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琴;乔建军;赵勇东;陶永峰;周桂霞;王明军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治疗8周后,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LVDD、BNP水平小于对照组,LVEF、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左心室重构,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赟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痰液基细胞学检查(LCT )在肺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3-12月送检的536例肺癌患者痰液,同时进行LCT制片和常规涂片(CS),细胞学诊断结果分为3类:阴性、可疑为癌、癌;后两类报告为阳性,对2种方法均为阳性的126例进行分型。结果:LCT涂片阳性检出率为39.9%(214/536),CS涂片阳性检出率为24.3%(130/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0,P<0.01)。2种方法同时诊断为阳性的126例肺癌中,CS涂片准确分型率为47.6%(60/126),LCT 涂片准确分型率为72.2%(91/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P<0.01)。结论:LCT制片在痰液标本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及准确分型率方面均高于CS制片,值得在临床细胞病理学诊断中推广应用。
作者:朱立强;黄荣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结肠癌手术治疗中应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结肠癌根治术进行治疗,比较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64.00%,且术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半年内及术后1年内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完整结肠系膜切除应用在结肠癌手术治疗中,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陈鹏;吴铎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人毛囊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表皮实验方法,并分析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对皮肤缺损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毛囊角质细胞,并制备体外构建表皮膜片,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修复处理,采用制备的毛囊干细胞壳聚糖明胶膜片对裸鼠创面进行覆盖,同时选取12只裸鼠进行皮肤缺损处理,仅采用壳聚糖明胶膜片覆盖固定,比较其效果。结果:术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干燥并可见新生上皮,而空白材料对照组大鼠创面仍未愈合;回植后1个月,修复组大鼠无显著收缩现象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修复后1周,修复组大鼠创面可见新生上皮,且表皮分化良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大鼠经 HE染色检测显示均有复层表皮结构,但修复组大鼠创面表皮层层次较多,且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结论:体外构建人毛囊干细胞有利于促进皮肤缺损恢复,临床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袁敬东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临床抢救护理对重症烧伤患者病情的影响。方法:将我院30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治疗并对其进行特殊的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压疮率、医院感染率、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导管性败血症率、创面脓毒血症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的表皮移植手术和护理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及患其他疾病的概率,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的概率,具有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刘亚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诊手术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和并发症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急诊和住院收治行急诊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8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分别给予急诊手术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一次性止血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3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常规组(80.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手术护理可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护理满意度。
作者:祝晓莲;汪细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Seminar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见习带教中可行性及教学效果。方法:将在我院泌尿外科见习的2010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30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人。在临床带教中实验组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结果:3个月临床见习结束后,采用理论考试、临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来评价教学效果,发现实验组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各单项得分及总分中,Seminar教学评价均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Seminar教学法在泌尿外科临床教学中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探索和团结协助能力。
作者:许宁;林婷婷;薛学义;魏勇;蔡海;郑清水;李晓东;林云知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在药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药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113名为考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6名)和对照组(57名),前者采用PBL教学法,后者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和问卷调查两个方面比较。结果: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知识掌握、沟通和交流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个人兴趣、团队合作互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PBL教学法在药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及个人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作者:霍宇;杨捷;龚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影响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发病72 h内入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9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3.9~6.1mmol/L )组患者398例和血糖升高(6.11~17.07mmol/L )组患者19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混杂因素。结果:本研究入选的5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97例(33.1%)出现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年龄、多灶性梗死、血尿酸值在两组间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卒中严重程度、高龄、多灶性梗死是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 C I分别是1.099(1.046~1.154)、1.019(1.002~1.034)、4.867(3.207~7.164),P<0.05。结论:入院时卒中严重程度、高龄、多灶性梗死是脑梗死急性期血糖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运兴;王宁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检测父系表达基因10(PEG10)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EG10与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8例肝细胞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PEG1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EG10阳性表达与癌组织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PEG10阳性与低分化等级、Ki67(+)及mDFS缩短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EG10阳性表达提示肝细胞癌预后较差。
