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GIL-MALT)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

罗卫民;石曦雯;汤朗坤

关键词:原发性胃黏膜, 淋巴瘤, 病理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0例病理分析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我院自2009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胃肠道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根据病理特征分为息肉型、溃疡型、弥漫型,针对三种类型进行比较。所有患者息肉型12例(60.00%),溃疡型5例(25.00%),弥漫型3例(15.00%),其中息肉型多,P<0.05,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20例患者中,主要以腹痛和发热为主,病变分布为胃8例,小肠5例,回盲部及盲肠5例,大肠4例。内窥镜下息肉型7例,溃疡型9例,弥漫型4例。除1例为T细胞淋巴瘤,其余均为B细胞淋巴瘤。结论:针对原发性胃肠道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诊断,采用内窥镜下多次多点进行活检,可显著提高本病的确诊率,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对照组30例,予肌苷片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12周末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3.3%,χ2=7.94,P<0.005。结论:丙戊酸钠、肌苷片同时口服可明显改善患儿抽动症状,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试验应用。

    作者:陈香英;宋战义;庾金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绝经后妇女取环前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给药临床疗效探讨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取环前服用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给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自愿取出金属圆环的绝经后妇女100例,根据使用药物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联合组50例妇女采用米非司酮联合尼尔雌醇用药,对照组50例妇女则不使用任何药物,常规取环,观察两组妇女取环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联合组妇女在取环过程顺利情况较多,而对照组妇女有9例取环失败,与联合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妇女出血量多,出现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不良反应较多,与联合组相比安全性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妇女取环前米非司酮与尼尔雌醇联合用药效果显著,宫颈软化程度好,取环顺利,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可向临床推广。

    作者:夏晓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0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进一步探讨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方法:笔者收集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患者辅助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例患者为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8例患者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4例患者经粗针穿刺确诊为乳腺叶状肿瘤,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结论:钼靶乳腺仪检查无特异指标,不建议使用;超声检查能在良性与恶性诊断上提供帮助,粗针穿刺方式准确率高、简便易行。对于良性肿瘤与交界肿瘤,适合选择肿瘤扩大切除治疗,对于恶性肿瘤适合选择乳房切除治疗。

    作者:洪有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国产与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安全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国产和进口两种乙肝疫苗安全性的差异,促进乙肝疫苗接种,提高免疫覆盖率。方法:在茂名市市区内选择0~1岁的健康儿童共300例,以自愿为原则分为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分别接种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和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在接种后的7d内追踪观察全身反应和局部反应。结果:国产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与进口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300例接种者中均无局部反应发生,全身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在4.67%、3.33%,两者在安全性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35,P值>0.05)。在发生的12例不良反应中,83.33%(10/12)发生于接种后1d内,16.67%(2/12)发生于接种后2~3d;男女比例为1.40∶1。25.00%(3/12)发生在接种第1剂时,41.67%(5/12)发生在接种第2剂时,33.33%(4/12)发生在接种第3剂时。国产疫苗组与进口疫苗组发生的不良反应在时间分布、人群分布、接种针次分布上的趋势一致。结论:无论国产乙肝疫苗还是进口乙肝疫苗接种后均有部分儿童发生不良反应,可能与儿童个体差异因素有关,经干预后无严重后果发生,安全性较高,而国产疫苗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费接种3剂次,与价格偏高的进口疫苗相比,更适用于我国乙型肝炎防控工作。

    作者:杨海云;陈乐锋;黄金凤;梁小媚;陈雪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为了探究临床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实际治疗效果,从而为高血压脑出血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本次研究所选取的对象均为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计72例。根据所采用的手术方法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成骨瓣开颅组和钻孔引流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实施不同手术治疗方法后1周内恢复意识情况、2周内发生并发症情况以及手术24h后GCS评分和手术1个月后FAM评分结果。结果:(1)在1周内意识恢复效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的意识恢复效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5997,P=0.0320);在2周内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4.9634,P=0.0259);(2)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24h后的GCS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GCS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2.1543,P=0.0347);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1个月后的 FAM 评分结果上,组间比较,钻孔引流组患者的 FAM 评分结果明显优于骨瓣开颅组,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6.136,P=0.0000)。结论:在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实践过程中,采用钻孔引流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显著,是临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治疗的可靠选择。

