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玲
目的:探讨婴儿缺铁性贫血和添加辅食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门诊血常规化验婴幼儿为观察对象,6个月后添加辅食的为观察组,未添加辅食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值和缺铁性贫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贫血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时期科学添加辅食,可以显著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作者:杨宏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建立适合本实验室的健康成人血清前白蛋白(PA )参考区间。方法:选择480例体检健康者,男性和女性各240例,按年龄均分为A组(18~30岁)、B组(31~40岁)、C组(41~50岁)、D组(51~60岁)和E组(61~72岁)。血清PA采用透射免疫比浊法在迈瑞BS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组、C组、D组和E组之间比较,血清PA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组和女性组血清PA水平存在性别差异(z>z倡),血清PA男性组和女性组参考区间分别为181.5~367.7mg/L和172.1~361.5mg/L ,但是,血清 PA男性和女性应选择单一参考区间172~368mg/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血清PA参考区间能更好地评估个体营养状况、患者的营养治疗效果和肝功能早期损害。
作者:向小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析脑死亡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昏迷患者60例,分别应用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60例)、60.0%(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因心跳、呼吸停止宣告临床死亡,脑电图特征为低平背景上出现大量可疑θ波样或极低波幅(5~10μV )β波样波形,多为散在,极少数成串出现。结论:脑死亡及重度昏迷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清晰显示患者脑功能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72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骨瓣开颅组和钻孔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1周内恢复意识情况、2周内发生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24h后GCS评分和手术1个月后FAM评分结果。结果:(1)在1周内意识恢复效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的意识恢复效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5997,P=0.0320);在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634,P=0.0259);(2)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h后的GCS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GC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543,P=0.0347);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个月后的 FAM 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 FAM 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136,P=0.0000)。结论:在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作者:申志才;刘健;郑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对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吸氧、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65,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6min步行距离(6MWT)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曲美他嗪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康怀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本文总结了我校物理诊断学教研室在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的诊断学教学中尝试应用复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和效果。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提高授课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入临床病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西医联系比较课堂教学模式、床旁诊断沟通技能教学模式等多种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以期提高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生的物理诊断学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规范问诊技能,良好沟通能力,扎实症状诊断学理论知识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生。
作者:张真稳;刘彦;朱妍;卜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管道的佳更换时间。方法:将160例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4组,分别给予每2d、4d、6d和8d更换呼吸机管道,每组各40例。比较不同组患者2周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2d、4d和6d组肺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d组肺炎的发生率较其他组增加。结论: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管道的佳更换时间为每6d更换一次。
作者:常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实施循证护理前、后各32例长期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02,P<0.01)。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透析和生活质量。
作者:杨维梅;邹云芝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腹部外伤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病情的诊断,并根据镜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结果:通过腹腔镜探查对腹部外伤患者病情明确诊断86例,诊断符合率为100.00%。探查阳性率为95.35%(82/86),探查阴性率4.65%(4/86)。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进行手术的患者占51.22%(42/82),中转开腹的占41.46%(34/82),免治疗性处理的占7.32%(6/82)。结论:对腹部外伤患者应用腹腔镜进行诊治,可早期明确诊断及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手术几率,并且微创、安全、有效。
作者:唐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藿香正气水属于一种中药制剂,具有和中、解表化湿、祛邪扶正的作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急性胃肠炎效果较好,常见不良反应较少,因而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案报道1例同时使用藿香正气水和左氧氟沙星出现的双硫仑样反应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游向东;张静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弥漫型,针对三种类型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息肉型12例(60.00%),溃疡型5例(25.00%),弥漫型3例(15.00%),其中息肉型多,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中,主要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8例,小肠5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4例。内窥镜下息肉型7例,溃疡型9例,弥漫型4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针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采用内窥镜下多次多点进行活检,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罗卫民;石曦雯;汤朗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收集2006年1月2日-2013年12月23日我院检验科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30例,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率高的实验室为临床实验室和流式细胞室,都占16.7%;暴露类型为皮肤暴露23例,占76.7%,黏膜暴露5例,占16.7%;加样枪头戳伤2例(伤口未出血),占6.7%,没有刀片或玻璃划伤的,以上均为暴露源明确污染。暴露源微生物携带率50%。结论:实验室技术人员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以皮肤暴露为主,黏膜暴露次之,暴露源具有较高的传染源携带率,实验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采取系列防护措施,遵循普遍防护原则,增强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作者:何秋阳;沙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老年抑郁症患者1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7例。观察组给予氟伏沙明治疗,对照组给予帕罗西汀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抑郁状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效率为91.95%,与对照组的9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抑郁状态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3%,对照组为29.89%,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氟伏沙明与帕罗西汀对老年抑郁症均有较好疗效,可显著减轻患者的抑郁状态,值得推广与使用。
作者:杨琪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产妇基于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出院前CDI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 P<0.05);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17%),对照组10例(20.8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燕华;郭春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医源性危险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选择116例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鼻胃管留置、抑酸剂、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关。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多,除一般性预防外,应该尽早无创通气减少气管插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抑酸剂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周勇;缪世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掌握某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实施现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18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情况监测,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及医疗活动结束后均进行洗手消毒的比例较低(医生47.67%,护士74.00%)(χ2=11.632,P<0.01),而在进行手消毒的医护人员中,仅有26.74%的医生和62.00%的护士按照7步洗手法进行洗手(χ2=23.160,P<0.01);护士手检测不合格率为9.00%,医生为27.91%(χ2=11.325,P<0.0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总不合格率为17.74%。结论:医护人员对手消毒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手卫生及洗手规范等相关知识较为欠缺,手消毒的总体合格率不高,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减少经手传播的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呼吸机螺纹管消毒后保存有效期的影响。方法:将消毒后的呼吸机螺纹管随机分为自然晾干组、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7、14、21、28、35d螺纹管内表面采样,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消毒后0、7d三组螺纹管消毒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后14、21、28、35d烘干箱烘干组消毒合格率高于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自然晾干组;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28d均消毒合格。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呼吸机螺纹管保存时间不同,烘干箱烘干法保存有效期长。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肾囊肿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则为26.0%,差异显著( P<0.05)。结论:后腹腔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冯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 )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置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血糖和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选择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的DPPHR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毕红革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