作者:李晓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448例患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32例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或家长相关健康知识知晓得分与健康行为形成得分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儿与家长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更加符合其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梁雪梅;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合丙泊酚在宫腔镜手术麻醉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1月需要宫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 TCI泵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同时静脉输注丙泊酚;观察组给予TCI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同时静脉输注丙泊酚。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动脉平均血压(MAP)、心率(HR)、呼吸(RR)、血氧饱和度(SPO2)及麻药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等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80.0%,观察组为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观察组MAR、HR、R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SPO2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药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合丙泊酚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好,患者体征比较平稳,术后容易苏醒,值得手术麻醉推广使用。
作者:朱海琴;乔建军;赵勇东;陶永峰;周桂霞;王明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在临床工作中,一般吸氧要求经过湿化,以避免干燥的氧气吸入造成气道的干燥不适,痰液及分泌物的干涸。在院前急救中湿化吸氧会遇到许多困难,如:救护车的颠簸会造成湿化瓶中液体的晃动,使湿化液的用量无法控制。同时,飞溅的湿化液会沿着吸氧管进入气道,造成误吸、呛咳等危险。寒冷的冬季,会造成湿化液的结晶甚至结冰,导致氧气导管的阻塞。而频繁更换湿化瓶,会延误出诊,也无法保证无菌要求,引起湿化瓶的细菌污染。我院院前急救自2014年2月至今,采用非湿化吸氧,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静;范振国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对应用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均相免疫法甘胆酸(Cholylglycine ,CG)试剂进行分析性能验证。方法:实验性能验证。采用制造商提供的主校准品、质控品及我院门诊患者血清标本,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15‐A、EP17‐A、EP6‐A、EP7‐P方案,于生化分析仪对该项目的正确度、精密度、定量检测下限(LoQ )、线性范围、干扰因素进行验证,同时与放射免疫法(RIA ) CG试剂进行比较。结果:正确度验证显示测定值与标示值偏倚分别为-3.4%、1.33%。自动生化分析仪的LoQ为0.30mg/L ;线性范围为0.30~56.86mg/L (R2=0.9923);重复精密度为4.3%、3.4%;中间精密度为5.3%、4.8%,均小于厂家声明的不精密度。3种干扰物在试验浓度内(胆红素≤39.2mg/dl ,血红蛋白≤194mg/dl及甘油三酯≤285mg/dl)的偏差分别为7.2%、5.9%、-8.51%。该方法与放射免疫法比较回归方程为Y=0.9643X+0.0253,R2=0.9966,两种方法偏倚小于总允许误差。结论:均相免疫法测定CG ,重复性好,线性范围宽,抗干扰能力强,与放射免疫分析法甘胆酸试剂具有高度相关性,适合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自动分析,可满足临床测试要求。
作者:吴定昌;陈丽萍;黄晓华;卢丽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分析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与职业压力源及核心能力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我院注册护士100例,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观察并比较护士自我效能、职业压力源以及核心能力得分情况和关联性。结果:自我效能方面,与同事相处困难、与患者相处困难、不能轻易决定如何工作以及同时进行多项工作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的;职业压力源方面,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专业及工作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的;核心能力方面,伦理实践、人际关系、临床护理得分明显高于其他的;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与职业压力源呈负相关,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与核心能力呈正相关(P<0.05)。结论:护士职业应对自我效能与护士职业压力源呈负相关,与核心能力呈正相关。
作者:田友菊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98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予降糖、控压、调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1.6%);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9%)高于对照组(77.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显著。
作者:王九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微稀释法表型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葡萄球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微稀释法检测葡萄球菌对头孢西丁和苯唑西林的耐药,分析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分布,比较评价微稀释法检测方法。结果:105株葡萄球菌中,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试验中,对头孢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A )为57.1%(28/49),对头孢西丁耐药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M RCNS )为73.2%(41/56)。而微量肉汤稀释法中,头孢西丁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 MRSA 57.1%(28/49),MRCNS 73.2%(41/56);苯唑西林对葡萄球菌的耐药率分别为 MRSA 51.0%(25/49),MRCNS 64.3%(36/56)。3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葡萄球菌产 mecA 基因率很高,自动化生化、药敏一体化板条上的苯唑西林微量肉汤稀释孔和头孢西丁微稀释孔能代替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 M RS ,为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减少M RS治疗的失败。
作者:张栋林;许英;陈阿红;王姝;钱学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评价采用健康课堂及微信随访等方式干预后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平行对照试验设计。干预组110例患者参加健康课堂并定期通过微信方式了解患者近期血压控制情况并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管理,对照组97例患者接受常规高血压三级管理,比较6个月、12个月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两组各观察指标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SBP、DBP、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一般疾病管理自我效能、体育锻炼、认知症状管理、与医生沟通情况、精神健康8个方面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这8个方面随着时间变化而逐渐改善。多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SBP、DBP、症状管理自我效能、一般疾病管理自我效能、体育锻炼时间、与医生沟通情况和精神健康评分7个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分组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干预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健康课堂及微信随访的干预模式较普通的高血压三级预防模式更具有优势。
作者:张彩红;周伟;蒋琴;陶晔;王绘颖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11月79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1组为体外震波碎石组,共15例;2组为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组,共29例;3组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共22例;4组为开放取石术,共13例,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80.0%;2组、3组、4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9.7%、90.9%、92.3%,与1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8%,明显高于1、2、3组,四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中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赵景新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