    作者:申志才;刘健;郑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防范

    目的:了解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收集2006年1月2日-2013年12月23日我院检验科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30例,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率高的实验室为临床实验室和流式细胞室,都占16.7%;暴露类型为皮肤暴露23例,占76.7%,黏膜暴露5例,占16.7%;加样枪头戳伤2例(伤口未出血),占6.7%,没有刀片或玻璃划伤的,以上均为暴露源明确污染。暴露源微生物携带率50%。结论:实验室技术人员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以皮肤暴露为主,黏膜暴露次之,暴露源具有较高的传染源携带率,实验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采取系列防护措施,遵循普遍防护原则,增强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作者:何秋阳;沙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伊川县医护人员手卫生消毒效果监测结果

    目的:掌握某地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实施现状,为进一步改进提供依据。方法:对186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情况监测,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护人员在实施医疗活动前及医疗活动结束后均进行洗手消毒的比例较低(医生47.67%,护士74.00%)(χ2=11.632,P<0.01),而在进行手消毒的医护人员中,仅有26.74%的医生和62.00%的护士按照7步洗手法进行洗手(χ2=23.160,P<0.01);护士手检测不合格率为9.00%,医生为27.91%(χ2=11.325,P<0.0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总不合格率为17.74%。结论:医护人员对手消毒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手卫生及洗手规范等相关知识较为欠缺,手消毒的总体合格率不高,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状况,减少经手传播的院内感染现象的发生。

    作者:张静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肥皂水灌肠在急性阑尾炎术前准备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肥皂水灌肠在急性阑尾炎并肠管扩张积气及肠梗阻术前准备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A、B组,A组术前进行肥皂水灌肠、禁食水、备皮,B组按照传统方式只行禁食水、备皮。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结果:A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切口感染发生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均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有肠管积气、扩张及肠梗阻的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用肥皂水灌肠可缩短手术时间,促进术后肠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作者:李访斌;党治军;冷光现;张戈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妊娠期糖尿病年龄、空腹血糖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本研究应用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妊娠期糖尿病桡骨骨密度,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 )孕妇骨密度变化与其年龄、空腹血糖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上及时准确的补充钙剂、预防孕妇营养不良、防止骨密度下降、做好妇婴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扬州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并分娩的正常孕妇和GDM 孕妇各21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孕中期骨密度,分析孕妇年龄水平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GDM 孕妇骨量低于对照组孕妇的骨量;GDM孕妇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比对照组的发生率高;GDM>30岁孕妇的骨密度比<30岁孕妇的骨密度高;孕妇年龄30~35岁时,骨量正常的前提下,GDM孕中期骨密度比对照组骨密度高;GDM骨质疏松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比骨量减少孕妇的空腹血糖水平高。结论:在同年龄水平下,已有骨量减少的孕妇应更加关注血糖变化。

    作者:景会;彭景;时丽;何小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和肱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及资料表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介入医生的首选并广泛被患者接受。但随着介入诊治例数的增加,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失败比例高达15%,同时桡动脉闭塞高达2.5%~10%[1];经肱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9.5%~99.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首选途径[2]。因此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患者,我院从2013年初逐渐采用经桡动脉和肱动脉穿刺并存的方法行冠脉介入诊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长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及防控对策

