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小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实施治疗的88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分别为常规药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实施对比。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6.36%、47.73%,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门诊阴道不规则出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欧阳璐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 水平及HBeAg(-)伴 HBV‐DNA(+)进入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4(1.292~4.815)、18.167(2.262~145.951)、0.185(0.100~0.344)、1.184(1.071~1.307)、2.917(2.042~4.165)结论:HB‐sAg阴性伴HBV‐DNA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抗病毒治疗及注意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作者:孙国战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中医健康教育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规范性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中医健康教育效果,明确了护士护理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方平;李静;郭敏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婴儿缺铁性贫血和添加辅食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门诊血常规化验婴幼儿为观察对象,6个月后添加辅食的为观察组,未添加辅食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值和缺铁性贫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贫血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时期科学添加辅食,可以显著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作者:杨宏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酮替酚口服结合地塞米松软膏治疗婴儿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婴儿湿疹患者45例,给予酮替酚口服加地塞米松软膏外擦的方式进行治疗,治疗后对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3.3%。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结论:采用酮替酚口服结合地塞米松软膏治疗婴儿湿疹具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不良反应少且治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作者:谢思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咪康唑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常规处理后对照组使用克霉唑治疗,研究组给予咪康唑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别不明显(P>0.05)。结论:咪康唑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作者:李梅英;李培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病情的诊断,并根据镜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结果:通过腹腔镜探查对腹部外伤患者病情明确诊断8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探查阳性率为95.35%(82/86),探查阴性率4.65%(4/86)。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占51.22%(42/82),中转开腹的占41.46%(34/82),免治疗性处理的占7.32%(6/82)。结论: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治,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几率,并且微创、安全、有效。
作者:唐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呼吸机螺纹管消毒后保存有效期的影响。方法:将消毒后的呼吸机螺纹管随机分为自然晾干组、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7、14、21、28、35d螺纹管内表面采样,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消毒后0、7d三组螺纹管消毒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后14、21、28、35d烘干箱烘干组消毒合格率高于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自然晾干组;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28d均消毒合格。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呼吸机螺纹管保存时间不同,烘干箱烘干法保存有效期长。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肥皂水灌肠在急性阑尾炎并肠管扩张积气及肠梗阻术前准备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B组,A组术前进行肥皂水灌肠、禁食水、备皮,B组按照传统方式只行禁食水、备皮。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结果:A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肠管积气、扩张及肠梗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用肥皂水灌肠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李访斌;党治军;冷光现;张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析脑死亡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昏迷患者60例,分别应用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60例)、60.0%(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因心跳、呼吸停止宣告临床死亡,脑电图特征为低平背景上出现大量可疑θ波样或极低波幅(5~10μV )β波样波形,多为散在,极少数成串出现。结论:脑死亡及重度昏迷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清晰显示患者脑功能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老年抑郁症患者1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观察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状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1.95%,与对照组的9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状态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3%,对照组为29.8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推广与使用。
作者:杨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随着社会发展,不孕患者已逐年呈增长趋势,其中很多女性因人流术后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导致不孕不育,虽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可造成家庭不和及个人心理创伤,是影响身心健康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目前生殖健康已引起了更多的关注。下面介绍1例人流术后导致的并发症案例。
作者:涂丽芳;王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我院2008-2011年住院患者手术应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情况,为临床规范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提供参考。方法:统计本院2008-2011年住院患者手术应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情况,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方法,依据手术例数,对各药使用数量、使用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用药金额(DDDc)进行分析。结果: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消耗金额随手术例数增长而缓和增长,使用品种多元化。2009-2011年舒芬太尼的用量及消耗金额呈现增长趋势较明显。结论: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基本合理,符合专科医院的用药特点。
作者:蒋元敏;沈浩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取硝苯地平缓释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治疗周期为半年,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血压情况、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 P<0.05);两组血压均显著性降低,观察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能有效治疗老年高血压,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古伟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肾囊肿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则为26.0%,差异显著( P<0.05)。结论:后腹腔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冯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气管套囊充气量多少对经鼻盲探插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患者200例,随机分成A、B 2组,每组包含成年男、女各50例,当导管插入至15cm时给套囊充气,A组套囊充气10ml ,B组套囊充气15ml ,缓慢推送导管遇阻力时停止,按压患者胸部,导管口能听到连续气流声,抽尽套囊气体推送导管,不成功者调整套囊充气量,3次不成功者更改插管方法。观察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插管并发症。结果:A组中男性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 P<0.05);B组中女性一次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男性( P<0.05)。2组男性套囊平均充气量(11.23±2.46)m l时插管成功率高,女性套囊平均充气量(15.78±1.98)m l时插管成功率高。结论:气管套囊充气能明显提高经鼻盲探插管成功率,男性以充气量10ml左右成功率高,女性以充气量15ml左右成功率高。
作者:叶强;李伟彬;杨文权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实施循证护理前、后各32例长期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02,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
作者:杨维梅;邹云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弥漫型,针对三种类型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息肉型12例(60.00%),溃疡型5例(25.00%),弥漫型3例(15.00%),其中息肉型多,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中,主要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8例,小肠5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4例。内窥镜下息肉型7例,溃疡型9例,弥漫型4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针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采用内窥镜下多次多点进行活检,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罗卫民;石曦雯;汤朗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国产和进口两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差异,促进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方法:在茂名市市区内选择0~1岁的健康儿童共300例,以自愿为原则分为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分别接种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和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接种后的7d内追踪观察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结果: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300例接种者中均无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在4.67%、3.33%,两者在安全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5,P值>0.05)。在发生的12例不良反应中,83.33%(10/12)发生于接种后1d内,16.67%(2/12)发生于接种后2~3d;男女比例为1.40∶1。25.00%(3/12)发生在接种第1剂时,41.67%(5/12)发生在接种第2剂时,33.33%(4/12)发生在接种第3剂时。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接种针次分布上的趋势一致。结论:无论国产乙肝疫苗还是进口乙肝疫苗接种后均有部分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儿童个体差异因素有关,经干预后无严重后果发生,安全性较高,而国产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费接种3剂次,与价格偏高的进口疫苗相比,更适用于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
作者:杨海云;陈乐锋;黄金凤;梁小媚;陈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