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联合检测SCC与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文华;杨盈盈;刘增香;罗金凤

关键词:宫颈癌, SCC, CA125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糖蛋白抗原125(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62例宫颈良性病变者、65例宫颈癌患者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计算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宫颈良性病变组( P<0.05)。宫颈癌组SCC与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77%、38.46%,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5.38%,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阳性率( P<0.05)。结论:检测SCC、CA125的血清水平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两者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阳性率。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相关文献
  • 统计学符号的书写

    按国家标准GB 3358.1~3-1993《统计学术》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 x(中位数仍用 M );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 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 sx ;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 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 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2;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 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μ;⑨概率用英文大写 P( P值前应给出具体检验值,如 t值、χ2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联合检测SCC与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糖蛋白抗原125(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62例宫颈良性病变者、65例宫颈癌患者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计算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宫颈良性病变组( P<0.05)。宫颈癌组SCC与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77%、38.46%,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5.38%,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阳性率( P<0.05)。结论:检测SCC、CA125的血清水平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两者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阳性率。

    作者:李文华;杨盈盈;刘增香;罗金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超前镇痛预防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超前镇痛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行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A S 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芬太尼组(B组)、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5例。A、B、C三组切皮前10min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芬太尼1μg/kg、地佐辛0.15mg/kg+芬太尼0.6μg/kg。围术期以首次剂量1/2,间隔30~40min静脉注射持续镇痛;D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胺。记录四组患者手术缝皮后(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 (T2),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RSS躁动评分。结果:A组、D组T1、T2时的BP、HR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C组同时间点BP、HR明显低于D组(P<0.05);B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D组;C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 P<0.05)。结论:地佐辛+芬太尼联合超前镇痛能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不会延长患者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作者:高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确诊的9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按知情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48例行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不同大小占位结节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不同大小占位结节诊断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9月于我院检查的甲状腺占位性结节病患97例,以数字随机法分成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中,根据结节大小不同又分为大结节组以及小结节组,对各组分别进行检查,对比有关结果。对照组仅行常规超声检查,观察组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分析对比两组检查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准确度为94.2%,灵敏度为97.3%,特异度为8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71.4%、4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观察组中小结节组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与大结节组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小结节组的准确度及灵敏度均高于大结节组。结论: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效果较好,在甲状腺恶性病变的诊断过程中具有较高灵敏度以及准确性,特别是在结节较小时,更具优势。

    作者:杨兴丽;余林蔓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妊娠中晚期阑尾炎的早期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讨论妊娠中晚期阑尾炎早期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34例妊娠中晚期急性阑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4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为腹腔镜组,10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为开腹组。分析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病至手术间隔时间>1d的患者出现早产、流产、阑尾穿孔的概率高于发病至手术时间≤1d的患者( P<0.05);经腹腔镜手术总有效率为95.83%,明显优于开腹组的60.00%( 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妊娠中晚期并发阑尾炎治疗中疗效显著,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林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循环微小 RNA的研究进展

    微小RNA(microRNA ,miR)在体液中可稳定存在,其表达谱和表达量的变化与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病理分型、预后判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生物标志分子。miR的检测手段和检验流程还需要标准化,以保证检测结果的重复性,达到较好的检验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已有部分miR表达谱被证实可以作为各种恶性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生物标志物,有望应用于常规临床疾病诊断。

    作者:尤冬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腹部彩超对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探讨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其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41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资料与超声图像。结果:术前超声诊断有4例胰头部假性囊肿,诊断准确率为100.00%;16例胰头癌,诊断准确率为81.25%;21例壶腹部癌,诊断准确率为85.71%。其中3例胰头癌误诊为壶腹部癌,1例胰头部血肿误诊为胰头癌,2例肿块型胰腺炎误诊为胰头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壶腹部、胰头占位性病变术前能够做出较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

