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蛋白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的应用

刘敏;张芳

关键词:新生儿, 黄疸, 白蛋白, 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白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黄疸患儿5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结合白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结合茵栀黄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联合常规蓝光照射与白蛋白进行治疗,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宜都市1252例孕期营养监测分析

    目的:了解宜都市1252例孕期妇女体成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总体水)基础代谢率的现状及变化规律,通过能量来源、营养素和膳食结构分析,为孕期保健健康营养指导提供参考数据和工作努力方向。方法:选择2015年3-12月在宜都市妇幼保健院1252例孕妇进行孕期营养监测,由专人按标准进行营养检测,同时采用设备自带问卷调查对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准确记录1d的饮食量、种类、辅食添加情况及户内外运动情况。结果:1252例孕妇在妊娠不同时期体成分、膳食结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期施行孕期营养指导、参加主/被动运动、健康的个人饮食嗜好及孕期合理补钙等是孕期营养的有利因素。结论:建立了宜都市孕期营养监测膳食营养的正常范围值,为今后孕期膳食营养指导提供临床参考。

    作者:杨虹;朱诗明;王蓉;柳家珍;胡红珍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严重多发伤的 ICU 监护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 U )采取监护及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8例,分为IC U监护和治疗58例(实验组),非IC U监护和治疗30例(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除此之外实验组进行复苏处理、病情监护及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 IC U监护和治疗多发伤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突发状况,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救治成功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低,住院时间短,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急救中推广使用。

    作者:罗江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血清 TSGF 联合 SCC 检测对宫颈癌的诊断意义分析

    目的:分析应用血清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和鳞状细胞癌(SCC)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宫颈癌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疾病的患者,各56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56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对三组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的阳性人数。结果:研究2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及检测阳性人数明显高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及检测阳性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宫颈癌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斌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与开腹手术治疗盲肠后位阑尾炎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目的: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在盲肠后位阑尾炎中的治疗效果加以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盲肠后位阑尾炎患者63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29)。观察组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则行传统开腹手术,将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手术相关参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予以对比。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血量、恢复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方面则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盲肠后位阑尾炎患者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助于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改善生活质量,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林茂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BL 在药理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在药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药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113名为考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6名)和对照组(57名),前者采用PBL教学法,后者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和问卷调查两个方面比较。结果: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知识掌握、沟通和交流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个人兴趣、团队合作互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PBL教学法在药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及个人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作者:霍宇;杨捷;龚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护理和并发症观察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和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急诊和住院收治行急诊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8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急诊手术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常规组(8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作者:祝晓莲;汪细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且术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半年内及术后1年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应用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鹏;吴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AUB)的发病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妇科确诊为AUB患者180例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妇女200例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AUB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子宫内膜病理改变、血脂异常、肥胖、放置IUD与AUB有显著关联(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理改变(OR=5.790)、放置IUD (OR=2.248)、肥胖(OR=1.910)是AUB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内分泌功能失调、子宫内膜良性病变、放置IUD和肥胖是AUB的主要原因,临床应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关的处理措施,有效预防AUB的发生。

    作者:肖慧莉;范建敏;户亚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持续俯屈法接生对降低会阴切开率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持续俯屈接生法对会阴切开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3月在我院采用持续俯屈接生法分娩的273例产妇为观察组,2014年1-3月在我院采用常规助产方法分娩的227例产妇为对照组。就两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助产方法对两组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会阴切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会阴完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第三方满意度测评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第二产程平均时间、新生儿 Apgar评分、新生儿平均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持续俯屈接生法与传统阴道助产方法比较,能够降低顺产产妇会阴切开率和产后出血率,提高了产妇的会阴完整率,对母婴安全有保障。

