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提高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

李昊;廖红兵;卢国泽

关键词:口腔修复学, 临床前期, 实践能力
摘要:口腔修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技能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而临床前期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些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目前学生临床前期口腔修复学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探讨教学改革的途径,如在教学中运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模拟诊疗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提高口腔修复学临床前期实践能力的教学改革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技能是该课程的重要目标,而临床前期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这些实践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初步分析了目前学生临床前期口腔修复学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探讨教学改革的途径,如在教学中运用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模拟诊疗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作者:李昊;廖红兵;卢国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积极心理学在外科手术学实践课教学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是以帮助人们养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应对各类问题和挑战为目标的新兴心理学学科,其有助于个人培养乐观、自信、感恩等积极特质的人格。经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外科手术学实践课教学中,发现其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情绪中正性积极力量,增强团队协作意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作者:刘洪;曹萍;明英姿;成柯;牛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应用品管圈提高心血管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心血管患者服药依从性。方法:组织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成立品管圈活动组织,选定“提高心血管患者服药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活动前、后患者服药情况进行比较,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心血管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效果。结果:活动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缺陷率由31.8%降至15.6%。结论:经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心血管患者服药依从性。

    作者:徐云;薛宏;赵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福州地区5058例体检者血尿酸水平检测分析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体检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检出率情况,为该地区 HUA所引起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尿素酶法对2015年5月份在我中心体检的5058例本地区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血尿酸水平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查出高尿酸1208例,占23.88%。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岁血尿酸水平与25~34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5岁以上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州地区健康人群男性血尿酸水平和HUA检出率均高于女性,而且<25岁的人群血尿酸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作者:周宜娟;余孙兴;许颢瀚;徐从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对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我院使用阿司匹林出现不良反应的49例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13例出现过敏反应,占26.5%;18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占36.7%;7例出现瑞氏综合征,占14.3%;8例出现水杨酸反应,占16.3%;3例出现肝损害,占6.1%。结论:阿司匹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使用中一定要保证阿司匹林的用量以及用法正确,并且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作者:兰志新;林秀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高频彩超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的声像图表现。结果:76例均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炎25例,乳腺导管扩张9例,良性肿瘤32例,恶性肿瘤10例。其中误诊4例:2例良性误诊为恶性,2例恶性误诊为良性,诊断准确率为94.7%,其中恶性组为80%,良性组为95.4%。结论:高频彩超已成为乳腺肿块检查的重要手段,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郑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分级质控管理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目的:旨在探讨采取分级质控管理方法对改善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作用。方法:建立临床护理人员-护士长-护理部的三级质控组织,对护理质量进行分层次、全方位的监督和检查,以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特一级护理合格率、护理表格书写合格率、急救物品完好率及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平均值与2011年实施分级质控前的相应指标的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基础护理、护理技术操作、特一级护理、护理表格书写的合格率和急救物品完好率以及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等指标与实施分级质控管理方法前相比,分别提高了6.39%、3.61%、2.41%、5.09%、1.94%、9.13%。结论:分级质控的护理管理方法对于促进医院护理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阎爱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阴道四维超声成像在诊断自然分娩产妇盆底功能异常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阴道四维超声在检测患者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分娩,且经阴道四维超声检测发现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无盆底功能障碍的正常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四维超声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静息状态时,观察组肛提肌裂孔长度、裂孔面积、双侧肛提肌厚度测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Valsalva 动作时,观察组肛提肌裂孔长度、裂孔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双侧肛提肌厚度测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阴道四维超声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进行早期诊断,利于临床防治。

    作者:王丹;李萍;李利琼;胡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小鼠肝脏损伤的探讨

    目的:探讨经尾静脉注射小鼠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对肝脏的损伤作用。方法:无菌分类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经尾静脉注射进行转移过继实验,在不同时间点动态观察小鼠转氨酶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0h相比,小鼠在转移过继第12小时后血清转氨酶上升至高(P<0.05);在转移过继第4天,小鼠血清转氨酶ALT、AST 能够明显恢复正常,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在转移过继后36h恢复正常。结论:淋巴细胞转移过继实验可对小鼠肝脏造成的一过性损伤,该损伤效应在转移过继后4d可以恢复。

    作者:胡静;王洪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癌患者腹部扫描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T 诊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腹部扫描诊断中应用低剂量CT诊查的临床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肝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初次进行C T诊断时应用常规剂量,C T复查时应用70%、50%低剂量进行诊断检查,对低剂量C T的诊查价值进行观察。结果:三种剂量的诊断图像质量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的辐射剂量水平显著少于常规剂量(P<0.05)。结论:对肝癌患者腹部扫描诊断过程中应用低剂量CT诊查,不会给图像质量和患者身体带来损害,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郝宝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影像诊断与治疗的现状分析

