皮增生导致以前列腺进行性增生引起膀胱尿液排出受阻为特点的疾病。前列腺增生病程进展缓慢,发病率很高,与年龄的增长成正比。在组织学角度上,50岁以上发生率为50%,80岁以上为100%。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患病率呈上升趋向。 对前列腺增生所致的症状,中医辨证治疗的报道甚多,但临床分型涉及五脏六腑,应用时不易掌握其要领。在多年的临床研究中,我体会到,肾气虚是前列腺增生症发病的基础病因;瘀滞造成膀胱出口梗阻,引起排尿困难或尿潴留,是前列腺增生症的局部有形病变;而脾气虚既是前列腺增生症排尿不畅,日久导致中气下陷的结果,又是加重排尿困难的继发因素。因此,肾气虚、脾气弱与瘀阻是前列腺增生发生膀胱激惹与下尿路梗阻症的三个关键的中医病因病机。

    作者:崔学教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中医外科辨病论治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点,对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和规范性的指导作用。中医外科学和临床其他学科一样,历来重视辨病论治,而且由于研究对象不同,中医外科辨病论治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和不足,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医外科学的发展,需要通过不断地理论探讨和临床实践去完善、规范和发展,建立一个新的辨病论治体系,并与辨证论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医外科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毅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肾虚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

    肾虚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但概括而言不外肾虚病变的阶段性、局部性和层次性等几个方面。 1 阶段性 中医认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说明了人体在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阶段,肾脏的活力及功能主要与肾中精气的变化紧密联系。而发生于一生不同阶段的肾虚病证,其临床见症有其相对特殊和常见的表现类型及倾向。 婴幼儿时期:肾虚主要病机为先天性的肾精不足,可表现为囱门不闭,生长迟缓等五迟五软之证,以及解颅、遗尿、无天愚型、智商低下等病证。 青少年时期:肾虚主要表现为发育延缓,记忆学习能力低下,第二性征不全,女性月经不来等证。 青壮年时期:肾虚主要出现性功能低下,不育,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滑脱,须发早白;月经先后不定期,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少、闭经、崩漏、经行泄泻等月经病以及不孕、胎漏、胎动不安、白带量多等等。 中老年时期:肾虚主要倾向于性功能低下,阳痿早泄,头晕耳鸣,健忘,痴呆,腰酸背痛,肢体酸软,疲倦乏力,发脱齿落,夜尿频多,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等症。

    作者:吴水生;陈杨荣;李海松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论《素问.宝命全形论》“治神”的概念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治神”,是专门论述思维方式的特定概念。“治神”可以分为递进的三个层次,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及品格的陶冶可以逐步提高。“治神”与形象思维关系密切,其特点不是在“想”,而是在“看”;不是用肉眼看,而是在用心看。研究它对研究中医的思维方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津生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中国传统的药物疗法与西方的药物疗法

    西医学和中医学都是人类防治疾病的武器,两种医学的药物疗法各有特点。本文从理论体系、临床思路、治疗模式、药物特点及用药方法5个方面探讨两种药物疗法的不同,阐明两种疗法各有优势,应相互结合。

    作者:张立山;武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原发性青光眼的称谓及辨治

    以文献学方法指出原发性青光眼之病名,综论了现代辨证分型论治。

    作者:李晓禄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肾阳虚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自从1959年上海医科大学脏象研究组从肾阳虚入手,开始了肾虚、肾本质的研究以来,人们对肾阳虚证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功能到形态,从宏观到微观,从组织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应用了多种现代的研究手段或技术,包括同位素、光镜、电镜、生物化学、免疫、药理、激光等技术。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肾阳虚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密切相关,中医的肾不同于解剖学上的肾,远远超出了西医肾脏的范畴,涉及的范围很广,是多系统和器官功能的综合表现。 1 肾阳虚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 用动物模型进行证的中医药研究,可以弥补中医单靠临床研究的不足,从形态和功能等多方面阐述中药治疗的效果和原理,揭示中医理论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因此建立相应的中医证的动物模型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宋春风;尹桂山;吕佩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 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

    目的:探讨电针“百会”、“三阴交”穴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BDNF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形态以空泡为主,而电针对其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电针对海马BDNF的保护作用,是电针对抗慢性应激引起大鼠抑郁的机制之一。

    作者:韩毳;李学武;李晓泓;郭顺根 刊期: 2001年第07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