    作者:罗泽芳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肾炎康复片联合缬沙坦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联用肾炎康复片及缬沙坦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录并治疗的5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纳入观察对象,随机等分成2组,给予2组常规基础治疗,以单纯缬沙坦治疗者为对照组,联用肾炎康复片治疗者为观察组,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疗效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5%,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前的肌酐、尿素氮与尿蛋白水平相仿(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改善,且以观察组改善显著(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有不适出现,但发生率相仿(P>0.05)。结论: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提供肾炎康复片与缬沙坦联用方案治疗,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佳,适合临床普及。

    作者:尹刚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的氨溴索口服液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氨溴索常规剂量的双倍剂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病症变化。结果: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和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倍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郜宏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乙肝病毒 ELISA 定性及荧光定量 PCR联合检测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的ELISA定性检测与荧光定量 PCR联合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乙肝患者71例为观察对象,使用ELISA定性方法与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患者的乙肝病毒前抗原(Pre‐S2)、乙肝病毒DNA及乙肝两对半进行定性、定量检测,比较不同两对半模式下的乙肝病毒检出情况。结果:61例HBsAg阳性患者中,Pre‐S2阳性48例,HBeAg阳性31例,HBV‐DNA阳性43例,Pre‐S2阳性率与 HBV‐DNA相似,二者均高于HBeAg。结论:将ELISA定性与PCR定量联合运用于乙肝病毒的临床检测中,可更清楚反映出 HBV的复制与传染性,需引起重视。

    作者:陈丽;汪芳;叶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病毒唑治疗,予以观察组患儿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两组患儿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赵爱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经阴道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的分析

    目的:分析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早期宫外孕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180例早期宫外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90例采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检测,对照组90例采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方法检测。经不同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确诊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采用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0.0%(54/90);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诊断符合率为95.6%(86/90),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早期宫外孕进行检查,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伟琴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UGT1A1G71R突变、G6PD缺陷对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突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对黄疸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方法:测定102例黄疸新生儿脐血的G6PD活性(四氮唑蓝定量法)及UGT1A1 G71R基因型(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法)并予分组比较。结果:G6PD缺陷同时合并有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前3d光疗率(100.0%)高于G6PD正常且 UGT1A1 G71R为正常野生型的黄疸新生儿组(64.0%),(χ2=6.16,P=0.01)。单独存在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或单独存在G6PD缺陷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光疗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与G6PD缺陷共存时需光疗的黄疸新生儿增多,故对二者共存的黄疸新生儿应积极干预。

    作者:傅雯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目的:探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护理1班及2班护生各46名,在进行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对1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对照组),2班则使用PBL联合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分别为(84.76±3.48)分和(88.05±4.71)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BL与情景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不仅能实现护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还可改善护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郭天智;涂素华;鞠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管理分析

    目的:进一步探讨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总结该体外循环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100例(观察组)在我院以及100例(对照组)在乡镇卫生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具有针对性适当的中度低温体外循环管理。选取H T 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主动脉根部阻断时间为71~155min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自动复跳82例,复跳率高达82%;而对照组自动复跳81例,复跳率为81%,这说明了尽管两组治疗环境、各种设备以及术者水平相差很大,但是20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的患者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行心脏瓣膜置换术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心肌保护以及 HTK液顺灌、逆灌相结合的体外循环灌注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袁鼎军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疝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显著,具有疼痛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徐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良性卵巢囊肿腹腔镜微创手术18例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卵巢囊肿患者38例,以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具体病情等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手术指标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0%,远小于观察组(1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临床疗效理想,手术安全性、可靠性较高,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肺功能改善的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6~48个月的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哮喘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间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皆有改善,治疗组肺功能改善尤为明显(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症状缓解后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能迅速降低气道高反应,快速有效缓解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作者:潘俊秀;范如艳;陈礼娟;范楚平;肖志兵;刘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 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对慢阻肺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目的:对比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8例,其中A组患者选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B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泼尼松龙,采集治疗前及治疗10d后两组患者 FEV1、PaO2、PaCO2,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PaO2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PaCO2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A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患者降低效果较B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均可显著改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但布地奈德在改善肺功能指标以及降低临床症状评分中表现较泼尼松更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史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