    踝关节骨折多见于高速交通和高空坠落,其均是高能量所致,因此往往伴随着下胫腓联合损伤,漏诊、漏治后易造成踝关节的慢性不稳,终踝关节形成创伤性关节炎,选择佳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目前骨科领域的研究难题,本文就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相关影像诊断和治疗作一简单综述。

    作者:黄超;徐祝军;王强;谢加兵;汪正宇;周茂生;胡旭峰;袁建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多潘立酮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上应用多潘立酮治疗胃癌患者手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择2000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手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胃液量及胃泌素等进行比较。结果:在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上观察组患者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胃液量和胃泌素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液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泌素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癌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使其早日康复,可以在普外科推广应用。

    作者:向辉飞;林定能;孙铁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孕期补充维生素 C 对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孕期补充维生素C对预防子痫前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进行产前检查的440例孕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20例,干预组孕妇每日服用100mg维生素C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两组孕妇随访至胎儿分娩,观察两组孕妇子痫前期发病及妊娠结局。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孕妇子痫前期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 VS 5.6%)(χ2=3.888,P=0.049),两组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率、低出生体重儿率、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补充维生素C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子痫前期的发生,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高文香;徐卫霞;汪能素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反应蛋白与降钙素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中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34例AECOPD患者为AECOPD组,同时选取稳定期患者20例作为COPD稳定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CRP与PCT水平。结果:AECOPD组患者治疗前血清CRP及PCT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PD稳定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血清CRP及PCT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RP及PCT 表达水平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联合检测CRP及 PCT ,对治疗AECOPD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刘大锐;田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胆囊结石小切口胆囊切除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治疗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比较胆囊结石采用小切口胆囊切除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0例胆结石患者,将其分为小切口组与腹腔镜组,每组50例,小切口组患者采取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于腹腔镜下实施胆囊切除术,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和小切口组相比较,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短,住院费用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中,和小切口胆囊切除相比,尽管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住院费用高,但是其创伤小、恢复快且手术时间短,若条件允许可优先选择该手术,以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纪国;秦亚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以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并确诊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的患者50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则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情况,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康复锻炼1和6周后,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者的 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李雅琼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非气管插管全麻辅以 HC 可视喉镜在气管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非气管插管全麻辅以HC可视喉镜在气管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1例ASA评分Ⅳ级患者采用非气管插管全麻辅以 HC可视喉镜行气管支架植入术。观察患者麻醉前、术中和苏醒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氧饱和度(SpO2)变化、术后呼吸困难缓解情况、麻醉及手术相关重要并发症、手术和术后苏醒时间等。结果:在非气管插管全麻辅以HC可视喉镜下,11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气管支架。MAP在手术中和麻醉苏醒后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HR在麻醉苏醒后明显低于麻醉前(P<0.05);SpO2在术中、麻醉苏醒后显著高于术前(P<0.01),术中SpO2维持在95%~99%。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手术医师操作时间为(65.5±10.2)s ,术后苏醒时间(8.8±1.6)min。结论:非气管插管全麻辅以HC可视喉镜用于气管支架植入术安全、简单、可行。

    作者:米智华;胡乃琴;王春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Ⅲ型副流感病毒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Ⅲ型副流感病毒PIV3肺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4年1-12月收治的49例PIV3肺炎患儿发病季节、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片、肺功能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春夏季39例(79.59%),发病年龄<1岁30例(61.22%),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发热、喘息、肺部粗湿啰音,喘息患儿易合并肺功能异常,胸片以双肺受累多见,少部分患儿有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减少,49例均治愈出院,出院1周随访肺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春夏是PIV3肺炎的高发季节,婴儿为高发人群,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发热、喘息,并发症少,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极少数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抗生素治疗,预后良好。

    作者:袁晓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依达拉奉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 、NSE 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78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A组加用依达拉奉与普罗布考治疗,B组加用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NSE及神经功能评分(NIHSS)变化。结果: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B组的80.77%(P<0.05);治疗后两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显著优于B组(P<0.05);治疗后7d及14d两组的血清NSE及hs-CRP均显著降低,且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ACI能够显著降低hs-CRP及NSE水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宋玉龙;赵佩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护理风险管理对心肺疾病患者护理安全和满意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心肺疾病患者护理安全性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心肺疾病患者12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以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根据统计分析结果,经过不同的护理管理之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心肺疾病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李媛媛;赵松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