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银市平川区宝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2年慢性病患者眼部疾病调查结果分析

路晓力

关键词:慢性病患者, 眼部疾病, 调查, 分析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中心2010-2012年慢性病患者眼部疾病检查情况,探讨疾病干预措施,了解糖尿病患者盲与低视力的发病情况,糖尿病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糖网病)的患病率。方法:对宝积路社区卫生中心2010-2012年确诊为高血压病或糖尿病并纳入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的慢性病患者眼部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宝积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慢性病患者眼部疾病检查率达94.6%,检出眼部疾病547例,疾病检出率为39.4%,主要有屈光不正发病率为高,为458例,占33.0%,其次为白内障288例,占20.7%。另外是眼底疾病,其中主要是黄斑疾病、糖网病。结论:慢性病管理是公共卫生均等化工作中的项目,政府重视慢性病患者免费体检的根本就是为了及早发现疾病。专业人员的配备,居民认真配合是免费眼底检查的先决条件,社区眼科疾病普查是控制糖网病发病率,阻止糖网病致盲的第一道防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分析

    目的:总结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方法,并分析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对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毛囊角质细胞,并制备体外构建表皮膜片,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修复处理,采用制备的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裸鼠创面进行覆盖,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处理,仅采用壳聚糖明胶膜片覆盖固定,比较其效果。结果:术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干燥并可见新生上皮,而空白材料对照组大鼠创面仍未愈合;回植后1个月,修复组大鼠无显著收缩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修复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可见新生上皮,且表皮分化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大鼠经 HE染色检测显示均有复层表皮结构,但修复组大鼠创面表皮层层次较多,且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有利于促进皮肤缺损恢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敬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统计学符号的书写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十三五”背景下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体系的理论思考

    医养结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未来养老的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了医养结合必要性的前提下,主要运用理论分析等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描述,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一体化建设、推进医养结合进行了理论探索并提出了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体系的一系列观点和政策建议。

    作者:史雨婷;张云策;杨博学;张宗光;左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微稀释法表型检测方法评价及分析

    目的:评价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微稀释法表型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葡萄球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稀释法检测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的耐药,分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分布,比较评价微稀释法检测方法。结果:105株葡萄球菌中,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试验中,对头孢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为57.1%(28/49),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 RCNS )为73.2%(41/56)。而微量肉汤稀释法中,头孢西丁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 MRSA 57.1%(28/49),MRCNS 73.2%(41/56);苯唑西林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 MRSA 51.0%(25/49),MRCNS 64.3%(36/56)。3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萄球菌产 mecA 基因率很高,自动化生化、药敏一体化板条上的苯唑西林微量肉汤稀释孔和头孢西丁微稀释孔能代替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 M RS ,为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减少M RS治疗的失败。

    作者:张栋林;许英;陈阿红;王姝;钱学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PAC 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流产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PAC )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2-12月人工流产术后4975例,依据术后关爱指导方法不同将其分两组。对照组2475例,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2500例,给予PAC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HAMD评分较低,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C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应用效果佳,应予推广。

    作者:张丽;卢春洁;王福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对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骨科2012年1月-2015年1月接收的颅脑损伤病人共30例(治疗组),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同期选择颅脑损伤病人共30例(对照组)进行对照,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治疗,并定期随访,评定病人格拉斯哥预后分数、手术指标及并发症等。结果:所有入选病人均完成手术,随访后发现,两组格拉斯哥预后分数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治疗中,推行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方案和标准外伤大骨瓣手术方案都可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改良去骨瓣减压术方案的优势更加突出,对于提升病人预后水平和生存率发挥着重要价值,可推广。

    作者:李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重症烧伤患者的临床抢救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临床抢救护理对重症烧伤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30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特殊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疮率、医院感染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导管性败血症率、创面脓毒血症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和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及患其他疾病的概率,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的概率,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亚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靶控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分别复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1月需要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 TCI泵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同时静脉输注丙泊酚;观察组给予TCI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同时静脉输注丙泊酚。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动脉平均血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及麻药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0.0%,观察组为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MAR、HR、R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SPO2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药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好,患者体征比较平稳,术后容易苏醒,值得手术麻醉推广使用。

    作者:朱海琴;乔建军;赵勇东;陶永峰;周桂霞;王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云克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护理观察

