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中西医浅析

崔鑫鑫;周庆伟

关键词:肺间质纤维化, 肺部疾病, 发病机制, 中西医研究
摘要: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的不可逆性的致死性的肺疾病,它不仅是大多数肺部疾病的病理结果,又是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病原因.由于近年来其发病率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而且目前对其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故研究其发病机制也愈加紧迫.中西医对肺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各有优势,将中西医结合起来研究对防治肺间质纤维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34例

    目的 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3午6月-2015年6月收治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病患68例,并将这部分人员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病患.对照组34例病患采用瘤体及其增生组织直接整块切除的治疗方法,实验组34例病患围手术期及中药择期瘤体局部病灶切除的联合治疗方法.对两组病患治疗前后疗效进行对比,以此作为评判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疗效的评判依据.结果 两组不同治疗方法都达到治愈目的,但是实验组只做瘤体局部病灶切除手术,在技术难度,创伤和术后乳房的外形等方面实验组效果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多使用在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治疗与诊断当中,对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收效良好,是乳腺纤维腺瘤合并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临床中应当得到大力推广与使用.

    作者:刘姝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睡眠障碍50例

    目的 探讨中医护理在改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睡眠障碍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接受中医护理,比较分析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2组观察对象临床护理前SRSS和PSQI评分结果以及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后SRSS和PSQI评分结果以及舒张压、收缩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睡眠障碍患者接受中医护理,有助于其睡眠质量和血压水平的改善.

    作者:闵元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柯干名老中医应用花类中药治疗脾胃疾患应用经验

    柯干医师于2002年获国家第三批名老中医称号,从医40余年,集临床、教、研经验于一体,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知识功底雄厚,临证思路缜密,用药精简,临床经验丰富,医术精堪.本文所述柯干医师用花药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方,药味简单,药效显著,可体现柯干医师平素辨证思维及遣方用药的独特之处,值得我们深刻体会与学习,并以此融会贯通,习得柯干医师辨证论治方法医术之一二,以传承发扬中医.

    作者:魏凌雪;李军军;林晓辉;胡灵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治疗耳胀耳闭30例

    目的 观察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耳胀耳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6月-2014年6月耳胀耳闭患者60例69-耳-,其中治疗组30例(34耳)采用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每日1剂,15天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对照组30例(35耳)鼓膜穿刺注射地塞米松针及糜蛋白酶针1ml,口服吉诺通胶囊,10天一个疗程,同时服用地塞米松片,连服5天.结果 治疗组治愈12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用药不良反应,随访半年均未复发.结论 参苓白术散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耳胀耳闲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胡少争;申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症120例

    目的 观察天麻素联合葛根素治疗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眩晕症的患者360例,随机分成3组各120例,A组给予天麻素联合葛根素治疗,B组给予天麻素治疗,C组给予葛根素治疗,观察比较各组对眩晕症的临床疗效.结果 天麻素联合丹参葛根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0%;天麻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83%;葛根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6.67%.3组间的数据比较,联合组与单用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天麻素与葛根素联合治疗眩晕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天麻素或葛根素.

    作者:王守成;李应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TBL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索TBL教学法在中医骨伤科学教学中应用.方法 2013-2014学年对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2011级中医(骨伤方向)班级的中医骨伤科学进行TBL教学法教学,A班采用TBL教学法,B班采用传统LBL教学法.结果 A班与B班成绩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BL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使临床和实践紧密结合,弥补传统的LBL教学法的不足.

    作者:李华南;吴继超;张海明;彭伟雄;吴谋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王松龄应用逍遥汤辨治偏头痛经验

    介绍王松龄教授应用加减逍遥汤辨治偏头痛之临证经验.偏头痛乃临床常见的慢性顽固性疾病,以头部偏侧搏动性疼痛为其特征,给患者带来极大危害.王师认为肝郁血虚挟瘀为该病的常见证型,针对此种证型,确立疏肝养血,祛瘀行血,通经止痛的治疗方法.依中医辨证论治之原则,王师参名方逍遥散之组方规律,结合其临床实践,自拟经验方加减逍遥汤,随证遣药,不拘一格,疗效确切,治愈率高.

