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范晋鸿

关键词:慢性肺部疾病, 真菌感染, 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发病特点、诊疗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例慢性肺部疾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的痰菌培养显示患者以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经治疗后18例患者中10例治愈,4例显效,2例好转,2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77.8%。结论:在慢性肺部疾病并发真菌感染患者中念珠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为主要感染菌,可作为今后经验治疗的基础。此外,对此类患者迅速正确的诊断十分关键。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反思日记在管理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与体会

    目的:探讨反思日记在管理腹膜透析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将40例腹膜透析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宣教方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由专职腹透护士指导其书写反思日记并定期加以审阅,对反思日记中所反映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及解决。结果:总结发现应用反思日记后,提高了腹膜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及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进一步巩固了医护患之间的关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 P<0.05)。结论:针对腹膜透析患者,加用反思日记进行健康教育后能明显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王荣荣;许晓娜;田艳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膜后异位中肾管源性高分化乳头状囊腺癌1例

    中肾管腺癌临床罕见报道,本文复习1例确诊为腹膜后中肾管腺癌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作者:高福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我院实行电子处方前、后不合格处方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不合格处方现状,提高药师分析处方的能力,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3-12月实行电子处方前的手写处方和2013年3-12月电子处方各12000张,进行用药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抽查的2012年手写处方中有242张不合格,占2.02%,2013年电子处方有147张不合格,占1.22%。结论:虽然我院实行电子处方后不合格率比以前有所下降,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和药师的责任心,提高业务水平。

    作者:施向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外科住院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临床路径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中医健康教育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及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护理临床路径在甲状腺手术患者护理中规范性的应用,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及中医健康教育效果,明确了护士护理流程,提高了护理质量。

    作者:方平;李静;郭敏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疗效对比

    目的:对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临床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肾囊肿患者,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开放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后腹腔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0%,对照组患者则为26.0%,差异显著( P<0.05)。结论:后腹腔去顶减压术治疗肾囊肿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冯少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肠梗阻1例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内科急症之一,但是同时合并肠梗阻者在临床却较为罕见,容易漏诊,延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我院内科近期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戚春辉;丁奇龙;孔犁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丙戊酸钠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儿童抽动障碍的治疗方案。方法:对照组30例,予肌苷片口服;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同时予丙戊酸钠口服,治疗12周末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6.7%和53.3%,χ2=7.94,P<0.005。结论:丙戊酸钠、肌苷片同时口服可明显改善患儿抽动症状,副作用相对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试验应用。

    作者:陈香英;宋战义;庾金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及影响

    目的:分析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价值及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125例创伤性急危重症的患者,行抢救后,根据患者血糖变化程度,比较各组患者死亡率和成功率情况。结果: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值高于正常值3倍以内经抢救后,无死亡者,血糖变化程度在3倍及3倍以上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前者,经抢救死亡人数为5例,血糖变化程度为3倍以上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急危重症患者血糖变化程度越大,患者越危险,血糖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患者死亡率更高,在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值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安全、有效,应该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作者:姚宁;王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并分析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产妇采取临床基础护理措施,实验组产妇基于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及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出院前CDI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股静脉血流峰速及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优势( P<0.05);实验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4.17%),对照组10例(20.83%),二者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孕妇积极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对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及改善患者心理、生理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燕华;郭春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治疗胰头部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胰头部良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经典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PD )治疗,观察组则采用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DPPH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置留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以及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置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高血糖和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和术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保证肿瘤彻底切除的前提下,选择创伤小、保留消化道的DPPHR术能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毕红革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6月前来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和骨科手术的患者共185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非常满意率较高,总满意率高达94.62%,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只有70.65%,不满意率达到29.3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4.2598,P=0.0000)。结论:细节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进行术后护理,安全性高、针对性强、患者满意度较高、治疗疗效较好,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梁丽琴;鞠成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30例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

    目的:进一步探讨乳腺叶状肿瘤临床治疗体会。方法:笔者收集了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患者辅助检查,并结合检查结果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结果:20例患者诊断为良性乳腺叶状肿瘤,2例患者为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8例患者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4例患者经粗针穿刺确诊为乳腺叶状肿瘤,恶性乳腺叶状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良性乳腺叶状肿瘤、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结论:钼靶乳腺仪检查无特异指标,不建议使用;超声检查能在良性与恶性诊断上提供帮助,粗针穿刺方式准确率高、简便易行。对于良性肿瘤与交界肿瘤,适合选择肿瘤扩大切除治疗,对于恶性肿瘤适合选择乳房切除治疗。