    目的:探讨云克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4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以云克联合化疗进行治疗。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疼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65.0%( P<0.05)。结论:云克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备临床疗效,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改善疼痛,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春晓;杨观娣;许美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白细胞介素8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深入研究以及其血管内皮炎症病理基础的确立,一些促炎及抗炎因子已被验证是血管损伤病理变化过程的潜在媒介。自1987年白细胞介素8(IL‐8)被首次描述,其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尤其是在白细胞运输和激活中的作用已被广大科研学者反复论证。研究表明,IL‐8在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将细胞研究和动物模型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尚未明确。本文对目前IL‐8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宁;庄艺;涂玥;董勤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严重多发伤的 ICU 监护及治疗分析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患者在重症监护室(IC U )采取监护及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88例,分为IC U监护和治疗58例(实验组),非IC U监护和治疗30例(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除此之外实验组进行复苏处理、病情监护及重要脏器的功能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死亡率与致残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 IC U监护和治疗多发伤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处理突发状况,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救治成功率高,死亡率和致残率低,住院时间短,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急救中推广使用。

    作者:罗江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448例患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32例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或家长相关健康知识知晓得分与健康行为形成得分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儿与家长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更加符合其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梁雪梅;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降糖、控压、调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1.6%);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9%)高于对照组(7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

    作者:王九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宫内早孕与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的声像图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B超检查在异位妊娠与宫内早孕中子宫内膜变化的声像图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我院妇产科门诊体检的异位妊娠产妇6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期宫内早孕产妇57例为研究组。两组产妇均采取经腹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血流频谱性质以及回声特征,并比较其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及收缩期血流峰速、内膜局部血流阻力指数和收缩期血流峰速。结果:研究组产妇子宫内膜回声均匀,略高于肌层,呈磨玻璃样;子宫内膜厚度为(17.5±4.3)mm ;而对照组产妇中有5例(8.1%)回声呈磨玻璃样,子宫内膜厚度为(13.1±3.2)mm ;经分析,两组产妇子宫内膜声像图特征及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两组产妇子宫动脉阻力指数及收缩期血流峰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超声技术检测产妇子宫内膜厚度以及声像图特征,有助于鉴别宫内早孕和异位妊娠。

    作者:杨延卫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西吡氯铵含漱液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西吡氯铵含漱液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口腔念珠菌感染患者50例,随机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服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服用西吡氯铵含漱液,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西吡氯铵含漱液治疗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张子旋;严维;周璇;王洋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健康课堂与微信随访干预措施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采用健康课堂及微信随访等方式干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干预组110例患者参加健康课堂并定期通过微信方式了解患者近期血压控制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对照组97例患者接受常规高血压三级管理,比较6个月、12个月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各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SBP、DBP、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一般疾病管理自我效能、体育锻炼、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情况、精神健康8个方面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这8个方面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改善。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BP、DBP、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一般疾病管理自我效能、体育锻炼时间、与医生沟通情况和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干预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健康课堂及微信随访的干预模式较普通的高血压三级预防模式更具有优势。

    作者:张彩红;周伟;蒋琴;陶晔;王绘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八步教学法”在流行病学理论教学中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深入剖析教材和学生,在流行病学理论教学中提出了“八步教学法”的授课理念,并以病例对照研究理论教学为例对各步骤进行了详细解析,强调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突出以问题为导向,先学后教,以教导学,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效率,但该教学设计对教师素质、学生自学能力及教学资源的要求较高。

    作者:康姮;刘一亚;练成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非湿化吸氧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吸氧要求经过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吸入造成气道的干燥不适,痰液及分泌物的干涸。在院前急救中湿化吸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救护车的颠簸会造成湿化瓶中液体的晃动,使湿化液的用量无法控制。同时,飞溅的湿化液会沿着吸氧管进入气道,造成误吸、呛咳等危险。寒冷的冬季,会造成湿化液的结晶甚至结冰,导致氧气导管的阻塞。而频繁更换湿化瓶,会延误出诊,也无法保证无菌要求,引起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我院院前急救自2014年2月至今,采用非湿化吸氧,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静;范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不同注射方式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硬结发生的比较

    目的:探讨不同注射方式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皮下出血和硬结发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需行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患者60例(600次),随机分为改良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注射次数均为10次/5d ,传统组注射方法为针头与皮肤倾斜30°,改良组在皮肤皱褶处高点垂直注入,比较两组皮下出血和硬结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发生皮下硬结和出血的概率分别为36.67%和11.00%,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改良组发生中、重度皮下出血的概率又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部皮肤皱褶处高点垂直注入低分子肝素钙的注射方式,可显著降低皮下出血和硬结的发生率,使护理工作取得良好的满意度。

    作者:曾银开;李小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 华蟾素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沙利度胺和华蟾素注射液,对照组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及输血为主的对症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1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血液学改善5例,总有效率为63.64%;对照组12例中无完全缓解,部分缓解1例,血液学改善3例,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联合沙利度胺治疗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输血需求,耐受性好。

    作者:林梅英;莫苑君;尹芳;于鹏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