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琼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糖蛋白抗原125(CA125)血清水平在宫颈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60例健康体检者、62例宫颈良性病变者、65例宫颈癌患者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计算单项及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组 SCC与 CA125血清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宫颈良性病变组( P<0.05)。宫颈癌组SCC与CA125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77%、38.46%,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5.38%,显著高于任一单项检测阳性率( P<0.05)。结论:检测SCC、CA125的血清水平对宫颈癌的辅助诊断有一定意义,两者联合检测能显著提高阳性率。
作者:李文华;杨盈盈;刘增香;罗金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芬太尼超前镇痛对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行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患者100例,A S AⅠ~Ⅱ级,随机分为地佐辛组(A组)、芬太尼组(B组)、地佐辛复合芬太尼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25例。A、B、C三组切皮前10min分别给予静脉注射地佐辛0.2mg/kg、芬太尼1μg/kg、地佐辛0.15mg/kg+芬太尼0.6μg/kg。围术期以首次剂量1/2,间隔30~40min静脉注射持续镇痛;D组静注等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采用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胺。记录四组患者手术缝皮后(T0)、拔管时(T1)、拔管后5min (T2),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前Riker镇静躁动评分、RSS躁动评分。结果:A组、D组T1、T2时的BP、HR明显高于T0时(P<0.05),B组、C组同时间点BP、HR明显低于D组(P<0.05);B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明显长于A组、D组;C组Riker镇静躁动评分患者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D组( P<0.05)。结论:地佐辛+芬太尼联合超前镇痛能预防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不会延长患者的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
作者:高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对儿童哮喘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3例6~48个月的哮喘急性发作中度持续期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治疗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哮喘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哮喘治疗基础上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治疗,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两组间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肺功能皆有改善,治疗组肺功能改善尤为明显(P<0.01)。结论: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症状缓解后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手段;支气管肺泡灌洗并镜下布地奈德灌注能迅速降低气道高反应,快速有效缓解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
作者:潘俊秀;范如艳;陈礼娟;范楚平;肖志兵;刘婵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0~6岁门诊儿童的贫血状况。方法:以25033名门诊儿童为观察对象,进行血红蛋白检测。结果:25033名门诊儿童中贫血3827名,贫血患病率15.29%,其中以轻度贫血为主。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童和女童贫血患病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88,P=0.35>0.05);在年龄分组上贫血患病率存在统计学意义(χ2=1549,P<0.05),年龄越小,贫血患病率越高。结论: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应把血红蛋白检测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婴儿期高贫血率应是临床医生关注的重点,应该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其患病率。
作者:刘宏彦;汤喆滢;王舒婷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筛选2014年1-12月我社区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手段,观察组给予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FPG、2hPG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FPG及2hP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并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以及疾病认知程度,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潘晓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LEEP刀对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微波治疗组)51例和观察组(LEEP刀治疗组)51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2周的宫颈微循环指标中血管清晰度及红细胞聚集情况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的血管清晰度及红细胞聚集评估结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LEEP刀对重度宫颈糜烂患者宫颈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明显优于微波治疗,LEEP刀的临床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周祖秀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血清FGF‐23与M HD患者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8例M 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CVD发生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FGF‐23水平。结果:FGF‐23与透析龄(r=0.37,P<0.001)和iPTH(r=0.21,P=0.048)成正相关。CVD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VD组(P=0.035),CVD组血清 FGF‐23水平明显低于非CVD 组(P=0.008),Hb明显低于非 CVD 组(P=0.008),血清 Alb明显低于非 CVD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FGF‐23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结论:低水平FGF‐23可能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危险因素。FGF‐23可能在心血管保护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待更大规模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庄肃新;欧海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良性卵巢囊肿患者38例,以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具体病情等为依据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和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等手术指标均大于观察组,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90.0%,远小于观察组(1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良性卵巢囊肿临床疗效理想,手术安全性、可靠性较高,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值得推广。
作者:刘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佛山地区三级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及其对策。方法:收集佛山地区三级综合医院2013-2014年度完整健康体检报告分别为2181份和2196份,调查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分析疾病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2013年度高脂血症、高甘油酯血症和高血糖检出率均高于2014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2013年度冠心病待排检出率低于2014年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与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年限和夜班频率有关,其中年龄越大、女性、医生、工作年限≥10年和夜班频率>4d/周的医护人员疾病检出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职业特殊性和工作压力等因素严重影响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提高自身健康的重视并采取相应预防对策以改善健康状况。
作者:黄洁明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吸氧、抗感染、祛痰和支气管扩张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O2和SpO2均高于对照组(P<0.05),PaCO2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纠正呼吸衰竭,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庄慧光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实施微创入路,对照组实施传统入路,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 HSS功能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微创入路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显著,患者恢复快、创伤小,值得推荐。
作者:孙波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系统康复护理,于干预前及干预6、12周后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定,分别采用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6、12周后观察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系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昌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护理1班及2班护生各46名,在进行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对1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对照组),2班则使用PBL联合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分别为(84.76±3.48)分和(88.05±4.71)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BL与情景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不仅能实现护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还可改善护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郭天智;涂素华;鞠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护理方案提供借鉴资料。方法:将我院2014年1-6月诊治的120例宫颈糜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93.3%,前者略高于后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SAS及QOL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关注并加以推广。
作者:陶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冠修复术前行牙周整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冠修复术120例患者,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冠修复术前进行冠修复术,研究组患者在冠修复术前行牙槽嵴、牙龈修整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牙龈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牙龈出现退缩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冠修复术前行牙槽嵴、牙龈修整术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作者:郭霞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肺隔离症的部位、类型,并使用MIP、MPR、VR and CPR等重建技术观察异常供血动脉。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为囊性,7例为实性,5例为囊实性。15例均查见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胸主动脉12例(80%),腹腔干1例(6.7%),腹主动脉上段2例(13.3%)。结论: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有助于肺隔离症的诊断,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作者:陈伟;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SD、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鄂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胃镜下钛夹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后确诊,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7例行胃镜下钛夹联合肾上腺素注射的方法治疗,对照组16例单纯行胃镜下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11%,对照组为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出现发热、感染、周围循环衰竭分别为18.3%、10.8%、2.1%,对照组分别为40.1%、38.6%、17.5%,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胃镜下钛夹联合药物保守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肾上腺素注射治疗,止血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蔡方宙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80%,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此病并发症较可怕,主要的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CVS),是SAH患者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V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生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多种多样。治疗上可予钙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是很肯定,临床转归不是很理想,因此,CVS的防治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者:王海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病毒唑治疗,予以观察组患儿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两组患儿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赵爱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