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格列美脲与二甲双胍联合短期内强化治疗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韩亚梅

关键词:社区医院, 血糖, 初诊, 糖尿病
摘要:目的:探讨格列美脲片(Glimepiride Tablets ,GT)与盐酸二甲双胍(Metformin hydrochlorid ,MH)联合短期内强化治疗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T2DM )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社区2009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初诊T2DM患者,均予以12周的GT与MH联合短期强化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BMI、血糖(FPG、2h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指标(TG、TC、LDL‐C)、HOMA‐β、HOMA‐IR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2周后,本组患者FPG、2hPG、HbA1c、FINS、TG、TC、LDL‐C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患者治疗后 HOMA‐β、HOMA‐IR等胰岛功能指标明显改善(P<0.05)。发生低血糖事件3例,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对初诊T2DM患者,予以GT与M H联合短期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以及糖脂代谢,不良反应少,值得社区医院推广应用。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脑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护理,在并发症的控制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观察组有1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2%),对照组有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科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邱春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对治疗创伤骨科疾病时采取微创技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进行探讨并分析,了解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98例,采取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组则给予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治疗组在换药次数、伤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治疗组患者的总优良率为95.92%,对照组为81.63%,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微创技术治疗创伤骨科患者,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治疗中拥有极大的意义。

    作者:李海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药学监护对终末期肾病和血液透析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药学监护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并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到我院诊治的68例终末期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4例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34例应用药学监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血脂的改善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133±9.1)mmHg ,舒张压(81±4.7)mmHg ,相比对照组改善效果更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更好(P<0.05)。结论:临床上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并伴高血压患者采用药学监护进行治疗,可以针同患者开展个体化治疗,明显提高降压、降脂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陈建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析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运用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8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壮骨活血汤治疗,对比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7.9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67%(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腰背部VA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壮骨活血汤结合手法复位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其身体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苏昭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价值探讨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2例AMI患者,均在我科行PCI术。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6例。A组术前给予替罗非班,B组直接常规行PCI术,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冠脉血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术后冠脉血流改善优于B组( P<0.05);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52%,B组为4.35%,两组不良反应无差异( P>0.05)。随访中,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04%,B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更利于预后。

    作者:王平;刘志辉;李剑敏;谭莉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脂质水胶体及泡沫敷料联合用于供皮区创面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脂质水胶体及泡沫敷料联合用于供皮区创面换药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行刃厚皮取皮的患者8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采用单双号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用脂质水胶体及泡沫敷料覆盖创面,对照组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直至创面愈合。对比两组首次换药时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结果:观察组首次更换敷料时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脂质水胶体及泡沫敷料联合应用于供皮区创面形成密闭湿润环境,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换药时的疼痛。

    作者:曹海梅;卜平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无缝隙护理在提高鼻窦炎手术围术期护理质量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无缝隙护理在提高鼻窦炎手术围手术期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接受鼻窦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接受常规护理模式的患者归为对照组,将接受无缝隙护理模式的患者归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鼻窦炎手术围手术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推广。

    作者:周丽萍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2006-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丙型肝炎流行状况,为制定防治措施及预测疫情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丙型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共报告5422例丙型肝炎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3.14/10万;其中确诊病例及临床诊断病例分别占59.48%和40.14%;新安(18.23/10万)和沙井街道(16.64/10万)发病率居前(χ2=32.98,P<0.01);男性年均发病率(14.72/10万)高于女性(11.19/10万)(χ2=9.64,P<0.05);发病主要集中于中青年,20~45岁发病占70.77%,老年发病率高于中青年,其中75~80岁发病率(91.73/10万)高;病例职业构成的前2位为家务及待业(32.83%)、工人(28.99%)。结论:2006-2015年深圳市宝安区丙型肝炎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家务及待业和工人为丙型肝炎发病的高危人群,将是今后防控工作的重点。

    作者:陈兵;袁倩;钟璋平;马智超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短期睡眠剥夺对幼鼠海马CA1区SS、β1-A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短期睡眠剥夺对幼年大鼠海马CA1区生长抑素和β1‐肾上腺素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幼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h、24h、36h和48h睡眠剥夺组,每组8只。采用改良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大鼠SD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1区SS、β1‐AR的表达量。结果: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S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12h、24h、36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1),48h睡眠剥夺组大鼠海马CA1区β1‐AR阳性神经元的数量较12h、24h、36h睡眠剥夺组明显减少,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睡眠剥夺36h内幼鼠海马CA1区神经元SS、β1‐AR的表达量增加,可能参与代偿性神经保护机制,而48h后SS、β1‐AR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提示海马CA1区神经元可能已受损,致学习记忆障碍。

