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李自顺

关键词:临床标本, 生化检验,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经过复检以后出现较大误差的102例临床生化检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对比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相应对策.结果:对比发现,检验前发生误差数为86例,占84.3%,在检验过程中发生误差数为12例,占11.8%,而在检验后发生误差数为4例,占3.9%,其中检验前主要影响因素为:送检时间延迟为23例,占26.7%,标本储存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为22例,占25.6%,标本发生严重的溶血为20例,占23.3%,标本采集方式不恰当为19例,占22.1%.检验中实验室环境、检验仪器、加样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检验后的核对和反馈为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存在着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其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是在检验前,检验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按规定储存标本并及时将标本送检,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切实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郴州地区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基金项目:郴州市科技局资助重点项目(CZ2013065);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项目(N2013-005).通讯作者:范楚平

    目的:通过对郴州地区 2013-2014 年5岁以下住院儿童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的病例对照研究,了解该地区的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诊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3年7月-2014年6月因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鼻咽拭子489份,同时采集年龄、时间相匹配的无感染症状对照244份,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HRV)、偏肺病毒(HMPV)、A型流感病毒(IFV-A)、B型流感病毒(IFV-B)、C型流感病毒(IFV-C)、副流感病毒1~4型(PIV1~4)、腺病毒(ADV)、博卡病毒(HBoV)、肠道病毒(EV)及冠状病毒(HCoV-OC43、HCoV-NL63、HCoV-229E、HCoV-HKU1).结果:489份病例组中有359份(73.41%)至少检测到1种病毒,RSV检出率高,为 27.61%,其次为ADV 9.82%、HRV 9.41%、IFV-A 8.38%、PIV2 7.15%,HMPV 5.32%,HPeV未检出.244份对照中有65份(26.64%)至少检测到1种病毒,PIV2、IFV-B、HKU1、PIV4、HPeV未检出,检出高的为HRV 10.25%,病例组病毒总检出率比对照组检出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HRV 、冠状病毒、HBoV、IFV-C、PIV4、EV病例组与对照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病毒病例组检出率比对照组明显高.各病毒主要检出年龄与季节都不同,病毒混合感染以RSV合并HRV感染为主.结论:RSV、ADV、IFV-A、IFV-B、HMPV、PIV1~3是郴州地区儿童SARTI的重要病原,以冬春季主要流行,12~35个月儿童易感,而HBoV、IFV-C、PIV4、EV、HRV和冠状病毒可能是重要的无症状潜伏感染病毒.

    作者:吴琼;陈礼娟;黄新泉;欧书腾;刘子菁;范楚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期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急救的颅脑创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诱导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观察组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分析两组静脉注射前(T0)、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完成即刻(T3)、完成1min(T4)、完成3min(T5)、完成5min(T6)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T1、T4、T5时BIS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T6时BIS指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2~T6时BIS指标较T0时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颅脑创伤急救患者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脑电双频指数,镇静效果较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永;于学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2月经过复检以后出现较大误差的102例临床生化检验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整理,对比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相应对策.结果:对比发现,检验前发生误差数为86例,占84.3%,在检验过程中发生误差数为12例,占11.8%,而在检验后发生误差数为4例,占3.9%,其中检验前主要影响因素为:送检时间延迟为23例,占26.7%,标本储存过程中行为不规范为22例,占25.6%,标本发生严重的溶血为20例,占23.3%,标本采集方式不恰当为19例,占22.1%.检验中实验室环境、检验仪器、加样是主要影响因素,而检验后的核对和反馈为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检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都存在着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其中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是在检验前,检验工作人员应按要求正确规范的采集标本,按规定储存标本并及时将标本送检,避免标本发生溶血现象,切实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李自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普通开胸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稍微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吻合口狭窄、颈部切口感染、肺部感染以及颈部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率(4%)明显低于对照组(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中期食管癌患者采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并左侧颈部吻合术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胡健;殷仕宝;叶阿奇;张亮亮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分析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和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以及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探讨巨幼细胞贫血细胞学形态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依据.方法:对226例巨幼细胞性贫血血象、骨髓象细胞形态学特点及空腹血清中叶酸、维生素B12定量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巨幼细胞性贫血中,中、重度贫血占90.6%;多表现为一系、二系或三系细胞减少,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核分叶过多;骨髓细胞具有特征性的形态学特点: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红系以幼巨红细胞为主,粒红巨三系细胞均有巨幼变、核分叶过多,各阶段巨幼红细胞细胞核增大更明显,核染色质疏松呈网状,核发育晚于胞质,成熟红细胞以卵圆形大红细胞为主;叶酸和/或维生素B12降低占96.9%.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巨幼变的典型性和显著性与中重度贫血共存;大细胞性贫血伴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表现可作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初检标准;骨髓中巨幼细胞生成增多和叶酸、维生素B12测定是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重要依据;巨幼细胞性贫血有显著的年龄特征,近年来中老年病例明显增多,传统的单纯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例已明显减少.

