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张芳
随着医用手术器械及影像学的发展,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微创技术不干扰正常脊柱生物力学结构,保持脊柱的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可大限度地减少传统手术方式中出现的医源性损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概述各类脊柱微创技术的特点、优势、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
作者:赵基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高频超声引导下安珂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微小钙化灶切取活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72例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微小钙化灶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安珂微创旋切术,切除钙化灶后行病理检查,观察病理检查结果及手术效果。结果:共检出乳腺癌10例(13.9%),乳腺良性病变62例(86.1%)。钙化灶有效清除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9.6±3.7)min ,美容效果满意,术后不良反应为疼痛和血肿,发生率分别为13.9%、5.6%。结论:高频超声引导下安珂微创旋切系统诊断乳腺微小钙化灶安全可靠、微创,是诊断乳腺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谢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奥曲肽对恶性肠梗阻病症患者治疗有效性以及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恶性肠梗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之上,给予注射奥曲肽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症状进行记录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改善。实验组治疗后胃液引流情况和治疗3d、7d后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以及腹部X线检测等情况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3.3%。实验组2例患者出现副反应,对照组有12例。结论:奥曲肽治疗恶性肠梗阻,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王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坦洛新单用或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临床效果差异。方法:观察对象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A组、B组及C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他达拉非单用、坦洛新单用及两种药物联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 NIH‐CPSI评分。结果:C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 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治疗后NIH‐CPSI评分均显著低于A、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他达拉非、坦洛新单用,两种药物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可有效缓解排尿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促进性功能恢复。
作者:陈厚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0岁。因腰痛伴左下肢间歇性跛行1个月,收入院。患者3个月前在工作中不慎从约2m高的架板上坠地,臀部着地,伤后自感腰背疼痛,经对症治疗,疼痛缓解。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腰痛突发,牵涉到背部、左臀、左下腹和左股后,行走时疼痛加重,必须蹲下方能缓解。现在因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又经保守治疗,无明显改善,故入院诊治。查体:步态平稳,腰后伸正常,屈曲稍受限;脊柱无明显侧弯, T11压痛明显但无反射痛;L4左侧腰肌紧张,压痛(++),有反射痛至臀下。右下肢直腿抬高70°,左下肢直腿抬高60°,加强试验(+),左小腿三头肌张力较右低,L5感觉区减退,拇伸屈肌力正常。X光片正位示 T11,12间隙变窄,侧位亦窄,侧位亦腰椎生理弧度变浅,L4间盘后宽前狭。CT 示:L4,5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增厚,T11间盘突出较轻。入院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经积极的保守治疗2个月,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逐渐加重。查体:双下肢感觉区明显减退,自觉双下肢及腰部无力,同时出现排尿困难,大便干燥。遂以腰椎管狭窄症合并马尾神经损伤行腰椎管扩大术,马尾神经松解术,术后伤口Ⅰ期愈合。术后40d查体:行走时需扶双拐,相当于L3~S1处有10cm的切口疤痕已软化,整个 T5~S1棘突压痛不明显,相当于 T8以下皮肤痛觉稍迟钝,T6~ T8为痛觉过敏区。肌力情况:双骼腰肌Ⅲ级,股四头肌右Ⅳ+、左Ⅳ-,伸拇、伸趾肌双Ⅴ级,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踝震挛(++++),双Gordon征(+),双巴氏征(+),双侧跟腱反射亢进,拟诊为胸椎管狭窄症伴双下肢不全瘫。为了解胸段脊髓情况行M RI示病灶位于胸腰段,相当于 T12~ L1处椎管前方有软组织阴影压迫脊髓。结合化验 ESR 70mm/h分析考虑结核可能性大,遂行抗痨治疗,4周后患者 ES R由70mm/h下降为4mm/h ,食欲增加,全身乏力感减轻、双骼腰肌肌力4+级,踝震挛由(++++)转(±)。考虑椎管内脓汁有吸收的可能,为了彻底清除病灶,拟行二次椎管减压术。术后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伤口甲级愈合,嘱其积极功能锻炼,继续抗痨治疗。1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黄建立;胡达古拉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应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均相免疫法甘胆酸(Cholylglycine ,CG)试剂进行分析性能验证。方法:实验性能验证。采用制造商提供的主校准品、质控品及我院门诊患者血清标本,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15‐A、EP17‐A、EP6‐A、EP7‐P方案,于生化分析仪对该项目的正确度、精密度、定量检测下限(LoQ )、线性范围、干扰因素进行验证,同时与放射免疫法(RIA ) CG试剂进行比较。结果:正确度验证显示测定值与标示值偏倚分别为-3.4%、1.33%。自动生化分析仪的LoQ为0.30mg/L ;线性范围为0.30~56.86mg/L (R2=0.9923);重复精密度为4.3%、3.4%;中间精密度为5.3%、4.8%,均小于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3种干扰物在试验浓度内(胆红素≤39.2mg/dl ,血红蛋白≤194mg/dl及甘油三酯≤285mg/dl)的偏差分别为7.2%、5.9%、-8.51%。该方法与放射免疫法比较回归方程为Y=0.9643X+0.0253,R2=0.9966,两种方法偏倚小于总允许误差。结论:均相免疫法测定CG ,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甘胆酸试剂具有高度相关性,适合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自动分析,可满足临床测试要求。
作者:吴定昌;陈丽萍;黄晓华;卢丽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炭疽杆菌菌龄、青霉素浓度及琼脂浓度对炭疽杆菌串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在青霉素培养基(青霉素浓度0.1~0.05U/ml ,琼脂浓度为0.4%~0.5%)中继续培养6h、4h、3h、2h、1h、0.5h;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含青霉素浓度0.6U/ml、0.4U/ml、0.2U/ml、0.1U/ml、0.05U/ml、0.025U/ml的青霉素培养基(琼脂浓度为0.4%~0.5%)中37℃培养2h;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在琼脂浓度分别为0.7%、0.6%、0.5%、0.4%、0.3%、0.2%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含0.05U/ml青霉素)37℃培养2h ,随后取涂片干燥、固定和染色。结果:串珠试验结果在青霉素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h的准确率为60%。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准确率达72%;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和0.4%的琼脂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准确率达90%。结论:炭疽杆菌的菌龄、青霉素培养基中青霉素浓度及琼脂浓度三者与串珠试验结果关系密切,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和0.4%的琼脂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的准确率高。
