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王松龄应用逍遥汤辨治偏头痛经验

杨卫卫;王松龄;王爱凤

关键词:王松龄, 偏头痛, 逍遥汤, 肝郁血虚瘀
摘要:介绍王松龄教授应用加减逍遥汤辨治偏头痛之临证经验.偏头痛乃临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头部偏侧搏动性疼痛为其特征,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王师认为肝郁血虚挟瘀为该病的常见证型,针对此种证型,确立疏肝养血,祛瘀行血,通经止痛的治疗方法.依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王师参名方逍遥散之组方规律,结合其临床实践,自拟经验方加减逍遥汤,随证遣药,不拘一格,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目的 分析中药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方法 以10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51例以及对照组51例,给予观察组中药熏蒸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2组患者同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08% (49/51);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72.55% (37/51),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征指标方面,2组患者治疗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中药熏蒸治疗能够起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给予患者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够缩短治疗时间,促进康复,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作者:傅春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王绍明教授藿朴夏苓汤治疗胆石症的经验分享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胆石症已经成为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临床上对于结石数量少,直径小,临床症状轻的胆石症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王绍明教授治疗临床上常见两种中医分型“痰湿型”和“湿热型”,以藿朴夏苓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收效甚好,现将老师经验分享一、二.

    作者:张林;张闯;雷星星;李涛;王绍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补肾健骨汤联合西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例

    目的 探究补肾健骨汤联合西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并随机的分为两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肾健骨汤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8.57%(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cobb角与椎管侵占率方面均比对照组小(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伤椎前高压缩比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 补肾健骨汤与西药结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显著,且明显优于单纯利用西药治疗的效果.

    作者:朱小荣;梁水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耳胀耳闭30例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耳胀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4年6月耳胀耳闭患者60例69-耳-,其中治疗组30例(34耳)采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15天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对照组30例(35耳)鼓膜穿刺注射地塞米松针及糜蛋白酶针1ml,口服吉诺通胶囊,10天一个疗程,同时服用地塞米松片,连服5天.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均未复发.结论 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耳胀耳闲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少争;申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补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23例

    目的 比较补气活血法与外用外贴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旨在探讨治疗气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的佳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者4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予以补气活血法治疗,对照组予以外用外贴膏药治疗.治疗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组间Harris积分、生存质量评价(SF-36)评分以及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①两组治疗后Harris积分情况较治疗更好,但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结果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F-36量表评分与Harris积分情况一致;③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为75%,较对照组46%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气活血法较外贴膏药治疗气虚血瘀型股骨头坏死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丹;宋振华;胡建庚;郭永昌;曹玉举;王培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崔应麟教授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经验

    缺血性中风即西医的脑梗塞,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中风病尤其是恢复期治疗效果明显,吾师崔应麟教授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经验方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已取得临床验证.

    作者:陈亚奇;黄琳;崔应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电针拔罐艾灸三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60例

    目的 观察电针拔罐艾灸三联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拔罐艾灸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秋水仙碱治疗.结果 2组均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和90.00%,2组疗效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P>0.05);(2)2组治疗后血清UA、ESR、CRP比较均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2组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红肿、活动度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拔罐艾灸联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安全有效并且能降低UA、ESR、CRP水平,改善炎症反应.

    作者:曹晶晶;杨卫杰;曹轶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我院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我院多年来的案例教学的经验,内容涵盖了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难易度选择、对象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内科学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作者:彭锐;葛昕;吴伟;李荣;吴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带状疱疹的针灸诊治体会

    带状疱疹中医名为缠腰火丹、蛇串疮等,为临床常见病,若治疗不及时,特别是老年体弱患者,少数会遗留有后遗神经痛.查阅相关文献,其病因病机多认为与肝郁化火、过食辛辣厚味、感受火热时毒等“火”、“时毒”有关,但通过临床观察患者发病前后针下的感觉和患者的得气情况,笔者认为该病的发生是因为“火”、“时毒”太过,和(或)脉络空虚所致,故老年体虚者易患此病且治愈较难;治疗上,笔者用毫针刺、刺络拔罐、艾灸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现把自己的浅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乔敏;吴毅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体外衔接的思考

    面对如今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各自为战的现实,凸显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无序性,要打破这种现状,做好中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体外衔接,首先要认识到中高职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定位.中职阶段要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职阶段围绕专业核心技术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分清中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不同,也要切合实际对中高职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既要让学生既能在中职学校学有所用,又要为学生进入高职打好基础.因此提出中高职课程体系体外衔接几点思考,让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外衔接更加有序和合理.

    作者:李洋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针刺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动症18例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小儿多动症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针灸科2013年7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36例小儿多动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耳穴贴压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8.9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耳穴治疗小儿多动症临床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

    作者:李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方法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血糖控制、维生素治疗,隔日对局部伤口进行一次换药,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黄芪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2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宇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至灵胶囊联合玉屏风散治疗蛋白尿41例

    目的 探讨至灵胶囊结合玉屏风散治疗蛋白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82例慢性肾病蛋白尿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1例,给予该组患者至灵胶囊联合玉屏风散进行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该组患者单纯应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UAER、CPR等指标以及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至灵胶囊结合玉屏风散可有效地减少蛋白尿的排量,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盛晓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活血化瘀法抑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35例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抑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5月收治的7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活血化瘀中药抑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显著,可调理患者的全身症状,值得临床上推广实施.

    作者:汤景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疑难病经验概述(八)——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色经验概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结缔组织部,治疗比较困难,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比较大,中医治疗类风湿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尤其是当代的名老中医治疗类风湿有独到的特色临床经验,疗效比较好,本文对当代名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的特色经验进行总结.

    作者:丁波;卓泽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浅析

    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的不可逆性的致死性的肺疾病,它不仅是大多数肺部疾病的病理结果,又是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病原因.由于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且目前对其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故研究其发病机制也愈加紧迫.中西医对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各有优势,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研究对防治肺间质纤维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鑫鑫;周庆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34例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午6月-2015年6月收治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病患68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病患.对照组34例病患采用瘤体及其增生组织直接整块切除的治疗方法,实验组34例病患围手术期及中药择期瘤体局部病灶切除的联合治疗方法.对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疗效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评判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疗效的评判依据.结果 两组不同治疗方法都达到治愈目的,但是实验组只做瘤体局部病灶切除手术,在技术难度,创伤和术后乳房的外形等方面实验组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多使用在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治疗与诊断当中,对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收效良好,是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刘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130例创伤骨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以及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人数为65例,其中对照组主要是采用常规的手术钢板内外固定、牵引以及换药等西医治疗方式.而实验组则是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式基础上,结合中药内服以及外敷,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终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创伤骨科疾病,其骨折的治愈率、软组织的修复能力等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疗效十分明显.结论 在创伤骨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实现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张洵;杜梅生;陈虹;曾国云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从“人卧血归于肝”理论探讨睡眠对慢性肝病治疗的意义

    彭胜权教授系岭南温病名家,从事慢性肝病研究40多年,在肝病的辨证论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并且在患者的预后调摄中具有独到的认知.通过对“人卧血归于肝”经典理论的探讨,结合彭胜权教授在慢性肝病治疗中的临床经验,进一步阐明睡眠在肝病的治疗与调护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倡导“经典回归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金凤;皮立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及学习平台建设研究

    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是新医改政策的需要,人才培养基地及学习平台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改革课程体系、筛选实践基地、培训标准化病人、标准化家属、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建立实习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论述,创新了一套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作者:常学辉;黎民;刘瑞娟;位磊;杨雅静;韩丽华;李沛;孟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