    作者:洪有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经桡动脉和肱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现已成为诊治冠心病的重要方法,临床及资料表明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是介入医生的首选并广泛被患者接受。但随着介入诊治例数的增加,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失败比例高达15%,同时桡动脉闭塞高达2.5%~10%[1];经肱动脉穿刺成功率高达99.5%~99.6%,但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宜作为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首选途径[2]。因此针对不同的手术适应证患者,我院从2013年初逐渐采用经桡动脉和肱动脉穿刺并存的方法行冠脉介入诊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长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氟西汀治疗产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在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中,氟西汀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后抑郁患者为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采用氟西汀治疗,治疗后采用HAMD量表评估治疗效果,并统计对比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患者51例治疗有效,有效率为85.0%,观察组57例有效,有效率为95.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对照组有11例患者出现嗜睡、头痛等现象,观察组有2例出现头昏、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33%和3.33%,对照组不良反应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在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中,氟西汀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进行使用,其疗效和安全性略高于帕罗西汀。

    作者:史维玲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婴儿添加辅食时间与缺铁性贫血的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缺铁性贫血和添加辅食时间的相关性。方法:以我院门诊血常规化验婴幼儿为观察对象,6个月后添加辅食的为观察组,未添加辅食的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婴幼儿的血红蛋白值和缺铁性贫血情况。结果:观察组贫血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婴幼儿时期科学添加辅食,可以显著降低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作者:杨宏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防范

    目的:了解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探讨防范对策。方法:收集2006年1月2日-2013年12月23日我院检验科实验室技术人员职业暴露30例,对暴露者的职业暴露类型、暴露源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率高的实验室为临床实验室和流式细胞室,都占16.7%;暴露类型为皮肤暴露23例,占76.7%,黏膜暴露5例,占16.7%;加样枪头戳伤2例(伤口未出血),占6.7%,没有刀片或玻璃划伤的,以上均为暴露源明确污染。暴露源微生物携带率50%。结论:实验室技术人员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以皮肤暴露为主,黏膜暴露次之,暴露源具有较高的传染源携带率,实验室人员应该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应急预案,以预防为主,采取系列防护措施,遵循普遍防护原则,增强防护意识,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暴露。

    作者:何秋阳;沙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麻醉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导致麻醉期低体温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6-12月934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病例,观察围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比较低体温患者与体温正常患者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934例患者麻醉期发生低体温共322例(34.48%),低体温组平均年龄(60.23±12.14)岁、进行全身麻醉53.42%、术中输液量(2253.45±487.34)m l、手术时间(2.79±0.86)h高于体温正常组的(50.34±13.76)岁、29.58%、(1523.45±411.45)m l、(1.80±0.60)h;低体温组手术室温度(21.49±0.54)℃低于体温正常组的(23.02±0.34)℃( P<0.05)。结论:麻醉期低体温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的措施降低低体温的发生。

    作者:黄绪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医学效果。方法:选取50例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组的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的方法,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以及术后妊娠率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发现,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依次为60%、88%,对照组患者的显效率以及总有效率依次40%、60%,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为83%,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妊娠率为60%,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联合GnRH‐a对于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良好的医学疗效,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够提升患者的术后妊娠率,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

    作者:张立兰;刘闪;赵丽芝;张俊素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评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和出重症监护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WBC)。结果:观察组患者开始治疗后的第1、3、5天的各临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处于高水平,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白细胞在入院第3天时高。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和治疗时间没有明显关联(P>0.05)。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出现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降低,在患者出重症监护室的第3天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以及白细胞指标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血清降钙素原能够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的可靠指标。

    作者:李永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

    目的:探索深圳市宝安区托幼机构儿童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传播的危险因素,为托幼机构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出现手足口病传播的班级(“病例班级”)和未出现传播的班级(“对照班级”)在相关因素上的差异。结果:病例班的教室无阳光直射(O R=11.1,95% CI:1.2~101)、教室未配备洗手液或肥皂(OR=5.5,95% CI:1.3~23.4)、预防性消毒记录不齐全(OR=3.7,95% CI:1.1~11.8)、晨检不严格(OR=4.3,95% CI:1.4~13.7)、隔离不彻底(OR=4.8,95% CI:1.3~18.0),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的危险因素。结论:增加教室的阳光照射,采取洗手、消毒、晨检、每天进行预防性消毒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可有效降低托幼机构手足口病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兵;马智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