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费用清单在住院患者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李艳兴

关键词:费用清单, 住院患者, 问题和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在住院患者的费用清单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决策。方法:对我院住院患者的费用清单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督查,进而寻求解决办法。结果:在费用清单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加强管理并提升收费员的个人素质、加强收费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患者对医院收费相关服务质量的满意度。结论:在住院患者的收费相关清单的管理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有效改善收费清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收费的准确性,降低医患之间的纠纷发生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62例急性剖宫产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80例,使用7.5 m g布比卡因,观察组82例,使用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方法,予以5.0mg布比卡因与25μg芬太尼,治疗后分别观察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麻醉见效时间、全麻起效时间均高于观察组,但知觉恢复时间低于观察组,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麻醉总有效率是67.50%;观察组为95.12%,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许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CB T )治疗对广泛性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广泛性焦虑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2例,分别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CB T 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量表(ITAQ)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定。结果:第8周末,两组的HAMA总分比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的 HAMA总分和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研究组的疗效、ITAQ总分、GQOL‐74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广泛性焦虑患者的疗效、治疗依从性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作者:周龙川;周芳珍;农玉贤;黄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Q CC 在缩短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 )在缩短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4-9月我院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32例,设为对照组,以2014年10月-2015年3月我院接受QCC干预行白内障手术患者432例,设为研究组,由资深医护人员组成QCC小组,针对缩短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问题采取针对性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手术接台时间为(43.29±5.34)min ,显著高于研究组的(25.74±3.12)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QCC用于白内障手术接台时间管理可有效提高接台效率,缩短接台用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朱雯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学生标准化病人在诊断学教学及考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高年级学生标准化病人(S P )在诊断课程教学及考核中运用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将2011级临床专业1班(72人)、2012级临床专业1班(73人)作为实验组,以传统的教学为基础,同时增加S P教学方法,2011级临床2班(76人)、2012级临床专业2班(72人)作为对照组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于课程结束之后进行问卷调查和成绩考核,并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诊断学课程理论期末考试,两组平均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使用了SP病人教学模式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从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及对照组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85%以上的学生认为S P模拟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结论:S P应用于诊断学课程教学能明显提高学生病史采集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综合技能的成绩,大面积使用学生SP和将学生SP的推广应用于医学高等教育中的诊断教学及考核中,可以提高诊断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作者:李继红;张钰华;李晶晶;吴秀明;向志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中术前血浆H bA1c 水平预测术后房颤发生率的研究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术前HbA1c水平与术后房颤(AF)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中心连续的397例CABG患者进入本研究样本。根据血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这些病例分组为:低值组,HbA1c在3.8%~5.6%(142例),中值组5.7%~6.7%(141例);高值组6.8%~11.4%(114例),统计其不同分组间的房颤发生率并与术前HbA1c分组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共有78例发生房颤(19.6%)。在低值组,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为28.2%(40/142),中值组为17.0%(24/141),高值组为12.3%(14/114)(P=0.01)。二者之间联系95%可信区间为0.7(0.61~0.83)。高值组与低值组比率为0.42。术前血浆 HbA1c水平作为预测术后房颤发生率95%可信区间为0.7(0.65~0.75)(P=0.01)。结论:术前 HbA1c的水平能够独立预测CABG患者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制定一定的策略来降低由HbA1c预测的术后高发人群的AF发生率。

    作者:荆朝辉;李明秋;荣晓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远缘链球菌mutL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经Genbank获得mutL序列信息后,采用不同在线软件及数据库分析并预测mutL蛋白的信号肽、疏水区、二级结构、三级结构等。结论:该研究为相关菌株的蛋白结构及功能研究提供了信息基础。

    作者:潘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论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若干问题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医学检验患者200例,随机分组,就常规检验管理(对照组,n=100)与依据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行针对性管理(观察组,n=100)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选取的标本检验患者准确率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检验满意度为9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对策,包括标本采集、检验仪器设备和试剂、检验人员等多方面管理,可提高检验质量。

    作者:李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盆腔炎用药效果初评

    目的:探究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治疗女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盆腔炎患者共86例。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沿用常规治疗盆腔炎的药物治疗法,即左氧氟沙星联合奥硝唑。观察组运用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进行对比治疗。结果:观察组盆腔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地尼联合奥硝唑在女性盆腔炎治疗中,安全性高、疗效好,值得在女性盆腔炎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作者:杨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疏肝活血止痛法对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活血止痛法对紧张性头痛患者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2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疏肝活血止痛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头痛程度、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液流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肝活血止痛法可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指标,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薛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妇产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与成效

    目的:探究在妇产科采用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运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妇产科患者4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投诉率、护理差错率、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护士受表扬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 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于妇产科患者具有显著护理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海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出血转化预测的模型分析

    目的:评估溶栓后出血评分(HAT)模型对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122例发病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溶栓禁忌证,给予rt‐PA 0.9mg/kg 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记录 HAT评分,根据评分不同,分为0分组、1分组、2分组及≥3分组共4组,分析4组之间出血转化的差异。结果:静脉溶栓患者共122例,其中22例出现出血转化,6例患者为症状性脑出血;0分组出血转化4例;1分组出血转化6例;2分组出血转化8例;≥3分组出血转化4例,各组之间行卡方检验,统计量χ2=26.53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 A T模型可有效地预测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