    作者:秦红群;马顺高;马稚强;杨国顺;何秋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心脏介入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的系统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实施心脏介入术患者进行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的系统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心脏介入术中应用有创血压监测患者12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均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60例均同时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1%,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两组干预前SAS及SDS评分均相对接近(P>0.05),干预后,两组相应评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实施心脏介入术患者进行术中有创血压监测系统护理,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吕洪玲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戊酸雌二醇在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的应用(附80例报告)

    目的:探讨戊酸雌二醇在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80例难治性不全流产患者,采取人为加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取口服戊酸雌二醇治疗3~7d后行清宫术,对照组则直接行清宫术.观察比较两组刮宫情况.结果:试验组难治性不全流产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再次清宫例数、再次复查B超宫内胎物残留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难治性不全流产清宫术前口服戊酸雌二醇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作者:艾俊敏;杜宏英;王巧玲;李淑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多层螺旋CT与普通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与普通CT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颅脑外伤后疑为颅底骨折的患者70例为观察对象,均给予多层螺旋CT和普通CT扫描检查,对扫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的颅底骨折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CT(P<0.05).结论:与普通CT检查相比,在对颅底骨折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诊断检出率更高,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赵志靖;曹维彬;赵学雷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心跳骤停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抢救方法,实验组遵循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开展抢救工作.观察两组患者呼吸心跳停止时间、护士参与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为3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呼吸心跳停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士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可有效优化急诊科抢救程序,对各项急救措施加以规范,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值得在急诊临床上予以推广.

    作者:梁胜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CORM-2对LPS诱导的血小板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1磷酸化调节的研究基金项目: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创新资金(PKJ2012-Y55)

    目的:探讨脓毒症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脂多糖(LPS)诱导的造血系细胞特异性蛋白-1(HS1)磷酸化调节方法.方法:收集健康人血小板,使用LPS体外刺激血小板,同时加入CORM-2观察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功能的变化,并同时检测磷酸化HS1(p-HS1)蛋白水平的改变.结果:显示CORM-2对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功能具有抑制作用,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CORM-2对HS1磷酸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CORM-2与血小板功能以及血小板HS1的活化密切相关,且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靶点.

    作者:赵昌明;许磊;郭东风;施琴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婴儿麻醉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在婴儿麻醉中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2016年本院收治的择期行手术治疗的426例婴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婴儿家属均知情同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喉罩麻醉)与对照组(气管插管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两组不同时间点中心静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管时间、清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婴儿麻醉过程中,采用喉罩麻醉的效果显著,能减少气道损伤,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不会给患儿血流动力学造成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樊军晓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ARDS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的疗效.方法:以2014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52例小儿ARDS病例为观察对象,按照电脑随机双盲法,将所选病例等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都予以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同时加用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观察两组血气指标变化,比较死亡率等指标.结果:实验组血气、血清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7.69%,对照组为23.08%,实验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小儿ADRS,有助于患儿血气指标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减少死亡风险.

    作者:林益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腹外疝的总称,常见的有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其中腹股沟斜疝为常见(占90%).如今,虽说随着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的广泛应用,较传统开放性手术确实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其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不可忽视.因此,了解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对其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董宝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交锁髓内钉与外固定架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病例60例,平均分为观察组30例(予以交锁髓内钉法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外固定架法治疗)对比两组病例的疗效、治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为26.6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平均治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交锁髓内钉法治疗四肢骨折效果更为理想,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愈合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文武;吴巍;杨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将科研成果引入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探索

    目的:探讨将科研成果引入口腔修复学教学的可行性,为口腔修复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将科研成果引入理论教学:教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或他人做科研的过程及体会.(2)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教师将自己或他人的科研试验转变成切实可行的本科实验.(3)将科研成果引入临床教学:教师结合具体病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的设计方案、设计理念和修复效果.结果:广大师生都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同行对该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结论:将科研成果引入口腔修复学教学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作者:王晓雪;郭长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目的:探索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方法:试验组采用基于微课的开放性实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采用调查问卷对实验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学生愿意接受并适应将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结论:将微课应用于护理开放性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作者:石微;房德芳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

    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肺功能及炎性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参与本次观察,根据不同用药方案分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研究组采用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两组均持续治疗14d.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EV1、FVC、FEV1/FVC、TNF-α、IL-6及IL-8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肺功能指标及炎性介质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孟鲁司特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炎性介质水平,改善患者肺功能.

    作者:齐欣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不同分娩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作用及其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接收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80例进行观察,征得产妇及其家属同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剖宫产分娩,观察组采用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胎儿的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的影响不同,本文中经阴道分娩产妇的分娩结局以及新生儿结局均较佳,因而建议在临床借鉴使用.

    作者:张志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

    目的:探究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我院收治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122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观察组给予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进行治疗,而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效果并记录其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44%)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用多潘立酮和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单用多潘立酮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郑要初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表柔比星与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采用不同的给药方法对临床的影响

    目的:分析表柔比星与多西他赛治疗晚期乳腺癌采用不同给药方法对临床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新辅助化疗的晚期乳腺癌患者资料,收集入选同时使用表柔比星与多西他赛患者(联合组)32例及先使用表柔比星后使用多西他赛患者(序贯组)45例.比较两组疗效、不良反应.结果:化疗结束后,联合组近期有效率为75.00%,序贯组为80.00%;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化疗导致死亡的毒副反应,联合组中白细胞减少、发热性粒细胞减少、脱发、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手足综合征的发生率分别为71.87%、65.62%、65.62%、68.75%、53.12%、68.75%.序贯组分别为53.33%、48.89%、46.67%、68.89%、51.11%、46.67%.结论:两种给药方法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序贯给药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参考.

    作者:吴柏平;唐青 刊期: 2017年第07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