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红美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半年,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血压情况、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 P<0.05);两组血压均显著性降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治疗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古伟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酮替酚口服结合地塞米松软膏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婴儿湿疹患者45例,给予酮替酚口服加地塞米松软膏外擦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3.3%。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采用酮替酚口服结合地塞米松软膏治疗婴儿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不良反应少且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谢思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某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实施现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18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情况监测,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及医疗活动结束后均进行洗手消毒的比例较低(医生47.67%,护士74.00%)(χ2=11.632,P<0.01),而在进行手消毒的医护人员中,仅有26.74%的医生和62.00%的护士按照7步洗手法进行洗手(χ2=23.160,P<0.01);护士手检测不合格率为9.00%,医生为27.91%(χ2=11.325,P<0.0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总不合格率为17.74%。结论:医护人员对手消毒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手卫生及洗手规范等相关知识较为欠缺,手消毒的总体合格率不高,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减少经手传播的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管道的佳更换时间。方法:将16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每2d、4d、6d和8d更换呼吸机管道,每组各40例。比较不同组患者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d、4d和6d组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d组肺炎的发生率较其他组增加。结论: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管道的佳更换时间为每6d更换一次。
作者:常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 )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置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血糖和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选择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的DPPHR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毕红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实施循证护理前、后各32例长期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02,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
作者:杨维梅;邹云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健康查体30例作为对照人群,两组人群均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静脉血2.0ml抗凝离心,收集血浆,放于-20℃冰箱冻存待测,脑钠肽检测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673.27±253.20) pg/ml高于体检人群的(31.23±11.32)pg/ml(P<0.05),其中脑钠肽升高118例(74.68%);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升高脑钠肽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r=-0.65,P<0.05);随访(19.34±5.45)个月,脑钠肽升高慢性心力衰竭组死亡例数、住院次数、总住院时间高于脑钠肽正常组(P<0.05)。结论: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判读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顾红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12月间我院早产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措施,观察组同时给予早期综合干预措施,评估两组患儿认知发展水平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患儿智力发育指数及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个人-社交与适应性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综合干预能明显提高早产患儿认知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改善预后,值得应用。
作者:陈晓玲;王宇;王玉玲;刘金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病情的诊断,并根据镜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结果:通过腹腔镜探查对腹部外伤患者病情明确诊断8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探查阳性率为95.35%(82/86),探查阴性率4.65%(4/86)。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占51.22%(42/82),中转开腹的占41.46%(34/82),免治疗性处理的占7.32%(6/82)。结论: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治,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几率,并且微创、安全、有效。
作者:唐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辅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雷公藤多苷联合加味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联合加味六味地黄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UprV、Ccr等肾功能指标以及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24hUprV、Scr、BUN明显低于对照组,Ccr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剂量雷公藤多苷辅助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肾功能,效果良好,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作者:胡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妊娠期糖尿病桡骨骨密度,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 )孕妇骨密度变化与其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上及时准确的补充钙剂、预防孕妇营养不良、防止骨密度下降、做好妇婴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扬州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孕妇和GDM 孕妇各2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孕中期骨密度,分析孕妇年龄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GDM 孕妇骨量低于对照组孕妇的骨量;GDM孕妇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对照组的发生率高;GDM>30岁孕妇的骨密度比<30岁孕妇的骨密度高;孕妇年龄30~35岁时,骨量正常的前提下,GDM孕中期骨密度比对照组骨密度高;GDM骨质疏松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比骨量减少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高。结论:在同年龄水平下,已有骨量减少的孕妇应更加关注血糖变化。
作者:景会;彭景;时丽;何小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学效果。方法:选取50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组的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以及术后妊娠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依次为60%、88%,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依次40%、60%,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为8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为60%,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对于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良好的医学疗效,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作者:张立兰;刘闪;赵丽芝;张俊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肾囊肿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则为26.0%,差异显著( P<0.05)。结论:后腹腔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冯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尿常规检验中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的检验结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集的68例晨尿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实施尿分析检验和常规化学法检验,对比检验结果。结果:两种方法在临床检验中,白细胞检验率、红细胞检验率及尿蛋白阴性检验率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尿常规检验中,尿分析仪和常规化学法检验各有优劣,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将两者结合使用,可提高临床阳性检出率。
作者:黎文应;曾海深;游青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 水平及HBeAg(-)伴 HBV‐DNA(+)进入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4(1.292~4.815)、18.167(2.262~145.951)、0.185(0.100~0.344)、1.184(1.071~1.307)、2.917(2.042~4.165)结论:HB‐sAg阴性伴HBV‐DNA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抗病毒治疗及注意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作者:孙国战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冠状动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及资料表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介入医生的首选并广泛被患者接受。但随着介入诊治例数的增加,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失败比例高达15%,同时桡动脉闭塞高达2.5%~10%[1];经肱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9.5%~99.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首选途径[2]。因此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患者,我院从2013年初逐渐采用经桡动脉和肱动脉穿刺并存的方法行冠脉介入诊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长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取环前服用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给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自愿取出金属圆环的绝经后妇女100例,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联合组50例妇女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尼尔雌醇用药,对照组50例妇女则不使用任何药物,常规取环,观察两组妇女取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妇女在取环过程顺利情况较多,而对照组妇女有9例取环失败,与联合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妇女出血量多,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较多,与联合组相比安全性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取环前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宫颈软化程度好,取环顺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向临床推广。
作者:夏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导致麻醉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934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病例,观察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比较低体温患者与体温正常患者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934例患者麻醉期发生低体温共322例(34.48%),低体温组平均年龄(60.23±12.14)岁、进行全身麻醉53.42%、术中输液量(2253.45±487.34)m l、手术时间(2.79±0.86)h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34±13.76)岁、29.58%、(1523.45±411.45)m l、(1.80±0.60)h;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21.49±0.54)℃低于体温正常组的(23.02±0.34)℃( P<0.05)。结论:麻醉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的措施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黄绪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国产和进口两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差异,促进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方法:在茂名市市区内选择0~1岁的健康儿童共300例,以自愿为原则分为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分别接种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和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接种后的7d内追踪观察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结果: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300例接种者中均无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在4.67%、3.33%,两者在安全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5,P值>0.05)。在发生的12例不良反应中,83.33%(10/12)发生于接种后1d内,16.67%(2/12)发生于接种后2~3d;男女比例为1.40∶1。25.00%(3/12)发生在接种第1剂时,41.67%(5/12)发生在接种第2剂时,33.33%(4/12)发生在接种第3剂时。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接种针次分布上的趋势一致。结论:无论国产乙肝疫苗还是进口乙肝疫苗接种后均有部分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儿童个体差异因素有关,经干预后无严重后果发生,安全性较高,而国产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费接种3剂次,与价格偏高的进口疫苗相比,更适用于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
作者:杨海云;陈乐锋;黄金凤;梁小媚;陈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