    目的:分析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医源性危险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选择116例应用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医源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鼻胃管留置、抑酸剂、糖皮质激素应用相关。结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医源性危险因素多,除一般性预防外,应该尽早无创通气减少气管插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抑酸剂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王周勇;缪世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不同干燥方法对呼吸机螺纹管消毒后保存有效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呼吸机螺纹管消毒后保存有效期的影响。方法:将消毒后的呼吸机螺纹管随机分为自然晾干组、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7、14、21、28、35d螺纹管内表面采样,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消毒后0、7d三组螺纹管消毒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后14、21、28、35d烘干箱烘干组消毒合格率高于95%乙醇冲洗干燥组和自然晾干组;烘干箱烘干组在消毒后0~28d均消毒合格。结论: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呼吸机螺纹管保存时间不同,烘干箱烘干法保存有效期长。

    作者:刘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诊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痰菌培养显示患者以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经治疗后18例患者中10例治愈,4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7.8%。结论: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为主要感染菌,可作为今后经验治疗的基础。此外,对此类患者迅速正确的诊断十分关键。

    作者:范晋鸿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妇科门诊阴道不规则出血治疗方法分析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实施治疗的88例阴道不规则出血患者,并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方法分别为常规药物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其临床治疗效果实施对比。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对比方面,观察组患者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分别为86.36%、47.73%,差异显著( 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门诊阴道不规则出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欧阳璐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乙肝患者肝癌患病风险及其预防分析

    目的:分析乙肝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110例和同期在我科住院的肝炎肝硬化病程≥10年的患者37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肝癌相关性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分析吸烟史、糖尿病、未抗病毒治疗、HBV‐DNA 水平及HBeAg(-)伴 HBV‐DNA(+)进入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模型,其OR值及95% CI分别为2.494(1.292~4.815)、18.167(2.262~145.951)、0.185(0.100~0.344)、1.184(1.071~1.307)、2.917(2.042~4.165)结论:HB‐sAg阴性伴HBV‐DNA阳性、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是乙肝肝硬化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的高危因素,抗病毒治疗及注意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作者:孙国战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动态脑电图在脑死亡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析脑死亡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1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昏迷患者60例,分别应用动态脑电图及常规脑电图对患者进行脑电波监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中患者的脑电图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动态脑电图与常规脑电图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60例)、60.0%(3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55,P<0.05);本组病例中13例患者因心跳、呼吸停止宣告临床死亡,脑电图特征为低平背景上出现大量可疑θ波样或极低波幅(5~10μV )β波样波形,多为散在,极少数成串出现。结论:脑死亡及重度昏迷患者应用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清晰显示患者脑功能情况及病情严重程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 )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置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血糖和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选择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的DPPHR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毕红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的诊断和预后价值。方法:从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就诊,同时检测HBV‐M和 HBV‐DNA定量的患者中随机选择526例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检测模式分为5组,予以HBV‐M联合HBV‐DNA检测。结果:在HBV‐DNA阳性率方面,组1~4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在DNA平均含量方面,组1显著高于组2和组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和组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HBsAg为阳性时,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血清 HBV‐DNA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和预后效果,应用价值高。

    作者:罗婉霞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前来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和骨科手术的患者共1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较高,总满意率高达94.62%,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只有70.65%,不满意率达到29.3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2598,P=0.0000)。结论: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安全性高、针对性强、患者满意度较高、治疗疗效较好,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梁丽琴;鞠成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时脑钠肽水平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选取健康查体30例作为对照人群,两组人群均在空腹安静状态下抽静脉血2.0ml抗凝离心,收集血浆,放于-20℃冰箱冻存待测,脑钠肽检测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水平(673.27±253.20) pg/ml高于体检人群的(31.23±11.32)pg/ml(P<0.05),其中脑钠肽升高118例(74.68%);随着慢性心力衰竭程度升高脑钠肽升高,左室射血分数下降,脑钠肽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 r=-0.65,P<0.05);随访(19.34±5.45)个月,脑钠肽升高慢性心力衰竭组死亡例数、住院次数、总住院时间高于脑钠肽正常组(P<0.05)。结论:脑钠肽对心力衰竭的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判读预后等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是评价心功能的敏感指标。

    作者:顾红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