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彦;汤喆滢;王舒婷
目的:探讨PBL结合情景教学法在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2级本科护理1班及2班护生各46名,在进行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对1班学生采取传统教学(对照组),2班则使用PBL联合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生的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分别为(84.76±3.48)分和(88.05±4.71)分,二者均高于对照组水平,且观察组护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方面的教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BL与情景教学法联合应用于异位妊娠妇女的护理教学中,不仅能实现护生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步提高,还可改善护生对教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积极性,为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郭天智;涂素华;鞠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治疗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4年6月确诊的96例腺样体肥大患儿,按知情同意原则分为观察组48例,行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对照组48例行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较对照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口入路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与传统开放性腺样体刮除术比较,临床疗效明显。
作者:王军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疝气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和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术后疼痛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同对照组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疝气的疗效显著,具有疼痛小、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复发率低等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作者:徐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如作者不同意文章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未作此声明者,本刊视为作者已同意文章被收录在上述数据库中。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约占80%,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此病并发症较可怕,主要的并发症为脑血管痉挛(CVS),是SAH患者死亡及残疾的主要并发症之一,CVS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发生机制较复杂,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多种多样。治疗上可予钙拮抗剂、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是很肯定,临床转归不是很理想,因此,CVS的防治仍需进一步研究,临床医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者:王海丰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期儿童过敏性鼻炎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过敏性鼻炎儿童共93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原则将入组患儿分为对照组( n=42)和观察组(n=5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给予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实施干预6个月后,分别采用儿童少年生活质量量表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调查问卷评价患儿生活质量和居家自我护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可显著提高过敏性鼻炎儿童居家自我护理水平和生活质量,对改善过敏性鼻炎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7%,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SD、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鄂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医院总收入的影响因素,为医院经营管理及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某院2010-2014年总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医院总收入关系密切的是医疗收入,关联度0.8147;其次财政补助收入0.6193;与医疗收入关系密切的是住院收入关联度0.6571;门诊收入中,与之关系密切的是检查收入0.7581、化验收入0.7567、药品收入0.7450;住院收入中,与之关系密切的是检查收入0.9970,护理收入0.9923,药品收入0.9918、化验收入0.9910。影响某院总收入的因素其关联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门急诊人次,年平均实际开放床位数、实际占用总床日数、年职工人数、年住院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病床周转次、住院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病床使用率、固定资产、年出院人数。结论:灰色关联分析法适用于多因素非线性的因素分析,其方法计算简单,排序明确,结果可靠,在医院管理中可广泛应用。
作者:郭建新;樊锦春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38例,其中A组患者选择雾化吸入布地奈德进行治疗,B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泼尼松龙,采集治疗前及治疗10d后两组患者 FEV1、PaO2、PaCO2,并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EV1、PaO2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PaCO2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A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A组患者降低效果较B组更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布地奈德与泼尼松均可显著改善COPD继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肺功能,但布地奈德在改善肺功能指标以及降低临床症状评分中表现较泼尼松更为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史茹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98例小儿病毒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病毒唑治疗,予以观察组患儿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85.71%),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少,两组患儿存在明显差异( P<0.05)。结论:喜炎平与双歧杆菌联合治疗小儿病毒腹泻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作者:赵爱英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混合氧(95%O2和5%CO2)、纯氧、空气三种不同气体供氧对离体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以混合氧(95%O2和5%CO2)、纯氧、空气进行供氧对内皮完好的离体大鼠胸主动脉环进行离体灌流实验,观察去甲肾上腺素(NE)诱发的血管环收缩的潜伏期、达峰时间、大收缩幅度值及乙酰胆碱(Ach)引起的张力下降百分率等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含氧量不同的三种气体对离体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混合氧与纯氧比较,纯氧组的达峰时间较混合氧组长[(576.40±36.89)sVS(838.00±85.98)s],有显著差异(P<0.01),收缩的潜伏期、大收缩幅度及张力下降百分比三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氧与空气比较,空气组达峰时间较混合氧组长[(576.40±36.89)sVS(866.10±55.18)s],有显著差异(P<0.01),空气组的Ach作用下张力下降百分率较混合氧组低[(41.98±4.95)%VS(48.43±4.32)%],有显著差异(P<0.01),收缩的潜伏期及大收缩幅度两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混合氧、纯氧对NE诱发的离体血管收缩反应的潜伏期、大收缩张力及Ach作用引起的舒血管作用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纯氧使血管环收缩的达峰时间延长;空气组在延长血管环收缩达峰时间的同时对Ach引起的舒血管作用减弱。