    作者:姜超;徐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胃肠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治疗(FTS)对胃肠肿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100例,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患者围手术期按照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要求进行管理,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和术后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以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住院时间缩短,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术后体重下降减少,肠道排气时间提前,未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临床治疗胃肠肿瘤时,围手术期采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加快术后恢复,整个治疗过程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欧阳映辉;肖步耘;周贤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分析

    目的:对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与药学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5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患儿,依据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注射阿奇霉素治疗,而观察组采用口服阿奇霉素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且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阿奇霉素应用到儿科患儿的临床治疗中,可能会导致患儿发生诸多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依据患儿的病情、年龄为其制定出合理的使用方案,尽可能的口服阿奇霉素实施治疗,从而有效降低该药物给患儿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欧阳玉环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估

    目的:分析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在我院治疗的7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划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显效率也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并发症少,可作为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首选术式。

    作者:林建宇;侯昊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肾镜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后残留结石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肾镜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肝内胆管术后残石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5例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实验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实验组应用肾镜及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对照组仅利用纤维胆道镜,均在预留T管或胆总管造瘘管基础上完成肝内胆管结石碎石取石手术,对比分析取石时间、结石取净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术后)。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平均费时47.83min ,对照组62.76min ,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为高效;结石总清除率实验组为77.78%,对照组为70.59%,无明显差别;术中、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镜超声碎石术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术后残石安全可靠,具有治疗效率高、手术时间短、结石取净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詹庆华;蔡旌槐;黄鹏;黄世旺;梁树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治疗的5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观察组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肿瘤坏死程度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肿瘤完全坏死率为3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00%,观察组局部复发率为2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疗效显著,可提高肿瘤坏死率,减少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方安平;王建屏;何永福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1例报告

    肝结节性再生性增生(Nodularregenerativehy‐perplasia , NRHL)是一种慢性硬化性肝脏疾病,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5岁,以“腹胀,纳差半年,呕血、黑便半月”就诊。查呕吐物潜血阳性,急诊腹部B超:肝硬化,肝动脉增宽,肝内外胆管轻度扩张,门脉内可见可疑低回声,栓塞?胆囊壁水肿,脾大,副脾,脾静脉增宽,腹水。既往因类风湿关节炎,服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强的松等药物10余年。2005年患急性乙型肝炎,服拉米呋定后复查 HBV‐DNA转阴。无服避孕药史。查体:贫血貌,巩膜无黄染,腹软,左下腹轻压痛,脾肋下3指触及。生化全检,TBIL 30.5μmol/L ;DBIL 7.3μmol/L ;ALB 32g/L ,余正常;乙肝六项:HBC‐Ab(+),余(-);自身抗体:抗核抗体:阳性。抗平滑肌抗体、抗胃壁细胞抗体、抗心肌细胞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抗线粒体 M 型抗体均阴性;免疫球蛋白 Ig A 6.6g/L ;(0.68~3.78),IgG、IgM ,补体C3、C4,铜蓝蛋白均正常;类风湿因子:172IU/ml(0~20);血常规:WBC 3.86×109/L ,RBC 2.43×1012/L ,PLT 65×109/L ,HGB 75g/L ;HCV‐Ab(-);肿瘤标记物:CA125243.9IU/L (<35),余正常;凝血全项:PT 20.3s(11~15),PTA 49%(80~120);便潜血:阳性;肝静脉彩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双侧股静脉、腘静脉未见明显栓子;胸片:两上肺结核,肺门淋巴结钙化;超声心动图:心包积液(少量),三尖瓣反流;腹CT 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脾大,门静脉主干,分支静脉广泛栓塞,胆囊增大,脾门钙化;门脉血流彩超:门脉较广泛的栓塞,其血流中止(伴行的肝动脉扩张);下腔静脉B超:下腔静脉未见明显梗阻。

    作者:叶妮娜;窦玉勤;赵洪川;张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超声诊断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患者60例临床超声影像学检查资料,并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60例患者中超声检查结果与临床符合共51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5.00%;其中肝脏破裂13例,脾破裂17例,肾破裂13例,腹膜后血肿3例,空腔脏器损伤4例,复合性损伤1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2.31%,88.24%,84.62%,66.67%,75.00%,80.00%。结论:超声检查以其操作简便、重复性好及费用低廉等优势可作为急诊腹部闭合性损伤内脏破裂出血首选影像学诊断方式。

    作者:何金梅;杨晓龙;杨静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胶体液和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胶体液和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0例病例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于麻醉前快速输入500ml羟乙基淀粉,对照组于麻醉前快速输入500ml平衡盐溶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及血压变化情况、低血压发生及麻黄素使用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5min、15min时心率、血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为5.5%,麻黄素使用率为10.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7.3%,2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胶体液较晶体液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低血压的预防效果更佳,可有效维持产妇及胎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低血压及麻黄素使用的发生。

    作者:王珏;沈进;胡乃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诊断性教学评价法对于提高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效果

    目的:探索诊断性教学评价法在提高基地医院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将我院教师的临床理论课堂教学情况作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评价法,研究组应用诊断性教学评价法,分别进行评价后再次实施教学和评价。将两组问卷调查及成绩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教学评价前,两组观察对象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素质等5方面评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总分也较为接近(P>0.05),两组教学评价后的教学态度评分均与评价前接近(P>0.05),其余项目以及总分均显著高于评价前,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诊断性教学评价法评价基地医院课教质量,可以有效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便于针对性纠正。该方法对于提高基地医院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史成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