    作者:杨卫卫;王松龄;王爱凤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化痰理气口服液止咳平喘及通透性药效学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化痰理气口服液的止咳平喘作用以及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方法 采用小鼠氨水引咳实验、磷酸组胺豚鼠引喘方法实验进行化痰理气口服液止咳及平喘作用的研究.采用伊文思蓝实验进行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结果 止咳实验显示,本品高剂量能显著延长小鼠引咳潜伏期和减少2 min内的咳嗽次数;平喘实验显示,本品高剂量能明显延长豚鼠引喘潜伏期,本品大剂量及氨茶碱组可减少抽搐跌倒动物数量;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显示,本品大剂量具有抑制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结论 化痰理气口服液具有明显的止咳平喘的功效,并且抑制乙酸提高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作者:刘素香;陈曦;徐敏妮;吴文平;杨利生;王显著;白丽君;窦建卫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汪静应用小柴胡汤临床经验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证的主方.张景岳在《伤寒论》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其中对7个或然证的加减应用对临证处方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笔者总结了汪静教授临床辨证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汪静教授注重病症结合,谨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灵活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多种病证,如呕吐、肝着、积聚、咳嗽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黄芹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我院目前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成熟,并且取得了较好临床效果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临床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我院多年来的案例教学的经验,内容涵盖了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难易度选择、对象选择、案例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具体运用过程,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中医内科学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作者:彭锐;葛昕;吴伟;李荣;吴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对比中医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的上肢肌力、下肢肌力、Fugl-Meyer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组内的各项指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中医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秦璇;王晴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药治疗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西医治疗多采用COPD全球策略(GOLD)分级治疗方法,不能逆转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且带来一定的副作用.COPD属中医学的“喘证”“哮证”“肺胀”“咳嗽”范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稳定期COPD认识的逐步加深,中医药在治疗COPD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OPD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左小亮;孟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课堂教学设计思维的探讨——切磋琢磨精益求精

    课堂教学设计是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它需要教师综合分析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学情、内容的组织、媒体的运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作者通过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进行了总结,希望对广大中医药院校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作者:葛昕;彭锐;吴伟;李荣;吴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低热44例

    目的 分析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术后低热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88例妇产科术后低热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免疫力指标变化、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实验室检查各指标值、轻度肝损伤率、肝损伤发生时间及不良反应率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改善妇产科术后低热症患者免疫功能,逐步减轻其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小飞;罗小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三甲复脉汤结合胺碘酮片治疗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38例

    目的 探讨三甲复脉汤结合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慢性心衰(CHF)合并室速的疗效.方法 将78例确诊的老年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两组均行CHF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40人加胺碘酮治疗,观察组(A组)38人在B组基础上联合三甲复脉汤治疗.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EVF)、心率及QT间期情况;比较两组心衰和心律失常疗效;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各项指标均改善,但A组更显著;A组疗效更优,P<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三甲复脉汤结合胺碘酮疗效显著,能改善心功能,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值得推广.

    作者:张昊;靳端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顽固性失眠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重症睡眠障碍,缠绵难愈,常常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中医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并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治疗疾病.本文对2009年来对中医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及其他疗法和名老中医经验进行总结报道,整理成文献综述.

    作者:王娜娜;吴明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骨髓炎48例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我科的慢性骨髓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A组48例,B组44例;A组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B组应用西医手术治疗.对比住院时间;骨骼愈合时间;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数值;骨髓炎复发率等4项指标.观察2组疗效.结果 A、B两组患者均得到系统随访,随访时间为10个月.A组:住院时间(31±11)天;骨骼愈合时间(156±22)天;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数值正常时间(53±18)天;骨髓炎复发1例,给以再次手术行骨搬移术治愈.B组:住院时间(39±10)天;骨骼愈合时间(158±21)天;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数值正常时间(65±15)天;骨髓炎复发3例,给以再次手术行骨搬移术治愈.两组在骨骼愈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4项检验指标恢复正常时间、骨髓炎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骨髓炎临床疗效满意,标本兼治,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葛占洲;陈秀民;常宗伟;伍永权;何龙;周瑾;李晓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郭艳幸教授治疗髌骨软化症经验采撷

    观察郭艳幸教授运用“平乐正骨平衡思想”治疗髌骨软化症,学习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本文从郭教授对髌骨软化症的认识、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和临床病例举隅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将郭教授临床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经验进行推广,为广大医者治疗髌骨软化症提供更多的建议.

    作者:张锟;陈哲;郭艳幸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98例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胃癌98例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96例胃癌晚期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和患者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8例患者.对照组只采取化疗,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结果 实验组总缓解例数为70例,占71.43%.对照组总缓解例数为50例,占51.02%.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总缓解例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存活时间、疾病进展时间和副作用方面,实验组情况要优于对照组,但是并不明显.结论 针对胃癌晚期患者,可以在化疗的基础上进行中药治疗,可以巩固化疗效果,但是在减轻副作用和延长患者生命的效果有限.

    作者:李中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王绍明教授藿朴夏苓汤治疗胆石症的经验分享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胆石症已经成为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并且发病率正逐年上升.临床上对于结石数量少,直径小,临床症状轻的胆石症仍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王绍明教授治疗临床上常见两种中医分型“痰湿型”和“湿热型”,以藿朴夏苓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收效甚好,现将老师经验分享一、二.

    作者:张林;张闯;雷星星;李涛;王绍明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