    作者:贾一凡;韩永慧;陶媛媛;王贞贞;李子墨;赵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效果研究

    目的:对精索静脉曲张合并睾丸萎缩的青少年患者进行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随访并评估患者睾丸体积和生育的潜力。方法:选取40例均为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伴有睾丸萎缩的青少年患者,进行腹膜后精索静脉高位结扎+离断术治疗,对其中34例患者进行现状分析,评估睾丸大小和精索静脉曲张的严重程度。结果:双侧比较,临床2级患者13例(81.25%)左睾丸体积增加( P=0.01),临床3级患者15例(83.33%)左睾丸体积增加( P=0.02)。27例单侧精索静脉曲张中,23例(85.19%)左睾丸体积增加。7例双侧患者,5例(71.43%)左睾丸体积增加。术后随访2~10年,34例患者29例(85.29%)精子检查正常。结论:精索静脉曲张手术使82.35%的睾丸萎缩患者的睾丸体积明显增大。手术对青少年精索静脉曲张治疗有很大的益处。

    作者:周振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观察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优质护理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1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综合优质护理。搜集患者术后24h及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SF‐36),记录两组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并比较两组间评分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h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 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后24h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术后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综合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有利于患者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

    作者:张小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在ICU患者撤机后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吸氧在IC U气管插管脱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综合IC U 2014年9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20例气管插管脱机后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按照正常程序拔管脱机。脱机后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经鼻导管湿化高流量氧疗(观察组)和普通文丘里面罩吸氧(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在氧合指数、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患者耐受性、舒适度等方面的差别。结果:(1)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患者在舒适度、患者耐受性以及气道湿化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IC U 气管插管脱机患者应用湿化的高流量鼻导管氧疗能提高其氧合指数、治疗的耐受性,降低再插管率,是一种新的有效的呼吸支持模式。

    作者:李会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26例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通过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7.69%,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罗文峰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我院的98例小儿肺炎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儿使用头孢哌酮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舒普深治疗,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疗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7.96%,且在咳嗽咳痰、发热、气促、肺部湿啰音等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普深联合头孢哌酮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吴静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共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妈咪爱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小儿肠胃康颗粒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疗效与机体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8%,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比较有差异( P<0.05);观察组腹痛消失时间、腹泻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小儿肠胃康颗粒联合妈咪爱治疗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加快患儿的康复进程。

    作者:万艳;李怀刚;万嵘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42例幼儿急疹合并惊厥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幼儿急疹合并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幼儿急疹合并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热惊厥30例(体温≥39℃),无热或低热惊厥12例;全身强直性发作36例,双眼凝视6例;持续时间20s~5min。结论:幼儿急疹合并惊厥多为单纯性热性惊厥大多预后良好,但要重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可能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高红云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太极拳对于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太极拳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80例帕金森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太极拳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均干预16周,治疗前、后进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Ⅲ运动能力评分、哈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0%,对照组为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BB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UPDRSⅢ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BS评分和UPDRSⅢ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太极拳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抑郁患者具有积极意义,不仅能够改善患者平衡能力和运动能力,同时可减轻抑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建忠;彭有敬;郑志雄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I-RADSⅣ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BI‐RADS Ⅳ级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实时线阵变频探头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30例BI‐RADS Ⅳ级乳腺肿块患者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高频超声诊断良性者74例,恶性者56例,74例良性者中经活检或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者为62例,恶性12例,诊断符合率为83.78%;56例恶性病灶中恶性为51例,良性5例,诊断符合率为91.07%。术后病理结果67个良性病例中纤维腺瘤29例,乳头状瘤样增生16例,浆细胞乳腺炎10例,乳汁淤积性囊肿6例,纤维脂肪瘤6例。63例恶性病变者中浸润性癌16例,乳头状导管癌17例,髓样癌10例,黏液腺癌12例,叶状囊肉瘤8例。恶性组Vsmax 、Vdmin 、RI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曾宪凤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联合益气养阴化淤法应用于支气管扩张症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联合益气养阴化淤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8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中医益气养阴化淤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用力呼气量(FVC )、吸气量(IC ),第1秒时的 FEV1% pred以及 FEV1/FVC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症状积分和BOED指数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粉吸入剂联合益气养阴化淤法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袁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微创旋切技术对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旋切技术对乳腺多发性肿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9月-2016年5月通过彩超、钼靶及体检发现的62例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8G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行单一隐蔽性切口乳腺微创旋切术进行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中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为22.6%,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麦默通乳腺病灶微创旋切手术是一种定位准确、损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的简便手术方式,尤其适合于多发性乳腺肿块的切除。

    作者:匡文洋;张建军;邓淑兰;杨信太;龙晓彬;罗晓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