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陈琦
目的:探讨螺旋C T扫描及重建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疑似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螺旋C T扫描重建(C T组)和胸部X线检查(DR组),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和漏诊率。结果:CT 组确诊率明显高于DR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组一侧皮质隆起、凹陷和断裂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DR组,但对局限性胸膜反应的确诊率不及DR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 扫描重建在不完全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中敏感性较高,漏诊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陶啟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股骨干骨折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分院骨科诊治的82例股骨干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应用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均少于对照组;随访结果观察组肢体关节功能恢复总有效为97.56%,高于对照组的87.80%( 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对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术中失血少、临床效果优良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沙福祥;王友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自噬是高度保守细胞“自我吞食”的行为,是细胞降解并循环利用自身大分子及器官的途径。自噬不仅有助于肾小球及肾小管稳态的维持,且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中同样伴随着细胞自噬功能的受损。激活自噬通路或恢复自噬功能可能具有肾脏保护作用。本文综述与糖尿病相关的自噬机制,以增加对此研究方向的前沿知识理解。
作者:田顺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护理,在并发症的控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观察组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2%),对照组有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邱春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随机将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高血压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焦虑、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抑郁情绪均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压水平及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青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析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骨活血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腰背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身体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苏昭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入院的90例行侧卧位手术患者,按是否愿意接受术中改良护理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术中改良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皮肤不良反应及压疮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及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皮肤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及压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改良护理在侧卧位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具有术中护理借鉴意义。
作者:毛文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 EC )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帮助实现早诊断及有效治疗,从而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C U )收治的122例胎龄<37周N EC患儿的临床诊疗情况。结果:对早产N EC患儿的基本发病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及母乳喂养在三期患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122例患儿临床表现中,腹胀、呕吐、胃残留、反应低下的发生率高于血便;经治疗,Ⅰ期患儿总有效率为100.0%,Ⅱ期患儿总有效率为94.0%,Ⅲ期患儿总有效率为75.0%。结论:降低早产儿N EC的病死率需要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有效的外科干预可提高严重N EC病例的治疗效果。
作者:余倩;周熙惠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乌司他丁对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对照组加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治疗后1d、3d、7d时所有患者肿瘤转化生长因子(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白细胞介素(IL )‐6等炎性因子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的IL‐6、T N F‐α浓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两组浓度差异在治疗后1d、3d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7d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 TGF‐β浓度在治疗后呈现为不断上升趋势且观察组上升幅度更大,从治疗后3d开始,两组的浓度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能够加强TGF‐β下调炎性因子的作用,抑制炎性因子释放,减轻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病后恢复。
作者:易双红;黄雪玲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2例AMI患者,均在我科行PCI术。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B组直接常规行PCI术,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冠脉血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冠脉血流改善优于B组( P<0.05);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B组为4.3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 P>0.05)。随访中,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B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利于预后。
作者:王平;刘志辉;李剑敏;谭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脂蛋白a[LP(a)]的检测对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0月于我院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适龄的1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CRP、FG、LP(a)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患者的不同梗死面积与血清CRP、FG、LP(a)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FG、LP(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中梗死面积越大患者的血清CRP、FG、LP(a)的水平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者 P<0.01)。结论:临床工作中对患者血清CRP、FG、LP(a)进行检测,可以作为临床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依据之一,且CRP、FG、LP(a)也可作为脑梗死患者梗死面积的预测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拉娜;谢芳;杨寿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白细胞计数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50例确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时段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CRP及白细胞计数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RP分别为(14.1±1.7)mg/L和(1.8±0.5)mg/L、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2.3±2.5)×109/L 和(7.2±1.6)×109/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P阳性率为82.0%,白细胞计数阳性率为90.0%,两者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8.0%,联合检查阳性率显著高于单CRP或单白细胞计数检查阳性率(P<0.05)。结论:白细胞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筛选与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李晓红;胡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针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48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内窥镜组和开放组,每组74例,内窥镜组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开放组则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内窥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侧入路内窥镜手术方法治疗的创口更小、术后康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邱功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门诊药房处方调剂差错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门诊药房共出现的34例处方调剂差错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差错原因及相关处理对策。结果:通过本次分析发现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种类主要包括:药品数量差错13例,占38.24%;同一药品不同规格、不同剂型差错6例,占17.65%;药品名称、外包装相似发错6例,占17.65%;用法用量差错6例,占17.65%;其他差错3例,占8.82%。导致上述处方调剂差错事件的主要有:药师原因23例,占67.65%;医师原因5例,占14.71%;患者原因3例,占8.82%;环境因素3例,占8.82%。结论: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加强各环节管理,可有效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差错事件发生率。
作者:王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糜烂、破裂,从而诱发血栓形成或引起血管痉挛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与ACS和易损斑块的关系。本文对当下关于PAPP‐A与ACS的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谌擎;王凤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对疤痕子宫产妇实施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甲组,以同时期我院接收的非疤痕子宫阴道分娩者46例作为乙组,对两组产妇的阴道分娩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产妇阴道分娩成功率(82.61%)与乙组(86.9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程时长、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Apgar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9.57%)与乙组(17.3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疤痕子宫再妊娠产妇采取阴道分娩,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且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江晓丽;邹橞怡;岑晓燕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在IC U气管插管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综合IC U 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气管插管脱机后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照正常程序拔管脱机。脱机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氧疗(观察组)和普通文丘里面罩吸氧(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患者耐受性、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别。结果:(1)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患者耐受性以及气道湿化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C U 气管插管脱机患者应用湿化的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能提高其氧合指数、治疗的耐受性,降低再插管率,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
作者:李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实时线阵变频探头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30例BI‐RADS Ⅳ级乳腺肿块患者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者74例,恶性者56例,74例良性者中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者为62例,恶性12例,诊断符合率为83.78%;56例恶性病灶中恶性为51例,良性5例,诊断符合率为91.07%。术后病理结果67个良性病例中纤维腺瘤29例,乳头状瘤样增生16例,浆细胞乳腺炎10例,乳汁淤积性囊肿6例,纤维脂肪瘤6例。63例恶性病变者中浸润性癌16例,乳头状导管癌17例,髓样癌10例,黏液腺癌12例,叶状囊肉瘤8例。恶性组Vsmax 、Vdmin 、RI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宪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100例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的模糊关联,寻找合适的拔牙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来我院拔牙的患者100例,观察所有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中近中阻生拔牙率明显高于垂直位阻生、水平位阻生及舌向位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位拔牙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垂直位阻生、近中阻生、舌向位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冠折断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二磨牙松动、干糟症、舌侧骨板骨折、根折、半侧下唇麻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第三磨牙牙位与拔牙后并发症之间有明显关系,临床医生在拔牙时应该根据患者牙齿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拔牙方案,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
作者:董斌;张兵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