    作者:李欣;徐素琴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分析

    目的:总结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方法,并分析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对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毛囊角质细胞,并制备体外构建表皮膜片,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修复处理,采用制备的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裸鼠创面进行覆盖,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处理,仅采用壳聚糖明胶膜片覆盖固定,比较其效果。结果:术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干燥并可见新生上皮,而空白材料对照组大鼠创面仍未愈合;回植后1个月,修复组大鼠无显著收缩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修复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可见新生上皮,且表皮分化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大鼠经 HE染色检测显示均有复层表皮结构,但修复组大鼠创面表皮层层次较多,且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有利于促进皮肤缺损恢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敬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Seminar 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Seminar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见习带教中可行性及教学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泌尿外科见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在临床带教中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结果:3个月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实验组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各单项得分及总分中,Seminar教学评价均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Seminar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助能力。

    作者:许宁;林婷婷;薛学义;魏勇;蔡海;郑清水;李晓东;林云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应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对治疗后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6.92%,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为15.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儿哮喘急性发作采取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较好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能被患儿所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游德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父系表达基因10(PEG10)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父系表达基因10(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EG10与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EG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EG10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EG10阳性与低分化等级、Ki67(+)及mDFS缩短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EG10阳性表达提示肝细胞癌预后较差。

    作者:李晓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食管嵌顿义齿自行咳出1例报告

    1病例资料患者,男,67岁,因“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障碍40余天”于2015年10月16日入住我院。患者于2015年9月7日突发脑梗死,送至“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诊疗,病情稍稳定后,15日转入“上海市皮肤病医院”,住院期间不慎义齿脱落,误咽入食管,查胸部CT示“食管上段异物,两肺散在炎症性改变,右下肺较明显”,胃管置入,感染控制后,转至我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规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无糖尿病史。入院查体:T 36.8℃,P 90次/min ,R 20次/min , BP 126/70mmHg(1mmHg=0.133kPa),神清气平,言语不能,查体合作欠佳。右侧鼻唇沟稍浅。心、肺、腹(-)。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摄胸片(2015年10月16日):(1)上纵隔区致密影,结合病史及外院检查,为脱落假牙所致;(2)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肿瘤标志物、B超、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2016年1月17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剧咳,自行将假牙呕出。18日复查胸片了解患者假牙咳出情况,胸片示两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咽喉部及胸部未见明显假牙影。胃管进食5d后逐步开始口腔进流质,于2月9日拔出胃管。

    作者:居健惠;霍永彦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患者的疗效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疗法的效果及其对血脂水平影响。方法:择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7月接收的急性脑梗患者,共108例。按照随机分组原理,将108例患者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都行“基础+阿托伐他汀”治疗。其中,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为40mg/d;对照组为20mg/d。观察两组疗效,并比较其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血脂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者采取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脂水平,疗效甚好。

    作者:吕永刚;刘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抢救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抢救护理对重症烧伤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30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特殊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疮率、医院感染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导管性败血症率、创面脓毒血症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和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及患其他疾病的概率,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的概率,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亚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奥曲肽在恶性肠梗阻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分析奥曲肽对恶性肠梗阻病症患者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恶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注射奥曲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进行记录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实验组治疗后胃液引流情况和治疗3d、7d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以及腹部X线检测等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12例。结论: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降糖、控压、调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1.6%);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9%)高于对照组(7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

    作者:王九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30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为糖尿病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本院已确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00例,统计分析其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47例(82.33%)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174例(58.00%)发生2种及以上并发症;老年糖尿病并发症女性发生率高于男性(χ2=6.589,P=0.01),不同年龄层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增长并发症发生率逐渐升高(χ2=27.054,P<0.001);老年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前3位分别为高血压、神经病变以及周围血管病变。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多种并发症并存,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及时采取护理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薛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阴道炎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38例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9例,其中对照组单独行酮康唑治疗,研究组则在其基础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78.95%,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 P<0.05);研究组治疗后4、8周的临床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酮康唑单独及联合克霉唑栓治疗老年念球菌性阴道炎均存在一定的临床疗效,但酮康唑联合克霉唑栓治疗效果更佳,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

    作者:钱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