作者:徐珠锦;郭震;刘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助产护理对提高高龄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龄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助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助产护理对提高高龄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达90%,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2h内的出血量、分娩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的抑郁评分以及Apgar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分娩护理上加入助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高龄初产妇的分娩质量,也能够有效消除产妇在分娩前的焦虑心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分娩的风险,还保障了母婴健康,因此,助产护理干预在产科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顾菊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应用布地奈德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加用布地奈德雾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沙丁胺醇雾化治疗,对治疗后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6.92%,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2%,对照组为15.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儿哮喘急性发作采取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较好安全性及临床效果,能被患儿所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游德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且术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半年内及术后1年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应用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鹏;吴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和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急诊和住院收治行急诊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8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急诊手术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常规组(8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作者:祝晓莲;汪细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白蛋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1月我院接收治疗的黄疸患儿5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采用蓝光结合白蛋白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蓝光结合茵栀黄治疗,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等进行检测与分析,并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γ‐谷氨酰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中,联合常规蓝光照射与白蛋白进行治疗,能够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作者:刘敏;张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9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满意,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赵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金刚藤胶囊配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附件炎包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妇科门诊收治的100例慢性附件炎包块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氧氟沙星+奥硝唑治疗,观察组应用金刚藤胶囊+康妇消炎栓治疗。观察两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病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个月、6个月、9个月时病情复发率分别为0%、2.0%、8.0%,远低于对照组的28.0%、44.0%、5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金刚藤胶囊配合康妇消炎栓治疗慢性附件炎包块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远期病情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左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吸氧要求经过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吸入造成气道的干燥不适,痰液及分泌物的干涸。在院前急救中湿化吸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救护车的颠簸会造成湿化瓶中液体的晃动,使湿化液的用量无法控制。同时,飞溅的湿化液会沿着吸氧管进入气道,造成误吸、呛咳等危险。寒冷的冬季,会造成湿化液的结晶甚至结冰,导致氧气导管的阻塞。而频繁更换湿化瓶,会延误出诊,也无法保证无菌要求,引起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我院院前急救自2014年2月至今,采用非湿化吸氧,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静;范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武陟县布鲁氏杆菌病(布病)流行动态及疫情,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调查2011-2015年武陟县各个乡镇布病发病率、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以及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情况。结果:2011-2015年武陟县共报告布病病例276例,无死亡病例、无暴发疫情报告。其中2011-2014年武陟县布病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而2015年布病发病率有所降低。布病多以春夏季发病率较高,而秋冬季发病率有所降低。布病多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总发病率居前三的地区依次为嘉应观乡、圪当店乡、大封镇。结论:加强对布病的防治及宣传工作,落实政府与乡镇的防控职责,不断培训基础医务人员技能,促进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从多个方面综合管理,有助于彻底降低布病的发病率以及促进布病防治工作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实效性。
作者:石凌云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痰液基细胞学检查(LCT )在肺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3-12月送检的536例肺癌患者痰液,同时进行LCT制片和常规涂片(CS),细胞学诊断结果分为3类:阴性、可疑为癌、癌;后两类报告为阳性,对2种方法均为阳性的126例进行分型。结果:LCT涂片阳性检出率为39.9%(214/536),CS涂片阳性检出率为24.3%(130/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0,P<0.01)。2种方法同时诊断为阳性的126例肺癌中,CS涂片准确分型率为47.6%(60/126),LCT 涂片准确分型率为72.2%(9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P<0.01)。结论:LCT制片在痰液标本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及准确分型率方面均高于CS制片,值得在临床细胞病理学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立强;黄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 )对于硬化萎缩性苔藓(LSA )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10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以卤米松乳膏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以A L A‐PD T方法进行治疗的5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就总有效率而言,研究组(96.00%)高于对照组(74.00%);就复发率而言,研究组(0%)低于对照组(30.00%);研究组其余指标如疼痛评分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以减轻患者病痛,有效促进皮肤破损的恢复,既安全又有效。
作者:陈岩松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