作者:邱国栋;谢海雄;钟敏捷;肖茂瑕;郭铭坚;张坤泉;董艳芬;梁燕玲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护理方案提供借鉴资料。方法:将我院2014年1-6月诊治的120例宫颈糜烂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以及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为93.3%,前者略高于后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SAS及QOL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在宫颈糜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关注并加以推广。
作者:陶荣 刊期: 2015年第13期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88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主办,“反映医药卫生战线科技成果,促进医、药、护、卫、管人员水平提高”是本刊的办刊宗旨,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10日、25日出版发行,每期定价国内10元、国外8美元,大16开本,国际刊号ISSN1001‐7585,国内刊号CN13‐1122/R ,国内邮发代号18‐104,国际发行代号M 5998。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本科医学生临床综合技能培训的科学方法。方法:对第二临床医学院三个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强化训练的考核成绩进行分析比较,查找在临床技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四大穿刺站和心肺复苏站成绩低,原因多为操作不熟练、不规范等。各站考核成绩大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学生重视程度和培训效果有所提高。结论:近三年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考核成绩分析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作者:林鸿程;陈俊虎;吴柱国;梁馨云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 G71R突变、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对黄疸新生儿光疗率的影响。方法:测定102例黄疸新生儿脐血的G6PD活性(四氮唑蓝定量法)及UGT1A1 G71R基因型(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点杂交法)并予分组比较。结果:G6PD缺陷同时合并有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前3d光疗率(100.0%)高于G6PD正常且 UGT1A1 G71R为正常野生型的黄疸新生儿组(64.0%),(χ2=6.16,P=0.01)。单独存在UGT1A1 G71R突变纯合子或杂合子或单独存在G6PD缺陷的黄疸新生儿组的光疗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UGT1A1 G71R基因突变与G6PD缺陷共存时需光疗的黄疸新生儿增多,故对二者共存的黄疸新生儿应积极干预。
作者:傅雯萍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隔离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胸部平扫及增强扫描。记录肺隔离症的部位、类型,并使用MIP、MPR、VR and CPR等重建技术观察异常供血动脉。结果:所有患者均为肺叶内型,6例位于右肺下叶,9例位于左肺下叶。3例为囊性,7例为实性,5例为囊实性。15例均查见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胸主动脉12例(80%),腹腔干1例(6.7%),腹主动脉上段2例(13.3%)。结论:多层螺旋C T血管造影有助于肺隔离症的诊断,可以取代血管造影。
作者:陈伟;王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太仓市不同年龄段的围生期保健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太仓地区产妇21971例,通过妇幼保健服务使用(系统产检、剖宫产使用、出生医学证明开具、产后42d检查及儿童体检)和孕产情况(出生缺陷、死胎死产、早产、低体重儿和巨大儿)来分析<20岁、20~34岁及≥35岁3组的围生期保健情况。结果:(1)与20~34岁组相比较,早产、低体重儿、巨大儿的发生在<20岁组和≥35岁组的OR(95% CI)分别为1.4(1.0~1.8)、1.3(1.0~1.8)、0.7(0.5~0.9)和1.4(1.1~1.9)、1.4(1.0~2.0)、1.4(1.2~1.7)。(2)与20~34岁组相比较,<20岁中未系统产检、剖宫产使用、未开出生证、无产后42d体检和未参加儿童体检的OR(95% CI)分别为2.1(1.9~2.5)、0.6(0.5~0.7)、1.6(1.3~2.0)、2.1(1.9~2.4)和2.2(1.9~2.5),≥35岁中分别为2.5(2.1~2.9)、1.2(1.2~1.5)、1.8(1.5~2.3)、1.9(1.7~2.2)、2.4(2.1~2.7)。结论:青少年和高龄妊娠在使用当地妇幼保健服务上较适龄生育者差,而不良妊娠结局高于后者,合法适龄生育对妇女儿童保健是更有益的。
作者:谢敏;李芳;沈菊英;贾彤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耳廓形态学分类方法,用于指导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过程中肋软骨的雕刻,以期使再造耳的形态更加逼真、生动。方法:通过对200例单侧正常耳廓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研究,结合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的雕刻过程,寻找对雕刻过程有指导意义的不同耳廓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建立一种新的耳廓形态学分类标准并在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过程中系统指导肋软骨的雕刻细节,观察再造耳的表现效果。结果:根据外耳轮、对耳轮及对耳轮上、下脚的形态和层次,共将正常外耳分为9个类型,在新的分类标准指导下再造耳结构更加生动、逼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新的正常外耳分类,可以更好的应用到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中去,可以将不同类型外耳的解剖细节在再造耳中表现出来,使其外观更加逼真、个性化。
作者:贾献磊;刘祥厦;许澍洽;许扬滨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 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生中的作用,进一步探讨血清FGF‐23与M HD患者CV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8例M H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CVD发生分为CVD组和非CVD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FGF‐23水平。结果:FGF‐23与透析龄(r=0.37,P<0.001)和iPTH(r=0.21,P=0.048)成正相关。CVD组年龄明显高于非CVD组(P=0.035),CVD组血清 FGF‐23水平明显低于非CVD 组(P=0.008),Hb明显低于非 CVD 组(P=0.008),血清 Alb明显低于非 CVD组(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FGF‐23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结论:低水平FGF‐23可能是M HD患者CVD发生的危险因素。FGF‐23可能在心血管保护方面发挥作用,还有待更大规模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庄肃新;欧海青 刊期: 2015年第13期
目的:比较水囊填塞宫腔与常规方法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产后出血提供方法借鉴。方法:选取6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宫腔内填塞纱条),观察组则采用水囊填塞宫腔的方法。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手术操作时间、止血所需时间、24h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操作时间(6.41±1.51)min、止血所需时间(5.82±1.52)min、24h出血量(89.62±32.10)ml均少于对照组的(16.01±1.42)min、(13.87±1.62)min、(95.63±34.22)ml ,且两组以上各项指标差异均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水囊填塞宫腔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和止血时间,止血效果显著,且操作简单方便,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何玉珍 刊期: 2015年第13期